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百年光明历史,带你导览10个历史古迹【见圳2期】
历史,犹如一扇时空之门,通往过去与未来,中间连接着现在,聚焦深圳回缩光明的历史,去回顾光明区的过去,展望精彩未来!
--题记
1
始于明清立于当代
©
提到光明区,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
从国家记忆到深圳记忆,
再到光明记忆,
是一个非常立体完整的城市记忆过程。
©
光明建制于明清。1929年,在合水口与上村交界处建公平圩。
1931年,公平圩正式命名为公明圩,取“公道”“光明”之意。
1949年10月,宝安县解放后,县政府成立南头、西乡、公明等10多个乡政府和1个镇政府。
1958年1月,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成立。
1979年年底,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简称“光明农场”)。
1983年7月,公明人民公社改为公明区。
1986年10月,公明区改为公明镇。
1988年,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下放深圳市管理。
1993年1月1日,宝安县撤县设宝安、龙岗两区,公明镇归属宝安区管辖。
1999年3月,深圳市将光明农场实行政企分设,划归市商贸控股公司管理,为市属国有一类企业。同年10月挂牌成立光明街道办。
2002年6月,深圳市光明农场撤销建制,成立深圳光明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7月,深圳市实现城市化,公明镇改为公明街道。
2007年8月19日,光明新区成立,管辖公明、光明2个办事处。
2
溯源历史寻脉光明
从光明的一些老照片可以发现光明区是一块充满历史感的古地——
这里不仅有几千年前的麦氏宗祠,几十座见证了客家人繁荣兴衰的围屋、久经历史风雨的公明老墟;
这里还有陈仙姑的传说、公明醒狮、楼村麒麟、麦氏祠堂、白花碉楼、东宝中学等处处蕴涵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创新而充满活力与激情。当我们回顾昨天的温情,是为了珍视今天的美好;我们钟情于今天的踏实创业,是为了实现明天梦想的腾飞。
聚焦深圳将为你探秘和导览以下10处光明历史古迹——
走近楼村旧村,见静美,她因麻石巷而远近闻名,有“深圳最大自然村”的称号,亦有“中国荔枝第一村”的美誉。
据楼村陈氏族谱记载,楼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是历史上新安、东莞、南澳的咽喉,也是三地经贸必经之路,因而楼村石板街远近闻名。
大半个世纪前,老街还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木楼上的姑娘读书、绣花或弹琴,尽显高贵与美丽;客栈里,一批批商人南腔北调,高谈阔论;老人闲坐聆听市井文化,看炊烟朦胧;儿童玩游戏捉迷藏,东奔西跑喜洋洋;卖艺的、变戏法的、耍猴的遍布街巷,龙灯凤烛相照,八方宾客毕至,欢声笑语一条街。
一晃几百年,尽管石板街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一排排木楼和旧商埠,依旧能够想象石板街昔日的鲜活、繁华与喧嚣。许多摄影爱好者会扛着“长枪短炮”前来拍照,不少老人依旧会拉椅子坐在石板街上拉家常、打牌、下棋,也有大人带着小孩携手踏在古老的石街上,给孩子讲述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或有情侣悠然地漫步在曲折的老街中……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花样年华》中,那悠长石板街上诉说的一段段老情怀,他们在长长的石板路上演绎新时代的故事,享受着自己的“花样年华”。
远眺白花洞村,见雄伟,她因高耸的五座炮楼而名扬,旧时炮楼能防火防盗显财富,经沧桑历战火而屹立。
白花洞村在1977年前属宝安区观澜街道所辖,1977年12月并入光明农场,现则属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管辖。全村600多户籍人口,都是客家人。村子虽然不大,但可以分新围、地洋头、黄屋排、围肚、马池田5个自然村,而且每个自然村都建有炮楼。
白花洞源于清朝年间,有一位经营盐铁生意的大户人家,他的第七个儿子来到人间,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周,名礼茂,世称礼茂公。
礼茂公的祖先原是中原人,祖籍巨鹿郡(今河北石家庄)。秦末汉初,群雄争霸,为避战祸,礼茂公祖先与众多中原人举家南迁、远涉岭南,来到粤东越人之地安家落户,后与越人相互融合,逐成今岭南闽越客家人之先祖。
礼茂公人兴财旺,决定走出惠州旧宅,为子孙后代开辟新的天地。经过谨慎商议,决定留下三个儿子操持旧业,他和夫人带领另外四个儿子离开故土,远赴他乡开荒种地。礼茂公来到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他登上南山高峰,俯瞰群山拥翠,山脉相连,山上古木参天,野兽奔跑,丹凤唱鸣,山涧更有溪水长流,滋润大地,山谷云蒸霞蔚,白花烂漫争艳。四周群山如一只硕大的水桶,怀抱一方盆地,方圆三四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个出口,易守难攻。礼茂公越看越爱,不禁脱口而出:“好一个白花洞,白花洞因此得名!”
