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杭此处大有来历!这些你都知道吗?

2018-04-17 余杭发布 余杭发布

身为余杭人

你了解自己周边的地名来历么?


近期小余儿打算推出一个地名讲解系列

第一期先给大家介绍一部分镇街名字的来历

快来看看有没有你们那!




 余 杭

余杭老人中流传的说法是,今之余杭,古时候原是“禹航”二字,是说大禹治水经过这里,舍舟登陆,因此把这块地方叫做“禹航”,后来的人简化了,变做了“余杭”。

据考证,早在晋代司马彪所著的《郡国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寰宇记》也说:“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还说“本名‘禹航’,后人俗讹为余杭。

南宋《咸淳临安志》也有明确而且详尽的记载:“舟枕山,在余杭县(指今余杭街道)西、北二十五里,山顶有石穴,古志云,禹治水维舟之所。”

后来人们把“禹”字改做“馀”字,“禹航”改做“馀杭”(“杭”是“航”的异化字,两字同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馀杭”也就成为延续至今的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地名,而且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塘 栖

塘栖来历有许多种说法。


“负塘而栖”说。此说始见于明朝胡玄敬所撰的《栖土风土记》。胡玄敬云:国初开设运河,大筑塘岸,居民初集,负塘而栖,因名唐栖。此说言之凿凿,颇为可信,是不少研究者、学者广为认可的一种说法。



“寺”说。清王同所撰的《唐栖志》云:唐栖之名,以唐栖寺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栖寺,遂以寺名名其镇。后镇名显而寺名转微,于是居此者,知有唐栖镇,不知有唐栖寺矣。


“隐居”说。《卓氏家乘》唐栖考中说:“唐栖者,唐隐士所栖也。”隐士姓唐名珏,系宋末元初人,因痛恨元僧杨琏真珈盗六陵、弃帝骸的罪行,夜邀乡里壮士,移六帝骨骸于兰亭附近。事后,他为了避其祸,匿名陷居于唐栖的三分村,里人们敬重他的义行,遂名其居住地为唐栖。


“方位”说。张之鼐在《唐栖古今沿革考证》中云:唐栖位于官唐之西,故宋范玉湖有纪行唐西诗,苏轼有“明朝归路下唐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诗句可证。



五 常

“五常”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其一,“五常”,因境内有五常港而得名。五常港长5里,由于这条港长5里,开始叫五里港或五长港,后来因“五长”与“五常”同音便称这里为五常了,这是依山水自然而命名。

其二是源于“五藏埂”,明清以来这种最为广泛说法。清代丁立中的《西溪怀古诗》中有一则故事叫《五藏埂怀张璟》,说的是钱塘人张璟(刘均美的女婿),其岳父在临终前为他埋下了数千两的金银备用,但日后他还是将全部的金银送给了穷困的兄弟。西溪西北有五藏埂,相传便是张璟岳父埋藏金银的地方。

其三是“五尚书”说。明代五常断桥头洪家埭洪钟的先世是南宋初年鄱阳忠宣公洪皓的后裔。洪家有祖孙五尚书之说。古诗常将“尚”与“常”通用。五常因为出过5位尚书,于是由五尚演变成五常。

以上三种版本的说法,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实际的含义,挖掘出来是历史的演变,也是文化的传承。

临 平

纵观史载,取名“临平”的这个地名为公元249年,至2018年它已1769年历史了。

据《临平记》载:“三国孙吴赤乌十二年(249年)六月,宝鼎出临平湖。”这充分说明那时我们的先人已在临平生活和生产了。到了“吴天册元年(275年),湖又出石函,上刻皇帝字,于次年改元天玺,且大赦。”这一年,即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八月的某夜,自东汉末淤塞多年的临平湖在一夕之间又开了(坑洼洼地沉于水)。总是喜欢吉祥词的古人,便把这种一现一沉的地理变迁过程,牵强地说成“湖开天下平,湖塞天下乱”。以为湖开能降临天下太平,象征为国之祥瑞;湖塞长出萋萋杂草,盗贼藏匿,天下要乱了。所以“父老相传云:‘湖开天下平,故名临平’。”



