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志愿者,绝对不收费!”她们,把衣服的美好回忆延续

余杭晨报 余杭发布 2021-10-15


在良渚街道随园嘉树小区,

有一个常青树学院,

里面有个缝纫编织俱乐部,

其中既有84岁的老革命家,

也有拄着双拐的阿姨。


点击视频,走近良渚随园缝纫俱乐部(视频拍摄时间 2016年)


这是一个满含公益情怀的社团。

“我虽然不会缝纫的手艺,但也想申请加入缝纫编织俱乐部,就算做个后勤也是好的呀。”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缝纫社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良渚随园缝纫俱乐部里,王梅燕是大伙公认的发言人。“成立初期,我们定了每周四下午是缝纫社开放日,两点到四点半,大家都可以拿需要缝补的衣服过来,因为很多人需要缝缝补补、修修改改,所以我们一般会安排2个人值班。”


王阿姨说,几年下来,早已记不清为多少人补过或改过衣服了,“一般每个开放日都会接到20多个活,两个人总忙不过来,做不完的要到第二天接着做;现在,开放日当天,大部分成员都会过来看看,忙的时候相互搭把手。”


有的时候活多,6个人一起赶工依旧是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裤腿太长,剪剪短;裤腰太紧,放放宽;衣服破了补一补;拉链坏了,换一换。小到换根松紧带,大到缝条棉被套,姐妹们都会笑脸相迎,热情相助。即便是在酷热的苦夏和寒冷的严冬,求助者都络绎不绝。老人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姐妹般的亲情和家的温暖。


这是一支传递爱的队伍。

“很多老人总想塞钱给我们,但我们是志愿者,绝对不收费。其实老人把旧衣服拿来改啊弄啊,因为这些衣服承载着很多他们美好的回忆。” 



王阿姨说,做缝纫活这件事,不仅对她,对所有社员而言都意义很大,看着老伙伴们穿上改好衣服后高兴的样子,大家都觉得满满都是充实感和成就感


俱乐部成立之初,并没有齐全的工具与材料,于是大家纷纷出力,有人拎着包,拖着车运来各色面料,也有人从自家搬来缝纫器具,剪刀、衣架、电熨斗、蒸汽烫斗、缝纫机……大件小件应有尽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像模像样的缝纫组就紧锣密鼓地开工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良渚随园缝纫俱乐部总是门庭若市,人头攒动,机声不辍。除了志愿服务,他们还帮常青树学院里模特队的朋友亲手打造披肩等服饰,当舞蹈队、歌友队的伙伴们遇到困难,缝纫组也都热情地伸出援手。在这些流光溢彩的舞台背后,是她们的辛勤付出。


这是一群充满温暖的人儿。

针针线线是她们价值观的吐露,铮铮的机声是她们的心灵之歌。




虽然只是寻常的一针一线,但是缝制出的点点滴滴皆是温暖。俱乐部的每位成员都自发地为社区奉献着爱心。


  • 范阿姨是为了参加志愿服务才开始摆弄缝纫机学习手艺的,组里机器坏了,她拉到城里去修,把拉杆车都给砸坏了;

  • 为了采购面料,陆阿姨常常疲于奔波,不辞辛劳;

  • 王阿姨这位缝纫组的“掌门人”,干起活来总是要求好上加好,常对大家说“人家满意还不够,要我们自己也满意了才行”;

  • 腾阿姨虽已年过八旬,每逢轮值总是早早到位,干活既耐心又精细;

  • 许琴芳是缝纫组首屈一指的高手,总是勇挑重担。她不但有求必应,还常常“自讨苦吃”;

  • ……


缝缝补补本是麻烦无趣的活,

可缝纫队里的阿姨们聚而为之,

称之为“俱乐部”,

她们也获评9月“美丽余杭人”

爱心缝纫,温暖人心,

还有很多像让她们一样

热心肠的余杭人,

用行动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为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全力争当全省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助力“三个全域”建设,区文明办持续开展“美丽余杭人”评选活动。经群众推荐、部门审核、联合评选等程序,杨全明等10位同志(集体)获评9月“美丽余杭人”。


