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月刊丨与自己和解,拒绝“容貌焦虑”

政管团委 华南师大政管团委 2024-05-02

在这样“外貌至上主义”的环境中跟财富自由一样奢侈的可能是外貌自由
   “3月不减肥,4月徒伤悲”“再瘦几斤穿衣服会更好看”“皮肤不够好”
“法令纹太明显”“你的黑眼圈越来越明显了!”……






近年来,“颜值经济”兴起,与之相伴的是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容貌焦虑”现象。然而,事实上,我们有选择的权利,舒服和自由最为重要。



何为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主要是指受社会审美标准社会媒介语境影响,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型等身体形象产生不自信、不满意与不认同的负面情绪,从而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


“容貌焦虑”一词所表达的内涵早已有之,也曾被称作“外貌焦虑”。但在我国较为统一的命名源自 2020 年上映的为中国女性发声的系列短剧《听见她说》中的《魔镜》。《魔镜》里的“她”对自身容貌极苛刻地追求,陷入极度焦虑中。这一行为引起广泛共鸣,由“腾讯视频听见她说”主持的微博话题“你有容貌焦虑吗”获 15.6 万次讨论,7.6 亿次阅读。这种容貌焦虑不仅体现在相貌上,也体现在身材上,是对自身外在凝视下产生的极度不满与过度苛求,由此引起的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


自“容貌焦虑”一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后,因其浅显易懂、极具概括性,在媒介及日常情境中的使用率极高,与其相关的网络热点也频上热搜。讨论“美”、渴求“美”成了日常议题,出现了不少被裹挟其中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21岁女孩‘自杀式’减肥致脑出血。”“大连男子为减肥做缩胃手术后死亡。”“豪门千金赴韩整形身亡。”“27 岁女子整容 4 天后去世。”诸如此类。节食、整容等手段试图让自己变得更美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现实中,相比发现美,更多时候更擅长发现的是“不美”。据对豆瓣讨论外貌羞辱的帖子“女生因为外貌和体型被羞辱过吗?”的统计,外貌羞辱的范围有时远超我们的想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身为容貌焦虑的客体,自身内在因素是制造容貌焦虑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内在因素包含两方面,即对自我容貌的不接纳与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


对自我容貌的不接纳。身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去修饰和改善,但仍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即使我们的容貌和身材非常出众,也会面临容颜老去的客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的焦虑其实是在心理上,并不接纳自己如此的存在,个体跟着外部的反应而变化,以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别人的否定自然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不接纳自己本来面目的人,会带着社交面具去生活,压抑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久而久之自卑就会根深蒂固。


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一个人对容貌的焦虑投射出了对自己各方面价值的不确定和不认可。诚然,社会自然希望更多优秀的、美好的人出现,但对于个体而言,无论如何都存在自身的价值,即使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段情感关系或者自然、事物之间建立的关系。只是,作为茫茫人海中的一员,我们常常忽视自身的价值,对于价值还停留在感官和直接的层面,就如同橱窗里的商品,但不一定只有外表美丽的商品才有更好价值。无论如何,人在追求的路上是不会停下来的,认同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美其实本来就是两回事,但容貌焦虑者,似乎对此更加介怀。



除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也是制造容貌焦虑的关键部分。其中包括社会审美的规训与外部媒体媒介的影响两方面。


社会审美的规训。社会学家厄文·戈夫曼指出,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共同在场的关注将导致对身体的注意,身体的呈现状态会产生出颜面、耻辱和尴尬等现象,从而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共通性行为。这一过程便可称为社会对我们的规训。社会规训机制通过内外的共同作用发生于身体,会对个体的意识或行为的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且不可忽视的影响,其重要后果就是个体对身体进行管理或改造。在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日渐趋向于“A4腰、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化审美,在社会规训机制下,我们便不由自主的与大众审美贴合,而一旦无法达到大众审美所定义的“美丽”,便会被社会“排斥”,产生羞愧、自卑的情绪,进而陷入容貌焦虑的境地。


