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再见,在你最美的季节

张婷婷 4 发展共学
2024-08-24
北京再见
在你最美的季节
倾盆大雨没留住我
却加快了我的步伐
在临走这些天
做了想做的事
坦然离开
做个更好的人

在北京飞往贵阳的航班上,比着云肩,码下随心流出的字。
 
初到北京,17岁,是为求学。
4年后离开,21岁,只是简单地想,不要过一眼望穿的人生,做一些向社会索取的同时可以回报社会的事儿,以及想去基层多吃些“苦”,磨砺心性。
用6年多时间,在西部农村地区行动,扎根一个机构,学习着、实践者、反思着,从稚嫩的小跟班成为独当一面去给同事和机构提供支持的人。

收获的,不是苦,是滋养、勇气和信心。
 
又回北京,27岁,仍是求学。与第一次求学不同,这一次,是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为了更好的实践和推动影响。同时又升起了新的议题和行动——为公益行业发展做些什么。因此,有了后面7年多在北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走出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到了北京更多地方。
 
2006到2019年,公益从业13年。在行动援助成长与思考,在社会资源研究所体会到草根NGO的艰难,在墨德瑞特,开启一段全新的学习。感激一路上遇到的机构,遇到的人(非主流),我心生敬畏。

有兴趣点击👇👇👇了解这几段经历

七年就是一辈子:成长.挣扎.思考
走进国内公益圈的艰难适应与转身
NGOer如何修炼?|我可以讲这个故事了 

也极少被身外物所扰,因为我把经历当财富。

亲人说我,不食人间烟火,我曾纠结,不知如何回应。近几年,倒可以应对得从容。「人间烟火也是食的,只是实在活得太独,太通透了」。说完,自己都觉得,是不是太自负了些~可我就是这样。
 
说我独,是自私。我也释怀。说就说吧,毕竟不是为别人而活,干嘛委屈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做好自己,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别人。
 
正如我二度来京,二度离京,只是为了活出想要活出的自己。跟在哪儿无关,也无所谓离别。便发一条朋友圈吧,当是告别。


不小心炸出这么多人,谢谢大家。多数票友会留言或小窗我,「离开,去哪?下一站是哪儿?」知道友人离开时,我也常这么问。

只是轮到我被问时,对答案,我有犹豫。因为这个“哪儿”,于我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不是北京、上海、云南、贵州。这个“哪儿”,是心里,是去我心里。随心而动。这个“哪儿”,一直“在路上”,在探寻自己,做自己,住进自己心里的路上。心安即是家。出生的地方,曾经求学和工作的地方,和将要去的地方,都是这一路上,遵循内心的选择。
 
所以为何离开?早有答案。就是随心而走,为了做想做的、喜欢的事。为了做自己。
 
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修行者,一个自立立人的人。做行动研究者、行业经验的联结者、公益伙伴的支持者、陪伴者。推动不同机构、不同经验、不同伙伴,彼此看见,产生碰撞、深度对话和联结。是我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的角色定位。
看见&联结

而落实到行动层面,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会用已知的自己,拥抱未知的变化;用行动,探索和验证可能。我也不再用三年、五年的设想,来框定自己必须要怎样。只要半年到一年,有清晰可见想走的路,想做的事,知道如何做,然后去做,就够了。做了,下一步会自然浮现。不做,永远没结果。

 

未来半年到一年,我预见的行动,是依托发展共学(个人工作室),与梦南舍、村寨联盟、乡约乡建研究院为伴,做:

  • 行动研究(聚焦社区发展、关注人成长的领域)

  • 能力建设(在进行的线上写作营,待开发的线下游学和工作坊)

  • 促进行业交流

以黔为中心,辐射云、桂一带,把西南地区连个片儿。也要在集结着资源和机会的地方,觅得一个窗口,呈现我们的行动和成果。所以,北京,定有机会去。
有兴趣一起做行动研究,推动能力建设,乐于共享的伴儿及行动派们,来搞事波~

写作营👇👇,8期预计9月下旬启动,也在召唤你~

在写作中看见自己|滚动招募贴~

来自写作社群的邀请,想和你相伴写下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发展共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