和小余儿一起走近

这些可爱的人们吧~


危急时刻出手 救起落水老人

杨全明



9月1日14时25分,闲林街道云栖村发生惊险一幕:68岁的丁大伯在姚溪畈摸螺蛳时不慎落水,拽着一根拇指粗细的树枝奋力呼救。村民发现时,丁大伯已体力不支,抓着树枝的手渐渐松开……危急时刻,河岸边传来“扑通”一声,55岁的同村村民杨全明抱起一块木板跳进水中,快速游向丁大伯。

这片水域4米多深。借助木板的支撑力,丁大伯终于可以将头露出水面正常呼吸了。此时的杨全明早已精疲力竭,两条腿在水里完全不听使唤,用不上一点力气。好在木板的浮力可以将他和丁大伯同时托起。不久,其他村民陆续赶到,齐心协力将他俩拉上了岸。

杨全明是云栖村出了名的热心肠,先后三次参与交通事故救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他的做事准则。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热心肠。


奋不顾身跳入水中 救起轻生男子

仲亚斌



9月13日,仁和派出所接到报警:有人要跳水轻生。民警迅速赶至双陈村陈家坝西斗,发现池塘边一米多高的栏杆上坐着一名情绪失控的男子。

“你们都别过来,不然我就跳下去。”民警试图劝说,但男子一句话也听不进,一直在自言自语,倾吐心中的不快。男子越说越激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忽然纵身一跃跳进池塘。他在水面上时浮时沉,双手慌乱地扑腾着。

辅警仲亚斌距离池塘最近,看到男子在水里拼命挣扎,又因呛了水发不出声,连鞋都没脱翻过护栏就跳入水中。池塘水深1米多,仲亚斌一跳下去,鞋子就陷入淤泥。他努力稳住身子,从背后靠近男子,抱住他后使劲拽着往岸边游。在岸上民警的帮助下合力将男子救上了岸。

危急时刻,“90后”仲亚斌奋不顾身跳水救人的画面成为闪亮的瞬间。


捍卫生命的 120担架工

张建忠



张建忠是运河街道东新村人,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退伍军人。2018年9月,他成为120运河急救点的一名担架工。上岗后,张建忠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担架工不仅要搬抬病人,还要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近两年时间里,张建忠出车1095次,行程达16000余公里。只要上班,他都会提早20分钟到岗,打扫值班室、医生办公室及120救护车,反复检查担架,确保出车万无一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张建忠每天和同事坚守岗位14小时。

7月30日,张建忠在回家路上看到一辆轿车与一辆电动三轮车相撞。出于职业本能,他第一时间维持秩序、评估伤情、安抚患者,同时拨打120,并一直留在现场等待医护人员到来。

张建忠说:“我的职责是保证担架的正常使用。虽然不是医生,但挽救生命一样要抢抓每分每秒。”


勤奋钻研 成为法院“执行百科”

翟正海



翟正海23岁工科毕业后就职于国企,机缘巧合下走上了法律学习之路,成为一名人民法官。

2008年7月,翟正海进入余杭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到执行局副局长,12年的执行生涯使他成为一名专家型执行法官,他的办公场所被执行干警称为“执行专家门诊”。

十余年来,翟正海起草执行工作文件20余件,制作60多种常用执行文书、30多种执行笔录模板,办结2500余件执行案件。仅2019年,他就办结332件执行案件,承担着全局异议案件审查工作,办理的异议案件撤改率为0,精准查找执行工作短板,提出整改建议,成为名副其实的余杭法院“执行百科”。

翟正海秉公执法,对人难找、钱难找、物难找等执行难题一追到底;他也侠骨柔情,在办理涉弱势群体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案件中,多次自掏腰包给申请人作为返乡路费和生活费。

翟正海说,他的信念是:有奋斗才有远方,怀揣为民之心,执行永远在路上。


捐献造血干细胞 挽救生命

姜晨斌



9月25日,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南苑中队序化管理员姜晨斌在浙江省某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省第613例、余杭区第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平日里,姜晨斌对工作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序化管理员,他需要把路面上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推移至规定停车位。对道路两侧商铺的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姜晨斌也会主动与商户沟通,告知劝说并帮助整改。

工作之余,姜晨斌喜欢健身、打球,热衷于公益事业。

2017年6月,姜晨斌偶然了解到关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当即签下意向书,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5月,他通过初筛。8月27日,姜晨斌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配型成功。得知自己与一名孩子成功配型,姜晨斌当即表示“愿意捐献”。

