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的名义》正火,你知道项俊波编剧的《人民不会忘记》吗?

2017-04-09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这些天,湖南卫视播出的反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时,周日下午,一个消息传来,一位部级高官落马。这位部级高官人生经历很有传奇性。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4月9日14:30消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关于项落马的消息已经传了很久,看来谣言真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现在还没有进入司法程序,就断言项俊波是贪官为时过早,但按照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一个部级官员,既然被最高纪检监察机关双规了,基本上是坐实了。


▲身居要职时的项俊波


几乎每个出了问题的高官,都曾有过奋斗的青春和辉煌的业绩。项俊波亦是如此,而且更令人唏嘘不已。

据2012年《上海证券报》一篇题为《“多面”项俊波:军人、艺术家、经济专家三合一》的报道中如此说:


人们从未把电视屏幕上“总编剧项俊波”和一位央行副行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这确实是真的。酷爱文学的项俊波,其理想一度是当作家,现实中,他也是挤出休息时间,积极投身艺术创作。


项俊波涉猎极广,创作过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等。其中最出色的是与审计有关的反腐影视剧,国内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的电视剧《人民不会忘记》便是以项俊波创作的小说为题材。


记者查阅了下艺术家的定义,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也就是说,艺术家必须具备缜密思维、全程把控力、超强想像力、丰富精神内涵、强烈的变革意识。

管理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家的天赋让项俊波能流畅协调各方关系,为保险业更好地在经济金融领域施展身手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人民不会忘记》是反映审计工作的电视连续剧,当时由项俊波担任编剧和制片。不过这部电视连续剧拍摄比较早,项应该还是一个职位不高的官员。

这个电视连续剧我没看过,估计也没多少网友看过。单从《人民不会忘记》的名字来看,应该和《人民的名义》差不多,突出审计干部在经济建设和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民的功臣。

据媒体报道,项年轻时酷爱文学——他1957年出生,80年代初正赶上文学热潮,成为文学发烧友太正常了。他本来想报考中文系,但是他的知识分子父亲认为国家建设时期财经工作更为重要,于是在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考上大学时他已经24岁了,为什么没有赶上1977、78、79恢复高考的前三届呢?原来那三年中,他正身在军旅,而且参加了1979年春天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一篇报道中写道:


少年起项俊波便对文学有了固执的喜爱。随后,项俊波参军。先在成都军区担负司令部秘书,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项俊波随军队奔赴前线,当上了连队指导员。在一场战役中,他曾带着连队深切到敌后,并在战役中腿部负伤。


网上另一篇文章可以佐证他这个光辉的经历。2012年,河南省三门峡一位叫刘武州的越战老兵,因精神失常后流落在街头要饭。他在街头唱着战歌:“战友 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招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而且嘴里念叨着他当兵时的连指导员项俊波。


当年一起参战的老兵听说后,前去看望这位精神失常的战友,了解到:刘武州1958年出生,1978年入伍,是一名孤儿。原所在部队是13军39师117团高机连,参战后担任炊事班副班长,1983年退伍回乡。


▲参加越战时的刘武州(正中)


▲自称当年是项俊波手下的战士 精神失常的刘武州


从战场走向校园的项俊波,心中应该有浓厚的英雄情结,那场战争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知道《凯旋在子夜》这样的电视连续剧对大战余生的项俊波有何种影响。


项俊波有一位同乡、战友的命运和他非常相似。原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胡绪清,2004年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受审(判决结果不详)。


胡绪清1948年出生,重庆江北人。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任54军161师482团3连指导员。战争结束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是那场战争的最高荣誉,全军一共79名“战斗英雄”,其中34人为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今天的陆军司令员也是“战斗英雄”之一。

在谅山战斗中,胡绪清率一个排执行穿插任务,突破越军一个加强连的防御阵地,攻占昆峰南侧的无名碉堡,歼敌九十八人,为后续部队扫除了障碍。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七昼夜,立一等功。后任营教导员。同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83年毕业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后任团副政委、团政委。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师级干部的转业到重庆市国土与房管局。


▲被绘成连环画的战斗英雄胡绪清


没有被战场上炮弹击倒的英雄,却在和平年代身居高位、手握实权时,被种种利益诱惑击倒。

这难道仅仅是项俊波和胡绪清的人生悲剧吗?而《上海证券报》报道的标题所言“多面项俊波”,简直就是一句谶语。




往期精彩文章


乡土|老宅的荒园和祖坟的野草

砍柴脱口秀|为什么帝国的首都总需要一个备胎

旧杯新酒|地方政府摆平舆论监督的能量让谣言插上翅膀

教孩子古诗所为者何?不是去参赛而是让其感受诗意

清朝如何使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的首都副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