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眼看余杭 | 央媒省媒聚焦!山海协作、创新发展、西部富美……共富之路,余杭这样走!

余杭发布 2022-01-16


近日

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等一批央媒、省媒

集中报道了余杭在争创

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中的亮点举措

跟小余儿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日报:

山呼海应的致富新路


《经济日报》要闻版介绍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衢州海创园,这是近年来杭衢两地深度融合打造的产业“飞地”。杭州和衢州山海携手,“飞地”效果逐步彰显,吸引一批高科技海归人才和团队。


从空中俯瞰浙江,山海共生,绿蓝泼墨。山与海,既赋予了之江大地多姿多彩的自然图景,也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之间一度难以跨越的沟壑。


本世纪初,浙江有26个相对欠发达县、300多个相对欠发达乡镇,特别是丽水、衢州和舟山三地,地域面积占浙江全省的27%,经济总量只有全省1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沿海发达地区一半。统筹山海协调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从战略上破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此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自此,山海协作工程纲举目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浙江一以贯之的战略选择。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表示,要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进一步完善省域统筹机制,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挖掘区域发展特色优势,系统性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境界。


打开山门 向海借力


一度愁着卖不出去鱼的邱正尧,最近长舒了一口气。邱正尧家住开化县长虹乡真子坑村,这里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当地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引溪涧山泉,养起青鱼、草鱼。苦于销售渠道跟不上,养鱼效益并不乐观。


近日,远在300公里外的桐乡送来了福音。根据山海协作方案,桐乡与开化签订《古法养殖清水鱼协议书》,为村民免费提供鱼苗,并利用闲置鱼塘资源养殖清水鱼,由桐乡有关农业公司回购统一销售。如此一来,困扰村民的前期鱼苗资金、后期鱼的销路等问题,全都迎刃而解。


“以前自己掏钱买鱼苗,还担心卖不出去,现在只管养殖,其他啥也不用愁。”邱正尧笑着说,鱼还没出塘,就被订购一空,收入比以前涨了两三倍。


“开化生态优势明显,而桐乡市场活跃,资金更充裕、服务意识更强,两地开展山海协作可实现优势互补。”桐乡市发改局对口支援服务中心主任纪勇说,开化的清水鱼销往上海等地,山区优势产业得以做大做强,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桐乡也在山海协作中受益,不仅拓展了产业转型升级空间,更关联上下游产业,培育出更加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山海协作工程启动以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山”与“海”谱写了一曲携手互助、优势互补、共同致富的动人乐章。


开展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人。为解决山区人才难题,浙江建立山海之间的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不断组织优秀干部人才到山区挂职、驻村任职等,帮助山区改善“造血”功能。


“山区26县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点。”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刚说,浙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山海协作、推动山区26县发展,迈入新阶段,全省上下从思路到作为都焕然一新。浙江将以更大决心、齐心协力、超常规举措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发展新格局,开启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征程。


“飞地”起飞 借梯登高


地处浙西的衢州,群山环抱,生态环境优美。但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完善、高端人才匮乏。与衢州一衣带水的省会杭州,互联网产业、数字经济发达,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协调发展?“飞地”园区是杭衢两地深化山海协作、先富带后富的重要举措。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衢州海创园,是近年来衢州市为推动杭衢两地深度融合打造的产业“飞地”。一头连着杭州,一头连着衢州;一边是资本与人才的高度聚合,一边是产业落地的广阔空间。杭州和衢州山海携手,“飞地”效果逐步彰显,吸引一批高科技海归人才和团队。


“园区创业成本较低,有很多优惠政策,还协调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专注于智慧城市研究的庄建林从英国回来,在对比多地后,他决定将公司放到衢州海创园。


为解决发展人才制约因素,衢州海创园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浙江首个跨地市级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努力推动衢州和杭州发展同频共振。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反哺为衢州,这一创新举措,为先富带后富探索出一条新路。


先富带后富,需要高能级平台支撑。日前公布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探索完善山海协作“飞地”建设机制,高水平建设“产业飞地”、山海协作产业园,支持山区海岛在省内外中心城市探索建设“科创飞地”,推行共享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造助力山区发展高能级平台。


“山区作为‘飞出地’,到省内沿海‘飞入地’开展异地投资建设,可以‘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孟刚表示,浙江将持续深化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努力把山海协作、推进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精准“造血” 惠及民生


共同富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景宁,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深化景宁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


群山莽莽、交通闭塞,让畲乡景宁长期受资源要素制约。随着山海协作深入推进,大量资源、项目、平台和机遇,为大山注入澎湃活力。


“山海协作不是简单的‘富帮穷’。”丽水市委常委、景宁县委书记陈重认为,景宁坐拥畲乡风情、山区特点、环境优势,“只有立足自身,激活造血功能,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增强“造血”机能,成为景宁深化“山海协作”的重要方向。景宁与温岭共同出资2亿元,建设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启动后,很快吸引茶山公园、民间博物馆等一大批项目入驻,串联起周边旅游项目,形成“一园多点”新布局。产业园建成后,为景宁带来2万个就业岗位,年营业收入超3亿元。