乔 司

地名传说。很久以前,乔司一带因受海潮冲击,水患严重。有一年,朝廷派了一位布政司来治理海塘。布政司姓乔,为了铭记乔老爷的功绩,不知从哪朝代开始,人们联系乔布政司的简称而叫做了“乔司”。

取盐课司乔迁之意。乔司初名仁和镇,宋时称汤村镇。据清康熙《杭州府志》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为海潮所滔,清初设盐课司于此。乔司之名,取盐课司乔迁之意亦顺理成章。



仓 前

仓前老街,改名自灵源。灵源或出于一座古寺“龙泉”,又叫灵源院。


龙泉地名因寺院之名而名,灵源又与龙泉的含义一脉相承。龙泉正式改名灵源则是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事情,史载“灵源港在(余杭)县东一十八里。其港脉络贯通灵源二三等保,故名。” 明清时,灵源与古城、县前、丁桥、横渎、邵墓、麻车、招儿等是余杭县8个铺司之一。直到今天,老街地域及农户仍属灵源村。不过老街百姓一直叫它龙泉寺,古代史书也大多使用“龙泉”之称,知道灵源院之名的人并不多。

到了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年官家在灵源北建临安便民仓,灵源遂称仓前。仓前之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关于余杭便民仓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余杭县志》卷三《建置》载:“便民仓在灵源二三保城署桥之东。”清光绪《余杭县志稿》中将仓前置于市镇补遗之列:“仓前市在县治东十五里,建有临安仓,故名。”


闲 林

闲林埠,唐初余杭县令张士衡告老还乡,闲暇之时悠游于此,“闲林”之名始见于史籍。而唐朝以前,闲林埠被叫做金钱镇。闲林埠自古就是一个商业重镇。宋代置闲林酒库,明清时为市集,民国时设镇。境内丘陵起伏,南多岭峦,北多河港。自古是余杭、临安、富阳一带竹、木、纸、茶集散地,也是茶叶和生石灰的重点产区。


瓶 窑

南宋咸淳临安府志说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故瓶窑旧称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

而另一本地名历史权威出版物《浙江区划地名溯源》却提出了另一种说法:瓶窑镇,“……镇北的窑山原名横山,唐代建窑烧瓶,始称窑山,瓶窑因此得名。”



径 山

径山,因径通天目而得名。径山有五峰,即堆珠、大人、鹏抟、晏坐、朝阳,加凌霄、御爱,则共七峰。

唐天宝四年,国一法钦禅师到径山开山结茅,南宋时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鼎盛时,殿宇林立,僧众三千,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幸游径山,亲笔御题“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径山寺是日本临济宗之祖庭,又是日本茶道、茶宴之源头。



黄 湖

黄湖镇明代建镇,距今已有630年的历史,相传有湖塘横于溪上故名。原称横湖,因横和黄在黄湖话中读音一致,后改称黄湖。630年来,黄湖镇建制一直保留。



百 丈

地以山名,因境内百丈岭得名。

百丈,因此地较余杭旧县城高出百丈故名。镇北有独松关,与铜岭关和幽岭关合称“独松三关”,是杭州至宣城古道的重要关隘。早年百丈毛竹扎成竹筏沿溪撑运到外地出售,上游半山、仙岩、石竹园村溪道狭窄弯曲,水流量小,而至百丈口三条溪水汇合处,溪流宽阔而平稳,习惯又将百丈称为“百丈口”。



鸬鸟

鸬鸟因境内有形似鸬鸟之山而得名。解放前属黄湖区里安乡,解放初建鸬鸟乡,1956年由鸬鸟、太平两乡合并为鸬鸟乡,1984年又分建为鸬鸟、太平两乡,1993年两乡合并建立鸬鸟镇。


你看到了自己家乡地名的来历了吗?

小余儿近期会陆续推送一些有趣的地名来历

后续还会有山山水水和一些历史遗迹

请持续关注哦(๑•ᴗ•๑)



往 期 回 顾





内容支持/区民政局

编辑/荆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