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青春 | 支教“格格”(节选)

志小青 西部志愿汇 2022-05-14


朗读者:罗淇泽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郑吉平,第一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报告文学类二等奖获得者。

我的青春没有烦恼。在大方四年,我失去两粒门牙,但收获了两份快乐:一份是学生的,一份是我的。跟山区孩子在一起,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幸福。

——孙影
 

她是个“不吃狗肉”的女孩


当我一见到孙影,马上想起我小说里那个从深圳来黔西北支教并且在《民族文学》上为我挣了一笔稿费的女孩——我把她写得太美了——但眼前这个真实的女孩根本就不用虚构,比想象的还美。而且小说里的女孩是有些忧郁的,但孙影的每一根睫毛都显得快乐,浑身上下充满阳光。

孙影也是从深圳来我们大方的,但她是吉林辽源市人,浓厚的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句道地的大方话,比如“拐喽”(糟啦)。她的妈妈是满族,据说祖上有人在宫廷当过御医。我以为,医和师有一字相同,医治病,师治愚,所以吉林理工大学毕业的孙影来黔西北义务教书,也算继承祖业了呗。


一个叫徐本禹的山东青年,因为在大方县支教,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后来很多到大方支教的青年,就是因为崇拜他而追随他的足迹而来的。但孙影似乎不是,她甚至以为徐本禹叫许本禹。

这丫头在家就是个任性的“格格”,母亲对她的评价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也还是有点儿孝顺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老家工作,但孙影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到深圳打工;听说招募志愿者到贵州支教,说来就来了,好几万的年薪都不要了,公司非留她不可,她说去去就来,谁知许诺的3个月,到现在都30多个月了还没回公司。“老总大哭一场。”孙影得意地对我们说。男朋友吹了,她毫不惋惜:“我不吃狗肉。别人吃不吃我不管,但你别强迫我跟你一块儿吃。”
 

自由的“孙悟空”


孙影2006年8月来大方的,一来就在名叫鞍山的山村小学教书。她的学生现在有的升入初中,而个别入学晚、结婚早的,成家了。一天她赶乡场,一个学生的妈妈走过来跟她打了个招呼。

孙影说:“您女儿没跟您一块儿赶场吧?”
家长说:“来的啊。”
孙影四顾,说:“那她怎么不来见我?”
家长说:“躲起来了。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孙影说:“啥不好意思的?”
家长指指肚子道:“她都8个月了……”

孙影虽然至今还不打算找人结婚,但她并不觉得她的学生早一点儿成家生子有什么好责备的。只要是生活需要,做什么都可以理解,就跟她一样,因为需要自由,也就追求自由。“到大方支教,在别人看来,或许我很傻,可能我真的也很累,但只要我自己觉得快乐就好。”

在孙影看来,第一快意的事莫过于思想上的自由,“但山区农民的观念还是需要一点转变。就从我的学生开始吧。”她对孩子们说:“我不奢望你们人人都能考取大学,但至少要有知识。


孙影也曾苦恼,当她选择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奉献青春,却被人曲解为沽名钓誉。为此她根本不接受记者采访,我能了解到这个固执起来九头水牛也拉不回的丫头一点点事情,全靠她的“大哥”——羊场镇年轻漂亮能说会干的女镇长徐萍——帮了大忙。

孙影这东北丫头有点儿子娃脾气,竟然自封“孙悟空”,镇里几个好朋友跟着遭了她的殃,一个她叫“师父”,另两个分别成了“二师弟”和“三师弟”。在镇里,孙影跟徐萍住一个宿舍,徐萍难得回一次县城,都把孙影带回家“改善生活”,孙影每一回都“下榻”徐萍家客厅。

走进徐萍的办公室时,孙影正在使用镇长的电脑往深圳发送贫困学生资料。我的兄弟出道未久,一坐下来便掏纸掏笔,孙影一看这是要采访了,扔下电脑就走,两个多小时也没回来。徐萍打电话道:“吃饭了。”这丫头回复说:“正在面馆吃粉条呢!”徐萍摊手:“看,看!就难得叫她到食堂吃顿饭。最怕给我们添麻烦了。”
 

很多时候

幸福会爬出她的眼眶


往往徐萍出差回来,食堂都会说这几天孙老师自己“开伙”。回宿舍一看,孙影开伙的结果是方便面又空掉一箱。相比最初在村小教书,现在住的“镇长宿舍”,还可以到小面馆吃碗粉条,孙影觉得这已经比贫嘴张大民幸福得多。

还在村小教书时,天亮孙影一开门,南瓜、茄子便会滚进来,不知是谁送的。有一回可稀奇了,一开门竟然有两大块腊肉,孙影揪孩子们审问,问出来是谁的立即让拎回去。为此,孙影给自己写了个“支教手册”其中一条便是:如果非得接受乡亲们馈赠,则必须在下次家访的时候送去等值或超值的礼物。孩子们知道孙影胆小,三人一班轮夜住守在孙影隔壁。平常有孩子在她跟前不慎说个“鬼”字,便有其他孩子呵斥:“不晓得孙老师怕鬼吗!”