如今,这种转化正不断惠及群众。“念好‘山海经’,就要让老百姓更多受益。”陈重说,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要更加关注老百姓“钱袋子”。在新一轮协作中,景宁将不断拓展领域,加强与沿海地区产业、人才、科技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念好“山海经”,畲乡人将再不会感到“山高路远”了。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浙江日报:

打造共富示范的“抱团”样板


《浙江日报》专版介绍余杭对共同富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数字文旅、基层治理……余杭,正书写着一个个鲜活的共富示范乡村先行的样本。


夏天的傍晚,漫步于径山镇小古城村钱三组,村庄与茶园、荷塘、稻田、翠竹相互交融,星罗棋布的民宅小楼绿树掩映……盛夏季节,村里好多民宿、农家乐常常爆满,村民纳凉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用微信群帮慕名而来的游客询问一下附近的村庄还有没有合适的房间……这就是变化,以前茶余饭后大家聊的都是家长里短;如今,大家都想办法抱团发展,共同打响径山镇的农文旅品牌。


而这只是余杭区逐梦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去年该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4117元,位居全省前列。这里的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数字文旅、基层治理等都可圈可点;这里的美丽乡村,正书写着一个个鲜活的共富示范先行乡村样本。


一个村富不叫共同富裕

抱团式发展乡村才能振兴


自今年4月杭州行政区划调整后,余杭区布局了“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新格局,径山镇被定位为实现“西部富美”的主阵地。从“有人富”到“人人富”,径山将如何完成进化?5月,径山镇“乡村新社区”助推共同富裕建设大会吹响了号角。通过“核心区+辐射带动区”模式,成立共同富裕·径山乡村新社区、共同富裕·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共同富裕·前溪乡村新社区3个运行专班,与周边村党组织结成“帮带共建”联盟,统筹推进以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为核心的“3×N”共同富裕建设行动,探索“抱团连片发展”之路。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结盟”前期,几个村的“一把手”想了很多、聊了很多。径山村村书记俞荣华说:“我们先想明白自己有什么优势和短板,找准各自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再一步步做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如今联盟也有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方向,那就是结合田园绿景、红色平山、山水四岭、古镇双溪、禅茶径山的特色,精心绘制小村和大社区的共富蓝图。


“1+1>2”村企联合拓商机

产业发展的“朋友圈”很大


除了村与村之间携手并肩,从5月起,径山镇的许多村庄还着手引进了“外援”,成立“村企共富联盟”:径山、小古城、前溪3个乡村新社区分别与华立集团、杭州园林、泰康健康产业等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村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径山产业发展“朋友圈”。


在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看来,村企合作并非一个简单的合同,而是共同成立一个专班共画“同心圆”;由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村庄对接资源、选商引资,同时动员产业资本或社会资本来投资和经营。


对径山镇一些“走在前列”的村庄来说,村企合作并非“新鲜事”。径山乡村新社区就已先后与华立集团、径山书院、花之韵等相关企业结对,村企合作共同梳理山水林田湖资源,通过招智和招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现代农业、山地水上运动;充分运用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的优势来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径山茶和竹产业链,让茶园、竹园、田园等变成城里人向往的休闲乐园;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和岗位,老百姓的钱袋子要鼓起来,村集体经济一样也要强起来。目前,“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为共富“乡村新社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赋能农村亦不甘落后

打造共富共享的未来村庄


径山镇风景秀丽。据统计,目前年均吸引游客量已超300万人次,游客来到这里后,只要点点手机就能找到停车位;打开微商城小程序,动动手指就能预订民食民宿和文旅体验项目——而这只是当地用数字赋能乡村旅游的一个应用场景。


小古城村和径山村是当地进行“数字乡村”试点的示范村,从垃圾分类到乡村治理,从乡村旅游到产业发展,各种数字化场景应用正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小古城村积极探索党建、平安、共享、生态等十大场景建设,在实现全域前端感知体系的基础上,将出租房管理、小区安防、垃圾分类、交通治理、森林消防、汛情监测等依托“全科网格”,人房企信息入网,镇村两级综治中心互动互联,实现一图尽览、一网通管。径山村在推进数字化旅游方面,利用“云上禅村”推广一码游径山,同时开发涵盖景点介绍、民食民宿预定、交通导览及网上商城等功能的村级旅游服务平台;积极运用后台大数据,对游客客源、景区交通等要素进行分析,为旅游管理和营销提供决策支持等。今年五一小长假,径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5.7万人次,日均接待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刷新历史纪录。


而数字化改革的受益者,最终还是老百姓。当地积极推行“村+公司+农户”模式,不断探索“数字经济”“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做大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慧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加大数字乡村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同时,为共富路上的乡村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浙江新闻联播:

推进更宽领域更高层次

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首要举措。余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数字化改革思维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中国蓝新闻:

探索人工智能小镇的秘密


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的创新钥匙之一,目前有400个项目已经入驻,并且落地到了未来科技城。余杭始终朝着未来科技的策源地、未来产业的引领地、未来城市的样板地进发!一起来揭开人工智能小镇里的秘密吧!




 即日起,余杭各医疗机构需查验14天内行程码 多地出现确诊病例,关键时期,请接力倡议! 站在新起点,奔向新征程!余杭各区级部门陆续揭牌



来源/经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蓝新闻

编辑/孟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