想到生命可以因此得到延续,姜晨斌说,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了。


路遇大伯晕倒 主动伸手救援

陈於康 李岩 吴鑫师



9月20日,闲林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一位大伯晕倒在闲富南路上。值班民警王勇立刻出警赶往现场。在一家电信营业厅门口,他看到三名学生围成一圈,提醒过往行人注意避让。看着大伯被抬上救护车,这三位守护了半小时的学生终于松了一口气。事发后,这三名学生返校参加晚自习,谁也没提起这事。

民警王勇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和就读的学校:陈於康、李岩和吴鑫师,他们是闲林职业高中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三个男孩子,正能量满满。”这是王勇对他们的评价。

被问及当时的情形,这三个男孩说:“看到有人倒在那里,不管不顾心里过不去。学校的德育课一直教我们要‘品清、行正、志雅、心善’,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仅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热情,也带给社会更多的正能量。


十余年 悉心照料农场退休职工

马正延



十余年来,杭州市种猪试验场党总支书记、厂长马正延一直细心照料退休老职工,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农场退休老职工沈奶奶独居在农场的房改房三楼。2010年前后,沈奶奶摔了一跤,落下腿部残疾,上下楼不便。马正延安排在职党员隔三岔五地上门看望,为她采购日常所需。

2013年,因搬迁安置,沈奶奶需另找住处,马正延和同事们走遍杭城,最终把老人妥善安置在城南一家养老机构。马正延还成为沈奶奶的监护人,负责办理入住手续、采购日常用品等琐事。为了不让沈奶奶在新环境感到孤单,马正延抽空就会去养老院探望。

2019年,沈奶奶因病入院,马正延为其入院交费、请好陪护、买好必需品等,并主动联系主治医生,说明基本情况,事无巨细地忙前忙后。知道沈奶奶一直渴望家人的陪伴,她找到老人的儿子,耐心劝说,解开了母子俩二十多年的心结。后来的日子里,沈奶奶有了儿子和小辈们的陪伴,一家团圆。


像照顾孩子一样 照顾生病的妻子

陆元坤(右)



陆元坤是五常街道永福社区一名老党员。2010年的一天,妻子钱有娥突发脑血管意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连话也说不了,只能用点头或摇头来表达情绪。从此,照顾妻子的重任就落在了60多岁的陆元坤身上。服侍瘫痪在床的妻子不容易,每天都要洗脸喂饭、擦洗身子、推拿按摩、清理大小便。

长时间卧床容易生褥疮,陆元坤坚持每三个小时帮妻子翻一次身。陆元坤自己也已年老,身体经常吃不消。有一次他抱着妻子,差点两人一起摔倒。妻子的病情反反复复,医院好几次下了病危通知书,但陆元坤始终默默坚守,背负着难以言说的精神负担,乐观地微笑面对。

陆元坤不允许自己生病,他说,只要自己做得动,就不会麻烦其他人。“少年夫妻老来伴,执手相看两不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陆元坤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着妻子,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坚持,夫妻恩爱、相互扶持的道德观,值得全社会学习。


平凡生活中 演绎点滴亲情故事

叶美金



家住中泰街道双联村的叶美金,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孝顺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是叶美金最常说的一句话。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再累,她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给老人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心里却乐开了花。

无论父母还是公婆,老人身体不适,她总陪着去医院,跑上跑下。今年5月,婆婆不小心把手摔断,住院期间,从穿衣洗漱到喂饭洗脚,都是叶美金在忙活。婆婆身体不适、胃口不好,她就费尽心思,不重样地做饭菜,让老人吃得开心。

叶美金和丈夫是再婚夫妻,丈夫前妻因难产去世,留下一个小女儿。多年来,叶美金把孩子当成亲生女儿,凡事亲力亲为,邻居们都赞她是个称职的好母亲。

20多年来,叶美金默默地照料一家老小,用善良温暖着家人,让自己的小家分外温馨和睦。



 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张振丰专题调研浙大一院总部一期启用准备工作 共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计!今天,40余名院士专家齐聚余杭! 一大波杭州地铁线路建设进度来了!建成时间已定!



编辑/一聪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