玉律村隶属于深圳市光明区(原属宝安区)玉塘办事处,地处深圳市西北面,玉塘办事处西南面,与玉塘办事处的田寮、长圳、红星及石岩街道的料坑等村相邻,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
玉律村源于北宋年间,莫氏族人迁入此地立村,因封建社会期间连年战乱,再加之兵寇抡略与干扰,为确保族人能安居乐业,防御兵寇干扰。
勤劳勇敢聪明有智慧的人们在环村前面挖有多口鱼塘放水养鱼(可防御外寇)并在环村后面种上一种满身带刺的勒竹(并设有几个出入的围门口,以供劳作进出方便)勒竹成材后,夜幕下,在月光映照下,前面几口鱼塘尤如一块一块的宝玉,后面的勒竹就像一道坚固的铁铜墙,故名思义便取名为玉勒村,后更名为玉律村。
玉律村曾用村名(或口语)药勒村、玉勒村,后以“玉学麒麟,律法至上”改名玉律村(详见乡土文化玉律温泉的故事)。
玉律村有曾、莫两大姓氏,曾姓占大多数,莫宣卯状元成为入粤文始祖。玉律村莫姓是八世祖肖叟公第六子之后裔,北宋年间由东莞茶山镇寒溪水迁来,还有部分莫姓宗亲迁至福田沙尾村、观兰单坑(丹坑)村、沙头角梅沙村、蛇口湾厦村和香港元朗沙江围和莫家村等,旧时玉律分为新村、旧村、莫屋村四个自然居住点,现玉律共有五个住宅区。
闲趁公明旧墟,见风情,她因仿香港元朗墟的模式而繁华,骑楼建筑洋溢着南洋式欧陆风情,摘得“深圳最完整历史文化街之一”。
古屋檐、青砖墙、老木门…公明墟的一砖一瓦仿佛被时光封存,间或有几家新房夹杂其中,但仍掩不住古墟粉墙黛瓦在沧桑岁月中留下来的斑驳和灰暗底色。
公明镇建制于明清时期。历史上,公明周边地区有周家村墟、永长墟和丰和墟等几个集市,各集市分别由不同姓氏的家族控制。因经济利益关系,宗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冲突也愈发加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为此,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导下,于1929年在合水口村与上村交界处,参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1931年改名“公明墟”,寓意“公道光明”,一直沿用至今。
2012年7月,公明墟被光明新区公布为光明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明老街约300米,临街店铺150间,是旧时公明的商业中心,不仅保存了很有价值的传统民居,还集中记录了公明的发展历史。
街道两边的建筑保留了传统岭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并融合了当时“洋式”建筑风格的精致窗口、阁楼和骑楼等,让人真切地体验到鹏城的纵深感。
建于1929年的公明老街是公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骑楼式的商铺记录着曾经的繁华往事。
这条长约300米的老式街道两侧临街店铺约有150间,为清朝和民国初期岭南传统风格的骑楼式商铺建筑。放眼望去,带有浓厚南洋欧陆风情的老街,多为二层木阁楼,古色古香,精巧雅致。
传统岭南民居特有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以及融合了当时“洋式”建筑风格的精致窗口、阁楼和骑楼等,还原了昔日旧时光,而楼壁间茂盛生长的绿树、淡雅古朴的青砖黑瓦,也诉说着悠悠往事。
300多年的德淳书室、500多年的麦氏大宗祠、800多年的黄氏大宗祠,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都属于深圳光明新区;麦姓、陈姓、曾姓、梁姓、周姓、黄姓,这些姓氏的后人都在光明新区扎根繁衍,为这座城市留下深深的历史痕迹。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些古老的记忆,似乎要被一栋栋高楼所覆盖。
麦氏大宗祠很有名气,该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6年)距今约530多年,被列入原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大宗祠建筑和现代建筑相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麦氏大宗祠是麦氏家族聚居,是公明办事处辖区合水口、茨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白芋沥等六个社区的总祠。该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距今约530多年,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是深圳市各姓氏宗祠最大之一,具有历史价值。
该建筑中保留了自明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信息,具有历史的原真性和可读性,对于研究深圳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麦氏家族是深圳地区的早期移民之一,该宗祠对于研究深圳历史上的移民迁徙史和地方开发历史,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遗爱陈公祠属深圳市光明新区新湖办事处圳美社区。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祠堂,祠堂应是明朝初年的建筑。
