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懿家族的风评为什么很差? 晋朝的绩效实在太糟糕啦

2017-07-26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军师联盟》的热播,让司马懿这位距今1800年的历史人物的公众形象有所改观。


这部电视剧中的司马懿不但谋略出众、城府很深,而且有情怀、有理想,是位对家人温情对朋友仗义的好男子。而历史中的司马懿和他的儿孙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几乎是阴鸷、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代名词。网上有人直接说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为司马懿及其家族洗白。


历史上的司马懿及其儿孙究竟是何等人物?后世对其风评为什么那样差?这要从司马懿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的过程和历史影响说起。


司马懿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身历汉、魏两个朝代,他生前只是曹魏的重臣,并未登基称帝。但他苦心经营,为儿子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孙子司马炎创位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铺垫工作,他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中国的帝制时代,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奠基者或开国者是以仁义得天下的,几乎每个王朝在创业阶段都充满了阴谋和血腥,晋朝也不例外。但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写的,得到天下的新王朝总会粉饰自己创业的过程,将本朝的建立解释为天命所钟,以德居之。而且王朝历史越长,这种洗白工程也就越彻底。


西晋、东晋共154年,国祚并不算短,可其开国君主司马炎和前两代奠基人父亲司马昭、祖父司马懿的历史评价不但不能和汉、唐、宋、明、清相比,都不如秦、隋这样的短命王朝。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正史对晋朝的奠基人及建立者司马懿祖孙三代评价很低,这一点甚至不如被《三国演义》等小说、戏曲丑化的曹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了树立刘备所创立的蜀汉为正统,申“汉贼不两立”之义,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心狠手辣的奸邪小人。然而西晋的陈寿写《三国志》,在《武帝本纪》对曹操评价甚高,曰: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即魏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对此,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做过分析:


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而习氏与朱子之识力,偏居於优也。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殆於肆口而骂詈,则不知起古人於九原,肯吾心服否邪?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陈寿在《三国志》以魏国为正宗,其君主皆享受进本纪的规格,而蜀、吴两国君主只能入列传,东汉时期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以蜀汉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却采用陈寿的观点(即以魏为正统),南宋的朱熹又纠正了司马光的论调。后世论史的人不应该以为陈寿的立论先犯错误,司马光跟着犯错。陈寿生在西晋,司马光生在北宋。晋朝受禅于曹魏(而曹魏又受禅于汉室),宋朝受禅于柴氏,如果不认可曹魏受禅是继承正统,那么等于讽刺本朝即晋、宋得位不正。而习凿齿与朱熹,都生活在东晋、南宋偏安于江南的时候,中原被异族夺去了,如果不尊偏安于四川的蜀汉为正统,那么据于中原的异族政权会和东晋、南宋争中华正统。


可见,历史写作是为现实服务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古代国灭而修史,一般是下一朝修前朝的国史。陈寿修《三国志》时,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不能也不敢为司马懿、司马昭立传,因为在曹魏时,这两人名义上是臣,无法入本纪。但两人又是晋朝的奠基人——如汉末丞相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行周文王之事,自己种树,儿孙摘果子),被司马炎追赠为皇帝。他们是要入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纪,只能等到晋朝灭亡后,别人来修。所以在《三国志》中,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言行散见于其他人的传记之中。


一般的王朝为前朝修史,为了凸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正确,往往对旧王朝开国的前几任君主评价较高,可唐代房玄龄等人所修的《晋书》对司马懿评价却非常低,《宣帝纪》(晋朝建立后,司马懿被追赠为宣帝)曰:“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唐太宗李世民在这篇司马懿的传记后面,洋洋洒洒御笔写了一大段,对司马懿多有贬损: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


这段话评价司马懿作为人臣,对曹魏是“前忠而后乱”,而曹魏当时并非天命已衰,仍然有雄厚的民意基础,司马懿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欺凌皇帝了。这种篡位行为,是掩耳盗铃,被后世人嗤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从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来看,这句话适用于司马懿、司马昭父子。


一代雄主唐太宗如此定评,哪个还敢反对?司马懿如果能从棺材里爬出来,肯定会表示不服,对李世民大嚷:你一个弑兄逼父的人,有什么资格这样评价我?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更准确地说是后世的胜利者写的。李世民如此评价司马懿,其实就是想彰显李唐和自己得天下,来路很正。隋炀帝胡作非为,天下鼎沸,各地豪杰起来造反,这是杨广自己作死,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不是篡位,而是顺应时势,平定动乱,统一天下,解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李世民选了司马懿父子做反面典型来陪衬大唐的合法性。


这也怪不得李世民,晋朝作为一个享国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王朝,其“绩效”实在太差了,后世人想为其辩护,也不好下嘴。


尽管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历代王朝没谁敢说自己干净得像朵白莲花,即便是“驱逐鞑虏而得位”的明帝国,其开国君主指示部将暗杀了龙凤王朝的韩林儿。历史书写者往往是势利的,成王败寇,屡见不鲜。但其他稍微靠谱的王朝,建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总是会休养生息。老百姓盼望和平,希望过太平日子,新王朝的统治者只要给点阳光,老百姓就绽开灿烂的笑容。乱极而治并不难,因此汉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连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有康雍乾近一百五十年的太平。这样,创业时种种不堪会被掩饰起来。


可晋朝的皇帝,做了些什么呢?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规律,老百姓应该过几天太平日子了吧?可西晋很快陷于内乱。从元康元年(291年),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延续了十六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距离晋灭吴统一中国不到四十年,皇室和士族不得不南渡,半壁江山由胡人占据,中原文化几近沦亡。有人把西晋称之为“中国最黑暗的王朝”,不是没有道理的。


旧王朝灭亡后,新朝建立只要局势稍微稳定,就会为前朝修史。可《晋书》在晋朝灭亡两百多年后,才由唐朝人来修。此间中国走进最长一段黑暗的隧道,南朝和北朝每个朝代都不长,而中原和江南之外,还有许多割据政权。统治者相互攻伐,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有时间给前朝修史?等到唐朝建立后,天下太平,皇帝和大臣开始为晋朝修史,鉴于三百多年的大动乱,生灵涂炭,那么对晋朝的奠基者和开国君主能有什么好的评价?


秦朝和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有着重要的制度建构贡献,对中国影响甚巨。晋朝在制度层面也没起过什么历史作用。


晋朝建立不久就爆发手足相残的皇族内乱,也是自找的。晋武帝司马炎依靠世家大族而登上大位,因此对士族的力量十分警惕,自己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担心“禅代”的故事重演,而且他认为曹魏政权被自家搞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于是,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各封国的王一旦羽翼丰满,他怎么能对洛阳当皇帝的兄弟俯首帖耳呢?——都是司马懿的后代,凭什么你能当皇帝我就不能?


可以说,晋朝皇族自相残杀的远因也是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种下的。父子两人为子孙灭魏自代,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做好诸种准备。深谋远虑的司马懿成功了,可是自己浇灌而长成大树的新王朝,绩效糟糕得一塌糊涂,还想后人给好评?怎么可能呢。


【本文为UC名家专栏约稿,未经UC许可禁止转载】



温故:

兰大这样的高校 除了天降甘霖还真没有别的指望

碑帖背后大历史|里耶秦简揭示帝国运行的秘密:中国统治术真是早熟

连载 | 明帝国的末路风景:1573—1644 (2)

连载 | 明帝国的末路风景:1573—1644 (1)


苹果的伎俩岂能阻挡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