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bdclab Intro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一流的数据资源,一流的问题意识,一流的教学研究。洞察社会,促进沟通,做可沟通的大数据。 大数据实验室干货分享 心理学研究表明,公众态度很大程度由两个基本判断所决定:事情对我是有利或有害(情绪正或负)和事情是可控或不可控(控制感高或低)。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情绪态度模型,包括情绪和控制感两大维度,分别构成四个基本的情感态度指数:悲观度、犬儒度、希望度和问题解决期望度,该模型结合情绪的正负性和控制感两个维度,共同体现网民对某一个事件的基本态度。 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判断方式,因此我们保留了情绪分类中被认为最为稳定的正负情绪分类来作为第一个模型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入了控制感这第二个维度。控制感指的是事情的结果是否处于掌控之中,能掌控则高控制感,不能掌控则低控制感。大量研究表明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也是态度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控制感来源于人们对事情的归因,包括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造成、是稳定的还是暂时的、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如果人们认为事情是责任对象内部、稳定、一般的可能会造成低控制感,反之可能造成高控制感。另一方面,控制感有预示着人们对将来的预期,高控制感表明对将来有期望,认为事情会朝好的方面转变,而低控制感则表明对将来绝望,不认为事情会变好。由此可见,控制感的高低实际是决定人们态度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了情绪(正、负)和控制感(高、低)这两个维度后,我们会得到四个象限,见下图。 4.象限4是“犬儒度”指标(正情绪+低控制感),该象限内的情绪态度反映的是人们由于长期对解决问题无望(低控制感),由原来的负情绪转为没有情绪或正情绪,如浮云、围观。 我们认为在网络舆论下,象限2“问题解决期待度”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旦某个社会问题被曝光后,我们往往是从这里开始,即对事情有不满又期待着可以解决,但如果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就有可能转变到象限3和4中去(即先转为低控制感,再转为正情绪)。由象限2转到象限3,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过程,指的是由于长期无法解决问题,就会由原来的高控制感转为低控制感。由象限3转为象限4,是一个犬儒化的过程,由于长期在象限3中的负情绪下人们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必须做出改变,迫使人们重新做出解释,降低其重要性,采用一种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并从负情绪转为无情绪或正情绪。 根据我们的四象限模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第2象限“问题解决期待度”,即负情绪加高控制感的指数,该指数越高说明事件引发的当下关注是比较高的,且是期待有快速有效的相关措施来解决问题。 如果顺利解决,则可能回到第1象限,正面情绪和高控制感状态。 如果问题正在被处理,但是未有效解决,则有可能维持比较高的第2象限上,即“问题解决期待度”指数维持较高。 如果问题久拖未决,或者处理不当,则让公众感觉到,该问题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则会转入到第3个象限“悲观度”上,即负情绪+低控制感。这个时候,如果有果断措施,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则有可能回到第2象限甚至第1象限。 如果问题被长期忽视,那么公众则很可能进入到第4象限“高犬儒度”,即正情绪+低控制感。公众对该问题的解决不抱希望,觉得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反过来改变自己,通过一些“心理合理化机制”调适自己的情绪到正情绪。从表面上看,该事件已经过去,但是负能量却实际伤已经累积下来。长此以往,会削弱整个社会的信任感、效能感、安全感等正面核心价值体系。 总的来说,网络舆情事件不仅是单个事件的反应,是公众对一类事件和一系列责任主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信度的整体评估和未来预期。透过情绪态度模型,我们可以在分析一件件具体事件的同时,快速地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态势。 编辑| 崔璨 马泽欣 大数据传播实验室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