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深圳无历史?探寻源起于宝安的「深圳记忆」【见圳43期】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编者按
上周诚品生活停止了在深圳的运营,很多人遗憾表示:“深圳太没文化底蕴了,连个精神栖息地都留不住”。
城市文化底蕴评判标准是什么,名人?图书馆?美术馆?人文素养?......
在众多因素中,历史文化积淀仍然是公众评价城市文化底蕴的主要标准,这也是深圳之所以被误解没有文化底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深圳的文化底蕴很多人有这种误会:
“深圳就这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前就是一个渔村,因为靠海,离香港很近,地理位置好,得到政府政策扶持很多经商优惠,所以才有深圳一夜崛起。但和广州相比,深圳的文化底蕴差远了。”
也有这样的“认可”
“深圳干嘛要有底蕴呢?40年的小渔村,还没有你父亲年长,底蕴从何而来?深圳很包容、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些话并不对,深圳的历史其实很悠久,宝安区可以证明这一点。
谈到宝安,你会想到什么?
你也许很难想象,仅仅建市40年的深圳,1600年前就已立县;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顺流而下,探寻属于“老深圳”的痕迹和记忆。
福永镇的舞麒麟舞狮、松岗镇的赛龙舟、石岩镇的重阳登山、公明镇的放风筝;凤凰山上的凤岩古庙、凤凰禅寺、文公祠和文昌塔;美味可口的“蚝宴”、“烤乳鸽”以及鲜甜爽口的荔枝、龙眼等各种岭南佳果。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其实宝安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称号“深圳之母”,宝安自古就是广州对南洋(含中东、欧洲)通商的要塞,只是没有设置行政单位。从“司盐都尉”到“高富帅”,宝安可是走了千余载。
东吴
东吴在这里设了一个东官盐场,
公元265年,东吴在设县级的司盐都尉。
隋朝
隋朝撤销了东官郡,
把宝安县划入南海郡(治所在广州)
唐至德年间
公元757年,宝安县换了个名字,
就是现在的东莞,县衙门也迁到了东莞的莞城街道。
两宋时期
宝安已无行政单位,但这里多盐,又重设了东莞(官)盐场。
宝安在宋元时期也称为东莞,只不过是经济单位。
明朝前期
朝廷在东莞盐场没完没了的挖盐卖钱。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朝廷在宝安重新设县,
但县名不叫宝安,而叫新安。
70年代末
国家在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了深圳。
1981年
又重设宝安县。此时的宝安县只管深圳特殊区域之外的地方,
相当于深圳郊区。
1992年
宝安县正式被撤销,成为深圳地级市的宝安区。
而龙岗区也是这时从宝安区划出来的。
宝安是深圳之母这个称号又从何说起呢?
1979年,国务院批准“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的行政区域”,使深圳市“下辖罗湖、南头、松岗、龙华、龙岗、葵涌6区”。
这样一来,作为县治所已有1670多年历史的宝安正式从历史舞台消失,198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在宝安县基础上设深圳市,市府驻深圳镇,深圳镇建制撤销,宝安成为宝安区。
回看历史,近两千年的积淀,成就了宝安这座古老的海滨城区。宝安也为深圳正名-深圳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座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和文化面貌多元化的城市。
只有了解宝安,才能看见千年历史的传承;只有了解宝安的文化历史,才谈得上了解深圳。
拥有千年历史的宝安,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繁荣大都市。城市更新换代,高楼拔地而起,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宝安也有自己的“坚持”。
宝安藏着深圳历史的“根”
随着这座千万级人口大都市的骤然崛起和“深圳速度”的远播,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这座城市的深处,阅读她,研究她。近年来,人们开始不相信“深圳是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片面之说,亦不相信“深圳是一块文化沙漠”的偏激之言。
聚焦深圳为您整理宝安最有文化底蕴的五大地点,一起云鉴赏宝安的底蕴。
01.
凤凰古村落
民族英雄后裔居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错,这里是文天祥后代和宗亲扩建起来的古村落,当地村民80%都是文天祥及其宗亲的后裔。
凤凰古村安卧宝安区凤凰山下,已经700多年了。这个村落最早兴起于元代,元代的建筑已难寻踪迹,只有3口元代古井,均为宋末至元初所建。
这里也是深圳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古老的已经有500年历史,最短也有100多年。凤凰村古建筑有祠堂、书室、家塾和民居这4种类型。房屋多是以花岗岩或红砂岩为墙基的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屋顶有船形正脊,还有灰制雕塑和壁画。在民房内,梁架墩头上还有木刻或石刻纹饰,封檀板上有木刻人物故事和花草图案。
700多年历史的凤凰古镇,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辉煌。行走在凤凰古镇的巷道中,想象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感叹着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02.