孙影说:“城里人有城里人的苦恼,山里娃有山里娃的快乐。”山区生活虽然简单,但孩子们看上去非常快乐。每当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样子,孙影就倍加幸福。她为孩子们买文具、买吃的,“但是,起初他们不会用软芯铅笔,不知道罐头咋吃。”有的孩子甚至连日光灯管也认不得。


有一次,她带一个孩子去贵阳检查耳疾,住在朋友家。孩子看到客厅墙壁上一排开关,当她告诉他每个开关分管不同的灯后,孩子竟然将开关开来关去津津有味地玩了半个多小时。“我觉得这些山区孩子给我的,用‘成就感’还不能描述,我认为应该是‘幸福感’。”孙影说。

她为孩子们建的图书室,取名就叫“幸福书屋”。她回深圳办事回来,每次都发现孩子们天快黑了还守在进山路口等候着她。她一出现在学校旁边山路上,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孩子喊一声“孙老师回来了”,便全都齐唰唰地朝她看来,好半天还在朝她行注目礼——每到这时,幸福便从心底爬到孙影的眼眶,“轰”地涌了出来

可能出于照顾吧,志愿者组织曾经把孙影调到遵义支教。确实,她去的那所学校比鞍山小学条件好,“有马路进去,比羊场镇的街道差不了多少。”校长对她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们的副校长了,任务是和我一起检查工作。”可孙影马上就不干了,立即回到鞍山小学。别说放弃原有的每月500元补助,连爱心人士主动要补助她个人的善款,孙影也一概谢绝。她说:“我不能让自己有受雇佣的感觉,我要做的事,必须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是来吃苦的——我愿意。
 

支教花光所有积蓄


后来,孙影觉得应该为更多的山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就放弃教书,改做贫困生调查资助。据徐萍介绍,一年不到,孙影为镇里联系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一所捐30万元,另一所则还要多3万。只要孙影鼠标一点,就又有一批山区贫困学生的希望被发送了。

平时去贫困学生家里搞调查,哪怕路途再远,她决不许镇里给她派车,一则不愿麻烦镇里,二则,她认为通车路的地方总会比不通车路的地方富裕一些。住了几年,她知道哪里的孩子更需要她。

坪寨村支书对我们说:“真想不到,一个大城市来的姑娘,比我们还能走,比我们走得快!”


有一次孙影正在一个山寨搞调查,突然听说一个靠帮人背东西挣点小钱的“大背箩”马上就要送他的儿子去上大学,她便立即打一辆“摩的”翻山越岭的赶回镇上,把自己的3000块钱送给了他。“这样一来,她所有的余钱就只剩100块了……”那时孙影还没转回来接受采访,徐萍流眼抹泪对我们说:“她资助的6名学生,她要让他们一直读完大学。”

可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没有了工资,没有了补贴,孙影捉襟见肘了!徐萍听见她跟家里打电话,说现在深圳工作很好,一切都很好,这才知道孙影是瞒着家人来大方支教的

后来父母给她的存折取干净了,她自己的股票也卖完,但孙影不甘心就此中止对贫困孩子的帮助,也就跟父母坦白。孙影只有一个弟弟在念大学,父母都有工资,还好负担不重,他们都支持宝贝女儿的行为,也就时不时给她打钱过来。但孙影还嫌不够。有一次,徐萍无意中看到孙影的帐本,除了清楚地记着她为孩子们联系到的每一笔钱物的一来二去,令徐萍惊讶的是,还有一些新帐,竟然是孙影向朋友们借钱的备忘录!


孙影何以到了拖钱拉账的地步?是她挥霍无度吗?不。徐萍太知道了,孙影进城住的是她家客厅,平时多数时间吃的是方便面。恐怕除了孙影,任何一个妙龄的城市女孩,都不愿意穿20块钱一件的衣服吧!可是徐萍的母亲陪孙影上街,孙影竟然连件50块钱的衣服都不肯买,却给孩子们整箱整箱地买东西。老人想不通了:“这姑娘,前世欠了我们这边?”

孙影对父亲说:“爸,今年过年不回来了。”老头子立时便慌:“别别,别!我给你打机票!”孙影快乐得哈哈大笑。母亲心脏不好,她坚持每天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母女俩听见对方声音,均是莫大安慰。那么温馨,使徐萍想起来一件事情。有一次孙影接听一个电话,徐萍听出是鞍山小学的孩子给她打的。孙影说:“是你呀!最近学习怎样……”可是电话很快挂了。孙影关掉手机,无奈地道:“这孩子……”徐萍说:“可能孩子为了节省话费吧?”孙影摇摇头:“他说,只要听见我的声音,就够了……”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插图:千库网

制图:洪紫轩(中国美术学院)

编辑:杨雨涵(江西师范大学)

策划:温朝阳、李红蕊

审核:李德强、盖奕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