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岩 | 心理治疗整合的国际趋势

WorkFace柏林 2022-10-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人本整合心理 Author 韩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心理卫生学术大会
时间:2016-8-28
地点:北京
发言人:韩岩
录音转录文字:张诗源




01

心理治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下面我要讲的一个题目叫:心理咨询的整合。这是关于学派的整合,本来还要说一下关于心理治疗学派和科学实证心理学之间的整合,但这个话题没有时间说,所以只能讲心理治疗学派的整合。


这个话题零零星星有的人会提起来,但我发现目前在中国心理治疗界似乎很少人系统地谈整合。


昨晚论坛好几位年轻的老师说:啊,我70后我们不敢说,只有韩老师这样的比较长一辈的咨询师才敢说。实际上我觉得不是这样,这个观念可以破除。


心理治疗的学派整合现在是可能的,

谁都可以学整合。


为什么敢这样说?首先要从一个大的背景说起,那就是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这个背景。


关于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我觉得区分一下两个部分也许是有意义的,一个是欧陆的传统,比如中德班的传统,法国啊,德国啊这些国家;另外是英文语系传统,(如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英语系统国家)。


两个传统有些不一样,比如大家最近都知道英国脱欧(笑)。我的背景是澳大利亚,所以我强调的是英语系这样一个传统的心理治疗的国际发展:六十年代之前是精神分析的天下。最早佛洛依德他们在维也纳发明精神分析,然后因为二战他们跑到英国,发展出客体关系,跑到美国,发展出大量新兴的精神分析学派。


而后六十年代是一大转折,出现了新兴的各种各样的知名于今天的心理治疗流派,比如人本治疗,家庭治疗,认知治疗,完型治疗等等,在美国这种区间分别非常明晰。但在德国法国可能就不是这样:美国的罗杰斯发明人本,皮尔斯在美国发明完型,而当时的德国没有这种东西。后来,皮尔斯要派代表到欧洲去传播完型治疗,罗杰斯的人本过往几十年在美国弱下去了,在欧洲反而出现了一些复兴,“世界以人为中心和体验疗法联合会”第一届在比利时开。

 


所以说心理治疗发展历史上,英语系国家,六十年代前精神分析为主导,可以看做一个阶段;而六十年代以后各个学派百花齐放,可以看做第二阶段。


那么到了九十年代呢?其实是一个新的阶段,或者叫第三阶段。


过去,著名的说法是,心理治疗有四个浪潮,第一浪潮是精神分析,第二是行为治疗,第三是人本,第四是超个人;这说法是人本学派的人说的,所以最后的第四落在了超个人。


但是,考察实际上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远不是这么回事。


那么90年代这个阶段心理治疗有什么特点呢?刚刚好,九十年代这个阶段恰恰是我在澳大利亚受训和执业的时间。这个时期一大特点是什么呢?是不再可能有新的巨无霸单一流派产生了,因为这些大的流派过去已经有了。


那么现在,进步要在哪里呢?


一个是过往的大流派自己不断得更新换代,结果是它们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互相融合趋向--尽管每一派自己(尤其创始人)不是那么肯承认;其次是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小的整合的学派,这些小学派是新兴的,但他们是站在前面的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它们格外精细,另外一点我待会儿会说到,就是和科学实证心理学研究之间紧密的关系。所以整合学派,整合思维,在我受训的时期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这是第一大特点。


第二,上个世纪关于心理治疗的研究,心理治疗的疗效研究,起于五十年代,那时还相当不成熟。熟悉罗杰斯的人可能会知道,当他发现可以有录音技术把治疗对话录下来进行研究是何等高兴!


而直到上个世纪末,心理治疗的研究才趋于发展的巅峰。


这和我们国内差别是很大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的研究开始提供了威力强大的工具,可以来对各种心理治疗老学派“说三道四”了——说你有效,说你没效,这叫“evident-based.”(证据支持); 或者说:在你的治疗当中哪些东西起了作用,哪些东西不起作用。比如过程研究法,将治疗的录像拍下来,以后做精细的分析研究,发现突变瞬间是怎么样的。这些研究很厉害,这个叫” empirical-informed.”(研究启示)。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就形成一个新的进化潮流,所以这是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形成的,这就是我觉得的前沿性的一个东西。

 

总结一下:


第一,心理治疗学派之间中出现了整合趋向;

第二,由于心理治疗研究的进展,给了心理治疗一个很大的进化的推力。

 




