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青春|从十里秦淮到万水之源,翻山越岭来爱你


朗读者:肖俊桂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刘启凡,南京邮电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现服务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本期朗读者为刘启凡的本科辅导员,让我们跟随声音感受师生情的温暖接力。

从烟雨江南、十里秦淮,到千山之巅、万水之源,我告别了我的本科时代,以教师的身份走进了中学校园。在青藏高原,我望见了最蓝的天空,遇见了最澄澈的心灵,用知识与梦想的翅膀带领孩子们飞向更高的地方,一起去俯看这个世界多么宽广。

相遇相知,构筑师生情谊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我而言一直是个遥远的地方,似乎是仅存于脑海的难以到达的天际。可到这之后我才发现,这些生活在与蓝天相连的高原上的孩子们,大多奔驰于广阔草原,与牛羊朝夕相伴,对于他们而言,与海齐平的遥远东方反倒成了更遥不可及的神秘远方。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粉笔和黑板的连接开启了我和学生们的师生之路。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自我介绍道我“来自江苏,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的时候,孩子们异口同声发出了“哇”的惊叹,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与孩子们约定好,在这关键的初一阶段一起打好基础,培养数学兴趣,共克难关。
一下课,孩子们就围住了我,问我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老师,你那里是不是都是很高很高的房子”“老师,你过来坐飞机了没有,你坐飞机怕不怕”……我笑着回答孩子们的疑问,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想要尽自己所能地去付出和奉献。从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惊喜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我的期待,更看到了求知的欲望。


孩子们,你们生活的地方可是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既然站在这最高的地方,老师会带着你们一起看看这个世界,它有多么宽广。

不屈不挠,尽显少年韧劲


初到学校,我发现学生们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我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在平时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比如很多学生能快速地复原一个打乱的魔方;前排学生通过自己平时观察老师操控电脑的过程,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使用教学电脑的各项功能……
通过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交流,我明白了这里的学生在小学大多是纯藏语教学,没有得到优质和规范的教育。他们其实与各地的孩子都一样,只是基础不牢固且缺乏学习方法罢了。不仅如此,一直身处高原牧区的孩子们来到中学仍带着十足的天真质朴,他们尊敬师长,每次见到老师都鞠躬问好,这不仅仅体现的是他们对于老师的尊重,更体现的是对于知识的尊重。

于是,我决定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发现数学的乐趣。我搜集整理了大量形式多样的课件、视频、游戏等,生动地展现了教材内容,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听课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更是从以前的被动学习明显转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我尝试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精心选择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得每一位学生能从习题中享受独立克服难题的成就感。
有个学生原先听不懂我讲课,后来一下课就带着几个熟悉汉语的小“翻译”,来到我办公室,向我请教课堂知识,并努力记住这个数学名词的汉语词汇,慢慢地开始能够跟上我的教学节奏。还有一位女生,生病住院期间仍带着数学书每天通过微信请教我数学问题,主动要我给她每天布置习题,并在完成后拍照发给我批改。在期中考试过后,一名又高又壮的大男孩红着眼眶对我说,虽然他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但他因为喜欢我的课堂而喜欢上了数学这门课程......


面对着渴望知识的学生们,我无时无刻不想着再多花点时间,为他们再辅导一下,更是从未停止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我希望能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努力发掘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尽情释放这些高原牧区孩子们骨子里的那股韧劲,相信他们一定未来可期。 

亦师亦友,走进心灵深处


要想更多地了解学生,最好的方式便是走进他们的课余生活。
由于我与他们接触较多,年纪也相对差距较小,很快就和我的学生们非常亲近。除了数学知识,我也总会在晚自习或者下课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我的经历,我的中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有时借着他们看新闻联播的时间给他们展开介绍一下其中的新闻。于是,我与学生们渐渐亦师亦友。学生们也很愿意和我交流,给我介绍藏族文化,给我介绍藏族美食,给我介绍他们的家乡,甚至还想让我学一学他们的藏语。
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受邀参加了班级的元旦晚会,平日与学习为伴的孩子们在这一刻都展现出了自己多才多艺的另一面,仿佛一个个高原精灵在轻歌曼舞。与同学们的狂欢中,我度过了那令我难忘的一晚。
与孩子们拉进距离的另一个妙招就是走进宿舍。


在学生宿舍看着他们睡下才离开,又天还没亮就到教室等着孩子们来上早读课,是我每周值班的常态。在宿舍里,“学生”成为了“孩子”,“同学”成为了“伙伴”,而我,在此时此刻便是一位可以听他们倾诉的“大哥哥”。
从一次次聊天中,我了解到这些孩子们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省城,由于路途遥远,很大一部分只有等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因此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对大人有些依赖,需要我们去陪伴和倾听。刚十岁出头的孩子们就在为学业、为光明的未来,克服思乡之情,坚守在这座带给他们前途与知识的校园。我也将坚守在这里,坚守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守护孩子们的未来。
临近寒假的最后一堂课上,孩子们非常紧张地问我下学期还教不教他们,甚至要我发誓下学期一定要来,不许骗他们。带着如此的“宠爱”,我自然希望为孩子们倾尽一切。我总在想,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的付出孩子们能否感受到?我带来的知识和见识他们能否真的理解和接受?但从他们对我的不舍、为了不让我失望而做出的努力,我渐渐明白,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达着喜爱与感恩。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在离天这样近的地方,我带着热情而来,也一定会把爱留下。不论时光流转,不论空间变换,在我的心里,你们是永恒。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编辑:杨雨涵(江西师范大学)

策划:温朝阳、李红蕊

校审:盖奕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