上合古村
孝德流芳百年
上合古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是黄氏宗祠里刻的对联。
位于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上合古村是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也是著名的“南粤孝子”黄舒的后人居住地之一,百年来,上合古建筑群是新安乃至宝安人文历史和精神的溯源地。
上合古建筑群原址包括黄氏宗祠、云野书塾、西庄书室、大王古庙、悦明宗祠、悦升宗祠、玉成书室等祠堂4座、书室2座、古庙1座。黄氏宗祠中殿前,“孝行流芳”石牌坊,是为黄舒所立,黄舒之“孝”千古留名。以黄氏宗祠为圆心扩散,青砖砌成的排屋错落有致,上百年的古老建筑,静静守望。
在2018年深圳首届“黄舒·孝文化节”在上合古村举行,古建与华厦、民俗与历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在这里,留下来的不仅是百年建筑,更是根植了百年的“孝德”文化与时代碰撞出的“孝德”精神。
03.
清平古墟
昔日繁华胜地
古代的街道是什么样子呢?
清平古墟是深圳四大古墟之一,修建于清朝时期。坐落在此的永兴桥,这是深圳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
清平墟的正街为东西向偏北,长有100米左右,阔有丈余,铺砌有长短不等的花岗岩石块。横街长有60米左右,阔与直街一样,同样铺砌有花岗岩石块。最大的亮点就是街的最南处有一座广安当铺,与另外两座高大的碉楼一起南北并排而列。广安当铺高有5层,有20多米高,主楼及附层建筑占地达1000平方米。
这里处处残存着岁月的痕迹,在蛛丝马迹间都可寻觅到清平古墟曾经的繁华。商铺人去楼空,老式门板见证着往日人声鼎沸的光鲜时光。这种“穿越感”带给人奇妙的体验,昔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场面,如浮光掠影近在咫尺。
04.
绮云书室
深圳的陈家祠
“绮云书室”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乐群村,是郑氏家族的开创者、郑毓秀的祖父郑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的,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
这座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大门、围墙、前殿、中殿、后殿西书楼、明楼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屋内的柱子都是选用质地上乘的整根红木制作,历经百年依然坚固如初,连钉子都很难钉进去。书室里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顶尖水平。
文物专家称,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而言,这里都称得上是珍贵的文物。
绮云书室如今已打造成了国学教育基地,徜徉在书室里感受文人风骨。
05.
“一大”会议旧址
红色印记
宝安是广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中共宝安县 “一大”会议旧址位于燕罗街道燕川社区,始建于清代中期,是燕川村陈素白的后人为纪念其祖先而兴建的分支祠堂。
1928年2月23日,中共宝安县委在此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1999年3月29日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深圳市和宝安区文管办对其进行维修及设备的完善,并举办了“宝安革命风云”陈列展览,把素白陈公祠改建成了中共宝安县“一大”会议纪念馆。
推开厚重的红漆木门,一派肃穆庄严的景象,馆内现保存包括匕首、军刀、木质印鉴和印刷品等在内的文物共16件,展出图片49幅。这里已成为深圳市共产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主要基地,也是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及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
会议旧址的保存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
如今,商业建筑高耸、路网四通八达,现代化的气息渗透在宝安城区的每个角落;古老建筑镌刻的岁月变迁,只是静静的矗立在城市角落里,彰显着其独特的气质。
一座城市要有生命活力,不能遗忘历史,宝安做到了。
未来如何?今年,宝安区有229个重大项目建设!结合“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补短板”工作部署,宝安区还加大了重大项目储备力度,研究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
如今的宝安,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历史之城、人文之城、品质之城、希望之城。
在深圳,见证更好的宝安。
◇ 聚焦深圳∥
聚焦深圳秉承服务深圳人首次置业的初心应广大粉丝要求,走访深圳热门楼盘,收集一手信息为购房提供最良心的置业参考信息。欢迎购房者提供报料、来访咨询。聚焦深圳将为您一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