02

心理治疗整合的历史





下面讲一些心理治疗的整合历史,时间关系,简单带过一下:大家看PPT 啊。

 

第一:开始时一个阶段是“共通因素概念提出”,在心理治疗不同的取向中都有一些共通的因素,1935年被提出来。

 

第二个阶段大约从1946年开始,当时主要是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之间的整合。

 

(解释PPT)这些东西估计大家在国内很少听到,前面这估计有人听说,但下面的这个估计大家不太听说。这个“矫正性情感体验”也许你听说过,但是这个作者也许听说过的不太多,这是第二个阶段。

 

然后第三个阶段,我们说认知行为治疗就是一个非常整合的治疗,它把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整合到一起来。

 

而直到1983,整合心理治疗非常正式地登上历史舞台,应该以国际探索心理治疗整合的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吧。然后同时他们有一个杂志叫”心理治疗整合杂志"。如果大家看里面的内容(指PPT),会发现其中文献的思想概念可能是大家比较陌生的。

 

再看新兴的整合学派:情绪聚焦学派,有人听说过的举下手,EFT(情绪聚焦疗法);身体取向疗法听过吗?这个比较笼统。人际治疗方法IPT听过吗?应该这个有。认知分析疗法有人听说过吗?这个估计就冷门了。正念系的心理治疗,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正念认知治疗抑郁症等等;还有基模疗法,它从认知疗法演变出来,是新兴的整合学派。这些新兴的整合学派,大多都有些科研证据的。

 

除了新兴整合治疗学派的出现这样一个趋势,还有一个趋势是:


治疗师本身的整合取向:比如1990年英国心理咨询协会对咨询师做调查,有21%的人说他是整合取向。到了2008年,有30-50%都说他们是整合取向,那么到了2016年,这个取向更继续往上翻。所以整合取向已经成为了许多心理治疗师指称自己所归宿治疗学派的一大类。澳大利亚还有个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治疗师都有起码两大心理治疗学派的归属。




03

心理治疗整合的方法






整合怎么做?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有老师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学派“,每个人的风格就是一个学派,这种观点是非常中国思维的,它具有主观,直觉,创造的优点在里头,强调个体的创造和独特整体性。


但这种思维和说法也有它的弱点,弱点在哪里?弱点在不便于学术的交流,不便于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研究,不便于培养和训练新治疗师,容易变得很玄,使得对话变得很困难。那么真正的系统整合做法有哪些?

 

它基本有以下四个做法:

 

第一种叫,共通因素整合。


就是在不同的流派中寻找出共通的因素,然后再去找不同流派的特殊因素。进行整合时,以来自不同学派的共通因素为主要线索,同时也抽取不同学派的特定的因素来对应治疗特定的来访者,特定的问题。

 

第二,技术杂糅。


如果是摸着石头过河,头脑里没有一个蓝图,随心所欲地应用技术,这个很成问题。其实那些声称自己是属于技术杂糅的经典流派,往往简单的技术杂糅,而更像是同化整合。比如创造多元模式疗法的拉扎勒斯,他号称是技术杂糅的代表,其实他的起点是行为治疗。

 

第三是最常见的同化整合。


比如:我们是人本的,我们以人本为基础,我整合其他学派的东西。我以精分为主,整合其他的学派的东西,这个叫同化整合。同化整合和共通因素整合都常见。

 

第四种是理论整合。


这不常见。理论整合就是要重开炉灶新开张,创造新的理论把所有过往理论整合在一起。有一个人有搞过,大家知道谁吗?肯威尔伯,他的理论非常宏观,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所以一般来讲,这个理论整合不太容易,更多的是共通因素和同化整合,是主要的。

 




04

新人本整合心理咨询





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举具体的新兴流派来说明这几种整合方法了。


余下时间,我来讲一下,我自己所做的整合工作吧。我把它称之为:新人本整合心理咨询的体系。


我先说一下我在国外的受训背景,做一个铺垫。我最开始时,是学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实习心理学家期(澳大利亚叫psychologist, 不叫心理师),我开始了学后人本学派的情绪聚焦疗法学习,学了两年。


那时,有一次学院请了一个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老师到我们学院来做演讲,我就发现自体心理学和情绪聚焦疗法好相似啊,其实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自体心理学已经是科胡特之后的主体间性学派了!后来我就去学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


