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力量 | “英”气吞山河,“歌”舞动乾坤
“潮州人于新岁中,有足令人解颐者,即斯地所谓唱莺歌是也,其戏以三十六壮年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棒声、鼓声,劈劈冬冬,殊可晒也。”
在昨天的采访结束后,陈来发前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到当地小学(南山小学)观看结业典礼中的英歌舞彩排。
去到南山小学,孩子们还没有开始彩排,陈来发前辈带我们去了学校的英歌文化展览室。展览室中陈列着英歌的服装,脸谱,道具以及学校获得的各种奖项。
滑动查看更多
突然一阵音乐响起,原来孩子们已经开始排练起第二天的英歌表演了。他们光着臂膀,顶着烈日,跟着锣鼓声卖力地训练着。仅仅只是彩排,我们就已经能想象出明天他们画上脸谱,穿上英歌服时候的威武飒爽了。
际劳动
威武刚健的英歌舞者们身着戏服,手持两节木棍,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槌花变化多端,阵法乱而有序,唯一不变的是那象征着英雄化身的具有艺术张力的英歌脸谱。
为了捕捉到少年们脸谱上妆的精彩时刻,黎明初至,我们便轻轻踏上了去往南山小学的路。
陈来发前辈亲自为我们介绍了英歌脸谱。他说到,英歌脸谱与京剧的脸谱概念颇为相似,英歌舞的脸谱是根据梁山好汉的不同形象进行设计绘画的,除了一些生旦角色外,一般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挂红须的关胜。
据传,英歌脸谱是古时傩舞面具的一种简化,有祭祀驱邪之意。
画谱师傅们清楚知道每个角色对应的脸谱,不同的颜色又象征不同性格,每个人物的特定妆容又有不同的寓意,案头只有几只画笔和一盘油彩,师傅们却通过简单几画便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脸谱的着色方式也分揉、勾、抹、破四种,其中抹脸指用毛笔蘸白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
从眼角到鼻子,到两腮,再到下颚,最后到细节的完善,一笔一画,为英歌舞者勾勒出一张张生动的、充满英雄气息的脸谱。
转眼就到了上场表演的时刻,英歌少年们表演的是“攻打大名府”。“ 咚咚喳、咚咚喳、咚咚喳……”,铿锵的锣鼓声似从天而降,似万马奔腾般激越大地。一群画有各式“梁山好汉”脸谱的少年手执短棍,踏着鼓点跳跃翻腾。
02
04
滑动查看更多
头槌“大刀关胜”、二槌“黑旋风李逵”分别面画红黑色脸谱,佩戴红黑色髯口,头戴对应冠帽,他们率整支队伍大步前行,动作飒爽。
英歌少年们双手持握英歌槌,上下左右相击而舞,或持槌鼓者各半,动作步伐与持槌者一致伴随着快慢自若的锣鼓点,不停摆弄手中的双槌,舞动全身四肢甚至不停摇头。
通过“洗街”、“拜年”、“背槌”、“抱槌勾脚”等强流动性的队列变化展现一系列攻城战阵的舞形,节奏迅猛流畅,槌法灵活多变,再加上时不时充满战意的怒吼,在表演中形成了火山喷发般的情态高潮,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极出色地显露了英歌所独具的美感。
最精彩的场面当属舞者对打,其间出现大幅度的抡槌、标槌、背槌等激昂动作,而这些动作均可视为在短打原型上的提炼和升华,艺术化地表现出农民英雄的内在力量。
英歌舞动作雄浑大气,而英歌脸谱则赋予了英歌舞舞者英雄般的精气神,正是那一抹抹色彩鲜明的勾勒纹理,一件件惊艳独特的服装,以及那动人心魄的吼声、鼓声、槌声,如此结合,才让英歌舞拥有了“魂”。
那是使每一代传承者魂牵梦绕的
是使每一位观众拍手叫好的
是使每一位学者心生向往的
“英歌魂”
图 | 宣策组
编辑 | 陈欣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