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丨学术入门指南之扎根理论

政管团委 华南师大政管团委 2024-05-02

相信许多进行过质性研究的同学,都曾听过“扎根理论”的这一专业名词。同学们抑或是听闻其在质性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跃跃欲试,抑或是感叹其操作的繁杂望而却步。那么,究竟什么是扎根理论,作为初学者又应该如何运用好扎根理论呢?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请到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王磊老师来解答。本期推送将以问答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扎根理论”。



导师介绍

王磊老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与心理统计等。在国内知名学术期刊《管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主讲课程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统计学等。



问题回答

01什么是扎根理论?


1967年,格雷泽和斯特劳斯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按照他们的经典定义,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与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简单来说,扎根理论就是在资料中发现理论。在定性研究领域中,扎根理论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方法,也被认为是社会学五大传统研究方法中最适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被誉为“定性革命”的先声。扎根理论研究重点是实地调查中获取资料来发展理论,资料收集往往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访谈来获得充实和饱和的分析素材,必要时也收集观察材料和二手资料,采用编码的资料分析手段来补充、修改或构造理论


02

扎根理论有几种范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般认为,扎根理论存在三种范式,分别是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型扎根理论。目前,国内的研究中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建构型扎根理论方法还不多见,值得重视。简单说,经典扎根理论方法最原汁原味,严格遵守一个原则:不先入为主地构想问题、范畴和假设来强制形成和选择资料,完全让数据中蕴含的社会规律自然涌现,但在实际研究中,对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程序化扎根理论则提出的维度化、主轴编码和条件矩阵等概念,更侧重于借助固定的因果模式来探寻数据中的规律,被经典扎根理论的拥护者视为背离了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过于程序化和公式化,但正因为这样,适合初学者掌握和运用,对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普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构型扎根理论既继承以上两者,又存在不同如认为数据中的规律虽然客观存在,但可被人重新建构。


03初学者应该如何运用好扎根理论?


初学者最好从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入手,训练自己扎根理论分析的基本功,如掌握各种编码技术、提高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形成理论敏感性等。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操作基本的定性分析软件,如Nvivo等;(2)反复揣摩运用扎根理论的文献,学习分析和写作的规范;(3)从一开始就养成好习惯:如在调查中要注意发现具有特定意义的表达和概念,并进行深入追问;编码(特别是初始的开放式编码)要动名词化,即注意体现对象的动作、过程、性质和状态;调查和分析过程中针对随时出现的自己对研究现象的理解、直觉洞见等进行记录,形成备忘录。


04如何理解扎根理论的实质与所谓“扎根精神”?


我的理解是,扎根理论不存在固定的技术,但是其中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却是指引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宝贵财富,与其说扎根理论是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扎根精神意味着研究首先要走出书房,脚踏实地进行不带任何预设的实地调研,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探索;其次,在资料分析中要把握原生态的语言和概念,透过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去发现在分析中自然涌现的实质规律;最后,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是针对实际现象的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而不仅仅是理论推演或对现成理论的验证。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所以,比起空谈扎根理论的运用,最重要的是一种“扎根精神”——一种深入田野、挖掘细节之研究精神,一种致力沉潜、行稳致远的学术精神。最后,感谢王磊老师的淳淳教导,老师的解答让我们醍醐灌顶,颇有感触!希望同学们在科研中能够勿忘老师的嘱托,在实践中磨练技能,把扎根理论用到实处。好了,本期的学术月刊到这里又要结束了,我们下期见!



撰稿|学术部 郑浩静 郑朴骏

编辑|网络部 杨钰琳

初审|夏晗 黄俊康

复审|叶紫琪 王磊

终审|吴祖兴




往期精选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木木本期封底图片提供


封底图片投稿☞ 点击此处 ☜
政青春/大开研界/微团课/红会周刊进入公众号点击菜单栏

scnuzgtw@126.com与我们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