学了好长时间,接受个人体验三年,还有不止一个自体取向的督导师。


这是我主要的系统课程学习,这里不包括我们每年都会上许多独立一过性的各种流派的工作坊。


此外,我个人很感兴趣超个人心理学,受肯威尔伯的影响,我开始禅修,时常去打禅七什么的。


一晃十几年。


早期的时候我还学习荣格学派,有荣格学派的督导师,治疗师。但是最后我打算和荣格学派告别。在当年最早的时候,超个人心理学派中只有荣格这一家,但是后来70年代在美国就涌现出非常多新的超个人学派,这是我后来才搞明白的。


后来我就加入到其中之一的叫“钻石途径”的学习,阿玛斯有人听过吗?胡茵梦翻译他一整套书,他就是这个灵修和心理治疗结合的体系的创造者。当我去学习它时,我没把它当做我正式心理治疗训练的一部分(它也不是),我主要把它当做“为己之学”。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我个人所在的90年代的澳大利亚,心理治疗是一个比较整合的背景,资源丰富,这很大地影响到我的受训和形成的思想和风格。所以,当我回国之后,这么多的东西,究竟该如何进行讲授呢?


开始时试图以在澳大利亚的模式进行教学,发现学生吃不消,知识量太大。于是,我决定教罗杰斯,因为这其实确实就是我的核心点,同时也是基础点。所以我什么都不教,我就教罗杰斯,我发现这个对国内咨询师非常重要。由于我的后人本训练背景,我称自己为“新人本”。


几年下来之后,我开始讲整合了。因为我意识到目前流入国内的学派够多了。时机到了。我开始讲新人本整合2.0版。对,我称之为2.0版,区别于我过去主要讲罗杰斯的1.0版。


我的方式,基本属于同化整合和共通因素整合方法。


以人本作为基础,为核心,作为一个起点来整合其它学派的一些概念和技术。这种整合在道术层面上,人本是其“道”,而在“术”上则非常强调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在何种情境下,做什么。而不是一大堆技术的平面叠加。


我一方面会注意到不同流派的共通因素,它们时常用不同的概念语言在说同样的现象;但是我不会讳言某单一流派的弱点,也许并非在同一流派的治疗师都有同样的弱点——但是可以说某个学派的理论倾向于培养某一类型的治疗师,这构成了它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我会根据对不同学派技术和概念的细腻分辨教学员灵活应用其不同。

 

我们最后形成的一个体系,也就是我现在讲的这个2.0版本,它的一级证书课程,是一个很简洁落地的概念和技术体系,在这点上,我大约克服了早年受精神分析训练时概念艰涩语言庞杂的传承。更加变得中国化。

 

举个例子,我将体系和课程分为三大简洁的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需要改变的。

第二部分:如何改变。

第三部分:治疗同盟的多样性,培养多能广谱的治疗师。

 

再进一步举例:关于“什么需要改变”。


首先,这是个案概念化的问题。在个案概念化当中,我用了来自认知科学的关于基模的概念(国内有翻成图式)。它的要点是:你受过去的影响没有错,尤其是童年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但你不受过去的决定。从过去到现在影响你的是你在你的童年经验中建构了一个叫基模的东西,这个基模不单纯是认知疗法中的核心信念,而包含一整串的认知、行为、感受、身体记忆,它是融在一起的一个package(包裹),这个基模你带到你的现实生活中了,这个东西成为病的关键点。如果你去看不同的流派,都有类似的概念,什么内在客体关系啦,个人建构啊,核心信念啊。


但基模的概念更加贴近科学实证心理学的研究,而且在应用时可以更加精准,精准到什么程度呢?我叫它宏观基模和微观基模,微观基模又叫情绪基模。这比较复杂,不深入下去了。


所以基模的个案概念化的关键点,那就是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不是像古典精神分析那样只注重过去,也不是像一些后现代疗法一样只注重资源和未来,这些都不能精准地表述我们的个案概念化......

