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砍柴:我推荐《穿越历史聊经济》

2017-08-05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32c41j6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用经济学原理解读中国历史,让人豁然开朗


文|十年砍柴


中国人特别有历史感,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立身处世看重历史经验——无论是大历史还是小历史。言谈之中,类似“五百年间必有王者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类成语、典故比比皆是。



但是,中国人好言历史,多数人更关注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或对决定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战役感兴趣。战场上的搏杀之残酷和权力斗争的谋略,情节曲折,当然很吸引人。


历史有多个面相,对中国历史可以做多个角度的解读,如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结构变化的,等等。


但人类所有的活动,无论是政治的、军事的,还是大人物和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都离不开花钱,归根到底所有的活动都是经济活动。


如果能透过热热闹闹的历史故事,去梳理其财经规律,或许就能够触摸到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演进逻辑。



已故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著作《万历十五年》,曾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影响国人最重要的一本书,它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方式。其重要性在于,该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新方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仁宇先生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明帝国后期运行的政治逻辑,是建立在对明帝国财税政策的宏观而又细致的研究之上的。黄先生的博士论文是《明代的漕运》,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写成专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可以说,黄仁宇先生之所以能看透明朝乃至中国皇权社会的运行规律,乃是因为他对明帝国的财税政策和经济活动有着超过其他学者的研究与了解。



我以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穿越历史聊经济》是一本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历史的一本优秀著作,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与黄仁宇先生那些专业性著作相比,这本书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将人们熟悉的当代财经事件以及日常的金融活动与历史事件做比较,将经济学原理放到历史事件中去诠释,不再深奥难懂。


 读者荐书007

《穿越历史聊经济》


如本书所写的第一件大事,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在战国七雄特别是强秦的压迫下,只能统治洛阳及王畿(郊区)一小片土地,思图振作的他想组织山东的联军进攻秦国。由于国库空虚,便以国家为信用借钱招兵买马,最后除了楚国外,没几个国家响应,拼凑的联军根本不是虎狼之师秦国军队的对手,于是只能把联军解散,可钱却借了,债务欠下了。


于是周朝残存的国家信用破产了,周赧王为后世人留下了“债台高筑”的成语。作者将周赧王的行为和冰岛、希腊的债务危机对比,读起来毫无违和感。


再比如,书中写到了两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杨坚,虽然他们开创的王朝国祚很短,二世而亡,但功在后代,所谓“千年犹行秦政制”,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惠及后来的王朝。


一般论史者分析原因多强调二世的残暴与隋炀帝的胡作非为,引起民怨沸腾。而本书则分析了两位开国皇帝采取全新的金融、经济政策,对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来说,过于急切拖累了刚刚建立的新政权。



秦始皇大刀阔斧统一货币,天下都采用秦半两。在金融技术发达的今天,欧元区的形成亦经过漫长的磨合过程,如书中所言:


“货币统一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百利无一害,那么全世界就应该都使用一种货币了。事实上,统一的货币可能会加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2009年开始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便是欧元这把双刃剑下鲜活的教训。”


而秦帝国在那么短时间内强行推行货币统一,无疑是对民间财富的巨大掠夺。


这使人想到抗战胜利后,还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急于统一币制,在全国推行法币,国民党规定1元法币兑换日战区200伪币和中储券,结果是在大后方的军公教人员一夜暴富,而南京、上海、浙江等沦陷区的百姓财富被掠夺。这是国民党失去民心进而输掉国共战争的重要原因。



隋文帝结束了中国南北朝分裂与混战的局面,居功至伟。统一天下后他推行“义仓”,在各地兴建政府主导的储备粮仓库,以防饥荒。这本是出发点很好的制度,但由于义仓成为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最重要的指标,于是形成了错位的激励机制,地方官为了达到义仓丰盈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掠夺百姓的口粮来填满义仓,义仓成了一项政绩工程,与其初衷相反。


最终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仓被起义军占领后,仓内粮食成为起义军的军粮,开仓放粮成为赢得民心的举措。


今人熟知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感叹的是汉文帝对贾谊的经国之大才弃而不用,咨询的竟然是鬼神之事。



这本书对汉文帝不用贾谊的经济之才有另外的解读。


贾谊主张朝廷将天下的铜山收回国有,由中央控制铸币权,这是典型的规制经济学理论;而汉文帝主张向民间开放铸币权。只要适应于时代,两种主张本无优劣之分。


当时汉室建立不到半个世纪,铜矿主要由吴王刘濞等同姓诸侯王控制——这是汉高祖留下的政治遗产。如果汉文帝贸然动诸侯王的蛋糕,那么很快就会引起战乱,而当时的朝廷还不足于应付。


因此汉文帝只能隐忍,积蓄力量,让下一代即儿子景帝来解决这个危害帝国安全的根本问题,进行削藩。



QA&


有人或许会问,今天的经济学原理多是西方学者发现、归纳的,应用到中国历史事件中,是不是会有穿凿附会之嫌疑?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或者是今天的中国和美国,虽然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农耕时代的贸易和金融活动,和互联网时代金融和贸易活动,或许只有规模、交易方式的差别,其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不变的。


书中用“纳什均衡”“承诺机制”“垄断”“不对称信息”“交易成本”“科斯定理”等等经济学理论去解读历史事件,仿佛为历史爱好者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说到底,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败亡,关键是财富的取得和使用。王朝能兴起,先决条件是解决军队作战的财政问题。



汉高祖开国,萧何是第一大功臣,排位在出谋划策的张良和攻城略地的韩信之前,显然不是因为早年时刘邦被秦王朝派公差,他送了五个秦半两给刘邦做路费,而是在楚汉相争中,他分管后勤,做到了如高祖后来表扬的那样:“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而一个朝代的灭亡,虽然原因很多,但其表现一定是财政崩溃,如明末的崇祯帝,无钱应对在辽东和后金,在腹地和农民起义军的两场战争。


这本书只写到了隋文帝,我相信作者还会沿着中国的历史进程继续写下去,一直到宣统帝逊位,民国建立。我期待着《穿越历史聊经济》之二、之三的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