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吸引众多“金凤凰”,余杭这棵“梧桐树”你了解吗?

余杭发布 2019-09-18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如今,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选择栖息于余杭这棵“梧桐树”上。


余杭首次面向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全日制硕研及以上毕业生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就成功招录百余人;


余杭面向海外招聘“双十”政府雇员,公告发布后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29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报名;


中国(杭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总决赛举行,56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意向签约落户余杭;


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梦想小镇、艺尚小镇、梦栖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吸引了大批人才,法国、以色列、乌克兰等相继来余杭投资建园……


目前,余杭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30万,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000余名。已连续8年被评为省、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先进单位,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和增量继续位列全省区、县(市)首位。


眼下,为了争当新时代发展排头兵,余杭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渴望人才、呼唤人才!如何吸引“金凤凰”,做到引得来人才,用得好人才,留得住人才?


余杭在政策、环境、服务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政策筑巢引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各地间的竞争已从拼资源、拼项目,逐渐向拼人才、拼引智转化。如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构筑良巢引凤来?

余杭区实施“种政策”,全方位打造无死角政策圈。


余杭依托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条件,率先出台包括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政策“双十条”等在内的创新发展“1+N10”产业新政,坚持全球引才与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并重,全面实施人才国际化工程、引才十百千工程、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人口年轻与结构优化计划“两工程、两计划”。


余杭注重区分人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在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最关心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产业转化等体制机制环节提出针对性举措,精准施策,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优势。


“余杭的创新环境很好,马云说这里是他梦想中创业的地方,对我来说何尝不是。”来自美国的莫先生说,他已去过梦想小镇、阿里巴巴多次,“余杭的创新政策很有想法,这里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从投资和政策扶持方面来看,余杭从人才项目资助、高端人才激励、人才团队奖励、引才荐才奖励四个方面,抢抓青年人才和高端人才战略资源,保障人才乐业安居。


比如,在人才项目资助上,对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余杭创新创业的,经区级评审通过,可享受最高15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资助,3年最高600万元的研发项目研发费用补助或500万元产业化项目设备补助,以及连续3年的房租补助。特别情况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


又如,在高端人才激励方面,对引进的人才在余杭区申报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入选者个人可享受700万元配套奖励和安家费补助;申报入选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入选者个人可享受360万元配套奖励和安家费补助。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实行“一人一议”。


再如,在人才团队奖励上,对引进的人才团队在余杭区申报入选省、市创新创业领军型团队的,可享受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资助。


此外,在引才荐才奖励方面,对推荐人才入驻余杭区的,给予最高60万元的引才资助;对推荐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余杭区,并自主申报入选省、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引才资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实例



环境筑巢用人才


城市吸引人才靠政策,然而能够吸引人才的,除了“真金白银”,还要有一个好的创新发展舞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近年来,余杭区全方位建设“人才强区”,积极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学术交流、技术共享公共平台,让人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在发展格局上,余杭区充分发挥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平台人才集聚效应,聚焦“2+X”创新载体,推进人才与产业、城市建设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艺尚小镇、梦栖小镇、产业互联网小镇、好竹意小镇等其他各类“特色小镇”,以及实施新一轮“523”计划(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00家以上,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挂牌上市企业、并购重组企业30家以上),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在余杭各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的创新创业舞台。


在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结合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等优势,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金融服务业,重点扶持相关高层次人才,力争将其打造成浙江乃至全国的“硅谷”。

仅今年这里就有一系列大动作:2月,浙江省首个“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选址在此;3月,湖畔大学奠基仪式举行;6月,全国首个鲲鹏产业园开园……


在国家级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结合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引培相关产业人才。

如今,余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开发区内的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诺贝尔集团、东华链条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发力,西奥电梯、贝达药业等发展势头迅猛。杭州(余杭)机器人产业园开园于今年8月亮相。


在临平新城,结合打造东方米兰时尚之都、中国智造服务业集聚地、产业互联网创新港,重点培育服装设计人才、产业互联网领域人才。

眼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朱位秋及其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已签约落户临平新城;浙江高校产学研余杭联盟东部中心挂牌;中国时尚大会举行、中国服装杭州峰会等如期举行。


在良渚新城,结合良渚遗址文化传统,重点布局工业设计、生命健康等产业,引进相关产业人才。

今年以来,高晓松首个“晓书馆”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和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相继在良渚举行。


在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焦制造业高新科技、智能制造类人才。

目前,阿里巴巴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仁和项目等已开工建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实例




服务筑巢留人才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优良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服务保障措施是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的重要保证。


“李总,我们已经收到从美国寄来的生物细胞,现在正准备开始实验。”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然核酸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临沂实验室的邮件。而这距他向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交运送委托才过去了4天时间。


今年,余杭联合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设了“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开通了一条特殊物品进出口“绿色高速公路”,让生物类特殊物品供货进口周期由原本的1—2月平均缩短到1—2周。


在人才服务上,余杭“走心”留才,主动当好“店小二”。余杭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聚力体制机制、服务模式创新,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比如,将服务项目和服务窗口“搬到线上”,开发“O2O”云服务平台,推行“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不)跑腿”。


同时,在全区层面开展“服务项目产业化、服务企业促发展”专题活动,通过“浙大·阿里·余杭”双创联谊会、“浙财大·钱潮会”余杭行等活动形式,努力搭建人才、资本、名企对接平台,推动人才与资本、资源与智慧的联系与对接,深度拓宽人才项目投融资、成果转化的合作渠道;


建立超100亿元“政府基金+子基金+社会资本”人才项目扶持基金,推动市场化培育向国内人才项目覆盖;


建成全省首个集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综合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等。


在临平新城、余杭经济开发区等地建设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居住问题。


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为人才量身打造国际化的新型社区。大力推进浙医一院余杭院区、人大附中、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北外附属橄榄树学校等项目建设。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实例



让“金凤凰”安心在余杭“筑巢”发展

这是余杭的心愿

下一步,余杭将深入实施

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

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

产业创新、服务创新上继续扩大比较优势

加快打造人才改革试验区

全面建成人才生态最优区

让各类人才在余杭“有奔头、得实惠”

在余杭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内容支持/区委组织部(人才办)

编辑/荆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