 

第二个关于潜意识,也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


潜意识有三种:


一种是属于类似
精神分析讲的潜意识,是被压抑的那部分的。


但从现代心理学研究进展角度来看,仅仅说它是被压抑的也不对,我们更多用的是目前的科学心理学中记忆系统三部分的说法: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比如,程序记忆它就是一个关于如何做的记忆,最典型的是,你在幼年的时候你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你的程序记忆:在某种刺激下,你是靠近重要他人还是离开重要他人,这个东西事实上是刻在你的身体上的,但是没有语言。它不是被压抑的,只是当时“记忆储存时”,它没有语言统贯。

 


此外,还有另外两种潜意识,一个叫“结构性潜意识”。


打个比方:一个人爬山爬到中段的时候,你这时还不知道从高峰看下来是什么样对吧?你如果在山下你不知道从山的中部看下来是什么样的吧?那么山的高段意识对于爬到中段的人来讲就是他的结构潜意识,中段意识对于在山下的人来说也就是他的结构潜意识。这个结构潜意识,是随着人的心智化不断成熟,才逐渐变成意识的,这个和童年经验没有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第三个叫涌现的超个人潜意识。


这个有一点类似于禅修的禅定经验那一类的神秘敬仰的东西。


所以要讲潜意识要从三个部分来划分,所以这样一来,我的个案概念化最后就指向一个重要的脉络:叫成长之道和净化之道。


什么叫成长之道,指的是一个人他在生活之中出现的问题不来自于童年时代,而来自于生活中的挑战,这个挑战对于他这个时候的意识结构所决定到他的能力来讲不匹配,所以当他在遇到这种挑战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叫“耗竭“的现象(这个耗竭的概念是8月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委员会的新疆会议上一个德国专家提出来的)。


成长之道就是要开发结构潜意识,以提升能力去应对现代生活。现代生活有很多古代时期中国人没有过的挑战。而净化之道则是属于我们比较熟悉的,它指的是,我们有很多创伤,构成了我们的情结,或叫构成了我们的“坑洞”,这些“坑洞”是需要我们去处理的,我们做个案概念化时候,要确认一下他的问题哪些来自于“坑洞”,哪些来自于他的意识结构不够更新换代,从而不能面对更多的挑战,所以这成为个案概念化的一个重要关键。

 

如何改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是: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趋向,人本主义的说法;或者说人要变得完整的驱力。我们要用这个驱力去帮助人改变,而在技术方面我们将以体验性技术为主,这是后人本学派的中心点。


除了罗杰斯的神入和真诚之外我们用了大量的叫情绪聚焦技术,有很多来自于完型的技术,还有像简德林的聚焦之类的东西,还有Somatic Experiencing (SE)技术等等,SE技术昨天高隽博士在创伤和催眠分论坛中提到过,目前国内还没有引进此训练。还有认知行为的技术方法,我基本上把叙事的方法列入认知治疗。最后也注意一些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将太极拳的一些招式作为有清晰目的的心理调节手段,来形象地通过身体地理解一些特定的态度立场。而后作为家庭作业。当然还有正念这广泛应用的技术。

 

最后第三个关键点:我们要做一个多能的整合的心理咨询师,会强调关系,强调不同的来访者自体客体需要是什么,如何应用你天性上的优势,避免你的短处,去努力“最佳回应”。


有句流行的话,

“咨询师的人格发展多少,

就能带来访者走多远”。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这样理解,想象一个圆,不同人的天性处于圆周上不同的点,所谓人格发展,部分地可以理解成,在保持他在那个圆周位置的基础上,去发展他在圆周上不同点所代表的人格不同面向。这样,他就能应对不同的来访者的不同人格面向匹配性地工作。

 

以上描述高度浓缩,时间关系只能一带而过。我们是三年的课程,一级二级三级证书。谢谢大家。


图文/北南



[关注韩岩作品及对话]
澳洲注册心理学家韩岩的英雄之旅:而立之年留洋、知天命而返

韩岩: 如果想到佛陀那里去,就先到弗洛伊德那里去

韩岩在线讲座 | 疫情时期的心身免疫力训练

韩岩:通过成为一个心理学家而成为一个人

论心理治疗的使命

论自我实现:你已在真诚合一之境,还是不过仅仅是任性

论正念与意识:正念的万里长征

天演论之幸福者优:进化论视野下的人性和修心

从情商到权商

论灵性逃避:多少人误以为自己修通了,其实却是自恋膨胀

论精神分析本土化: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1)

论精神分析本土化: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2)

论精神分析本土化: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东西方文化(3)


[关注WorkFaceBerlin]

WorkFaceBerlin | Lifestory 缘起

AMA简介 | Brief Introduction

WorkFace柏林导航(1)|好奇不死猫之101问



近期活动招募






2022

01.07

周五

  说心理话,

  与人为邻,

  自然为家。

WorkFaceBerlin

扫码|关注|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