外部媒体媒介的影响。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虽使我们有了更为开拓的自身呈现空间,却也强化了社会审美文化和消费社会文化,加之媒介宣传中对身体形象标准的强化与身体消费误导的制造,从而使我们陷入“社会审美-容貌焦虑-身体消费”的循环往复的社会场景之中。媒介出于吸引注意力、增加受众黏性等目的,频繁输出“美即正义”“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的观念,并以产品代言人的高颜值、化妆或整容后的美好前景、化妆的固定流程及标准手法等方式引领潮流、塑造审美标准,并将容貌焦虑转嫁给受众。媒介传递的容貌焦虑一方面来自大量的优势容貌冲击:“从网络上同辈那里感受到的容貌压力较大,包括身材、长相、化妆技术、穿搭等等方面。”媒介中同龄人都拥有优势容貌:姣好面容、完美身材,也擅长化妆、穿搭,在不自觉的社会比较中产生趋同、 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来自媒介塑造的“完美容貌”:“小红书里的 ‘如果你瘦一点会好看’‘我觉得我好胖、我多少斤……’会加重我的容貌焦虑。”有网友说,“其实自己倒是没关注到脸上的一些现象,比如颧骨高,法令纹重,但有的时候刷小红书,它就会推送这些”。这种高标准的审美内化于己身,就会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不满,陷入容貌焦虑。



如何摆脱容貌焦虑


第一,树立自信心。我们经常说自信的女孩最美。自信可以从很多的方面培养。我们可以通过更加规律的自己来约束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加的自律,更加的自信。也可以不断的发现我们身上的优点,从而去遮盖我们的缺点,让自己变得自信。


第二,不要过分地介意他人给予我们的评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美的定义,我们没有必要去听从他人的建议,也没有必要通过自己的定义去判断他人。有的人眼里白瘦幼最美,有的人的眼里网红脸最美,但是有的人的眼里举止得体,落落大方的人才是最美的。你的好朋友去割双眼皮,去减肥,可能都是完成他们心中的美,但是这不是你必须要做的。只要我们树立了对的对于自己美的定义,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成为自己定义下的最美的自己。外貌焦虑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对于外界的定义的压力,如果我们发现了美不是单一的,而且外界的定义不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摆脱外貌焦虑,做最美的自己。


第三,以理性消除焦虑。认清消费主义陷阱,避免惯性容貌焦虑。在商业动力的驱使下,容貌被过度神化,不仅与“更多的获益”“更好的生活”挂钩,更能体现自律、有品位等优秀品质。逃得过 A4 腰、漫画腿,还有精灵耳、微笑唇,在一次次审美潮流引发的狂欢中,人们竞相讨论、模仿,其引发的散乱、无组织的反应,逐渐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即产生了“向往美貌红利,追逐审美潮流”的惯性行为。2006 年出生的娜娜说:“我承认, 我很容易被潮流带着走,不仅是脸,还有衣服、化妆品。”她经常留意身边漂亮女生做了哪些项目,自己“做完眼睛,又觉得鼻子不够好看,就去做鼻子;做完发现脸太大了,就去磨骨;做完觉得自己太胖了,马上去做抽脂;抽完脂又觉得自己太黑了,就去打美白针……”。资本塑造的“美”是完美无瑕、永无尽头的,如果不能形成理性的容貌认知基模,盲目跟随潮流,那么规训、改造身体的过程注定痛苦而漫长。



傅首尔曾说过,“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我的少女时代,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漂亮。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美,也没有人告诉我如何变得更美。今时今日,我已经38岁了。有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真好看,这个女的,笑得那么灿烂。我的长相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我的心境。很多人都觉得,我这几年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了最会说话的女人之一。其实我最大的成就,是终于学会了欣赏自己。我可以充满自信地迈向四十岁。”


人的价值远远不止颜值。当然反对制造外貌焦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不修边幅、彻底放飞自我,而是应该反思,当美的标准变成压力、变得超出舒适、健康的范畴时,畸形的究竟是秤上的数字,还是我们越来越不宽容的审美。



撰稿|心晴逸站 王雨涵

编辑|网络部 秦胜

初审|夏晗 郭凯欣

复审|叶紫琪 李雪梅

终审|吴祖兴

参考文献:

[1]李升,李敏.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04):78-8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55.

[2]张淑华,陈婷.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调查及其现实影响力研究——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2(04):15-19.DOI:10.16017/j.cnki.xwahz.2022.04.027.

[3]李升,李敏.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04):78-8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55.

[4]四象数据




往期精选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栩喰本期封底图片提供


封底图片投稿☞ 点击此处 ☜
政青春/大开研界/微团课/红会周刊进入公众号点击菜单栏

scnuzgtw@126.com与我们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