二进三开间中天井,四合院式的格局,蕴含着“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厅堂内用木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大红灯笼高挂,门上的对联“遗爱子孙世代传,陈氏万年善德福”,横批“风调雨顺”,门口右边的墙上贴着圳美两百多年来的族谱。
推开厚重的木门,首先看到的是齐门高的隔断,这是传统的建筑风格,绕过去就可以看到祠堂的内部了。经过修葺的祠堂已经焕然一新,也依然保留了之前用来垫在柱子底的石墩,还可以用来坐一下,物尽其用。
这是一座典型岭南客家风格的祠堂。至于祠堂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已无法考证,但据陈氏家族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祠堂应是明朝初年的建筑。
1945年初,东江纵队在公明陈氏家族的三座祠堂内建立起东宝地区第一所抗日民主学校——东宝中学。
建立东宝中学时,三座祠堂被修饰一新,中间的祠堂命名为“高尔基室”,左边是“鲁迅室”,右边是“韬奋室”,如今,三座祠堂只剩下“高尔基室”和“韬奋室”,而横梁上方雕刻的祥云浪花,虽经岁月剥蚀,但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还是清晰可见。
1944年冬,东江纵队政治部为了培养抗日干部,决定由东宝行政督导处主办,在宝安水贝村创办东宝中学,校址设在原宝安县公明水贝村(现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下村小学内)。
东宝中学开办后,一批来自宝安和东莞的怀着抗日救国革命热情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这个革命大熔炉中学习革命道理和科学文化知识。据史料记载,开办伊始,学校就成立了党支部,由中共宝二区委会直接领导,在师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成立了青年团组织,秘密开展地下活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目前下村小学把东宝中学旧址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它的革命历史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李松蓢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西北部。
明朝中叶,梁元琮及其4个儿子从东莞县板石村前来拓荒开基,随着后代不断繁衍,村落逐渐形成。那时,村后小山长满青松,山脚种有许多李树,山前则是大片长满荒草的低蓢地。所以最初叫松李蓢村,后为了顺口改称李松蓢村。
旧社会的李松蓢人苦不堪言,有民谣述道:李松蓢,李松蓢,十年九旱闹饥荒,地贫人穷吃不饱,“三山”压迫惨遭殃,夏无蚊帐冬无被,有女不嫁李松蓢。
改革开放后,李松蓢的经济迅猛发展,如今的李松蓢正沿着城市化道路阔步前进。
德淳书室建于清朝乾隆初期,是最悠久且惟一保存下来的清代书院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岁月的风霜在书室留下了不少烙印,布满青苔的天井,斑驳陆离的墙壁,多少显得有些破旧。老人们多番叮嘱,一定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给书室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这样就能有资金来修复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
岁月无声,风云变幻。德淳书室历经沧桑,从最初的书院到革命时期红军的秘密基地,到附近几条村子的乡府,再到农村合作信用社,见证了圳美的变迁,如今门庭冷落,难免令人唏嘘。
3
立于当代见圳光明
这些年
走过改革开放四十载
历史再次刻下时间的坐标
深圳光明行政区应时而生
\
已经是是深圳下辖9个行政区中
最年轻的一个行政区。
\
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春天,
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征程,
光明,被纳入国家战略新布局,
光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
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将成为,
光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这里,科学城正如火如荼建设,
\
光明,将从此蝶变。
历史,让我们回望过去!
现在,让我们展望未来!
光明,横跨几个世纪的轮回,
将从此蝶变!
你住在光明几年了?最喜欢光明那些历史景点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回顾:
深圳这个区爆发!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西北门户+60多所好学校+2000亿投资【首置深圳1期】
GDP突破6千亿!这个区将成深圳「超级中心」,在建13个新地标!【见圳1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