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9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卢恩光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2017-09-12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中纪委出品的电视纪录片《巡视利剑》第二集非常精彩,特别是原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副部级)卢恩光的骗官经历,以及他本人在镜头前的诉说,其情节离奇堪称大片,《连升三级》中的张好古也不过如此。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有多少会观众对卢恩光有恨意?反正我本人是唏嘘叹息之余,有几分同情之理解。何故如此?乃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之上。他欺骗了组织,事发后组织惩罚他是自找的,但那只是组织内部的规定。而对组织之外的吃瓜群众而言,如我的朋友石扉客在公号文《追剧记 | 史上最励志的民办教师》中所言:“我见犹怜”。


在卢被组织采取措施进行查处的消息爆出后,我曾写过公号文对卢不无嘲讽。看了中纪委拍的这个片子后,我有点内疚,没想到老卢真的不容易。至今没有关于他贪腐的报道,他只是拿出自家做企业挣的钱来行贿上司。而且他身居要职后,对下属很不错,工作兢兢业业。


他的敬业,他的励志,片子中有大量的披露。如:


制定了三个狠抓、两个满意,三个狠抓就是狠抓工作,狠抓领导,狠抓群众。满意就是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满意。他关注的事儿你得干好,他重视的事儿干好,再一个牵扯到大家利益的事儿你得干好。


每晚回到租住房都要反思当天情况,多年来每天睡觉前默诵“知足常乐,老天厚爱,你已功成名就,睡觉”;早晨醒来再激励自己继续“奋斗”,默诵“不知足常进取,功名就在前边,努力前行。

 

每天早晨就是再困,到那个点就是周末我也不允许自己睡懒觉,你该起床了,功名就在前面。就警告自己,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走到哪儿算哪儿。

 

有人在石扉客的公号文后面留言说这样的干部,除了欺骗组织进入官场这个“原罪”外,其清廉勤政超过起码一半以上的官员。

 

也有网友叹息,企业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去做那个劳什子官?正如片中介绍的那样:


20多年前,卢恩光在老家其实是个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主,当年生产的诺亚双层玻璃杯畅销全国,并让他迅速攒下上亿身家。但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一心只想当官,而且达到了痴狂程度。


上世纪90年代,卢恩光就有上亿家产,而马云的阿里巴巴1999年才诞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卢恩光智商、情商都很高,而且性格坚韧,做事勤奋。一个农民的儿子,要做大这样的一份家业,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首先从事实判断来分析,“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在中国从古至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读书为了什么?还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即出仕为官。

 

其次从价值判断来分析,想方设法去做官,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也是正能量呀。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如果换一种角度看,不就是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么?如陈胜在耕田时说出的豪言壮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具体到卢恩光本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他。如片子中他的叙述:


就是觉得干什么事儿都没有当官有身份。尤其你看,当时那个年代,不管你多大的企业老板,跟县里科局的人在一块吃饭,那企业老板都得坐在下面,都是科局的人你得让到上首去。


看到这里,我想许多人可能会心一笑,深以为然。在中国特别是在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排座次就是为了分尊卑高低,我在拙作《闲看水浒》中第一篇就是《万事最大:排座次定名分》,专门分析了中国排座次的学问。今天谁去山东做客,主人设宴招待,主宾、主陪、次宾、次陪的坐席分得清清楚楚,不容半点差错。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关于社会秩序的建构,核心是“别亲疏,分尊卑,殊贵贱”,“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商的地位最贱,历代统治者不遗余力打压商人,不许商人翘尾巴。卢恩光所说一个大老板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程度不如县科技局一个科级甚至股级芝麻官,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特别是山东,是没有任何夸张的事实呀。所以当他骗取党票,当了科技副乡长后,别人不叫他“乡长”而是“董事长”,他认为别人不懂事。这在今天京沪一线城市许多人可能认为是笑话,但是在90年代的山东和我的老家,是人人都能理解的现实。我记得先父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世界上,做任何生意都不如做官。

 

你能说卢恩光放着亿万富翁不做而从一个芝麻官做起,是脑子进水么?这恰恰是他吃透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古代商人在有钱,在官员面前,无非是可以予取予夺的“行货”,“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可不是说着玩的。古代的商人,有钱后首先是想办法找一个官员做靠山,卢恩光的乡前辈、阳谷县的西门庆不就是这样做的么?


蔡太师寿诞将近,西门庆将二十扛生辰礼先打发前行,自己乘一凉轿,赶往东京,歇宿在蔡京管家翟谦家里,少不了送翟三十两白金,一对南京尺头。


后来西门庆如愿以偿攀上了当朝太师,认蔡太师为干爹。

 

进一步富翁会想办法花钱捐一个官职,哪怕是几十年都轮不上实缺的“候补县令”,那顶子也是一个保护伞,死后官衔可以刻在墓碑上。

 

再进一步则是延请名师教导孩子,让孩子应科举,如果考上进士做官,则彻底告别商人阶层,那就是天大的荣耀,真正的光耀门楣。蔡元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绍兴的商人,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全家族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子弟中供养一个读书种子去考取功名,蔡元培不负众望,中进士,点翰林。

 

卢恩光是“科举”的失败者。恢复高考那几年,农家孩子就是考上一所大专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山东省竞争尤其激烈,卢的同乡、刚被组织调查的前重庆市掌门孙公当初考上莱芜农学院,已是千军万马中杀出的幸运儿。而在当时的干部制度下,没有王朝时代的“捐班”。有钱后的农家子弟卢恩光怎么办?他以那种手段“释褐”而登仕版,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卢弃商从政,基本的目的是要赢得尊重,提高社会地位。如果从物质享受而言,司法部一个司局长远不如一个亿万富翁。做了官,反而不能放肆地追求享乐了。宋代进士录取名额很多,所以商人捐官进仕途的路基本上断绝了,如果西门庆能够捐官当上知县、知府,恐怕他为了免遭物议,反而会收敛一些,不敢公开那样花天酒地,过着淫荡的生活。卢恩光做了官,对他行为是一种规范,假如他不做官,生意越做越大,怎么愿意忍受7个孩子中5个孩子不能叫自己为爸爸的煎熬与痛苦?大不了如张艺谋那样,生7个葫芦娃,认罚!没有组织追究他。


如果套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卢恩光发了财,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后,有了更高的追求。他想方设法去做官,而且官越做越大,并且很敬业,努力赢得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则是进入到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和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卢恩光”是他进入仕途后改的名字,据他说寓意“感恩父母,光宗耀祖”,这就是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孝道”呀,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一种自我实现。《孝经·开宗明义》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多生孩子特别是想办法生男娃,也是传统的“孝道”体现。


在今天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卢恩光还真没什么好指责的吧?他的悲剧,只是因为走得太远,如果停留在一个司局长,不归中组部和中纪委管理和监督,可能马脚就露不了,没有贪腐行为的他,平平安安到退休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官声不错。


在中国现实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中,这一切,只能归结于命数。他的祖荫,他的出身,他的命格,不该有这样的福分,福大而成祸。这又是中国哲学中经典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案例。

 


往期精彩文章:


明朝的高级黑王世贞:这么多寄生虫帝国还能撑下去?

父母有权给孩子起“怪名” 但带来的烦恼将由儿女承担

十年砍柴:被新媒体拖拽着前行的旧文人

明帝国的末路风景(10):被廷杖的愤青晚年对张居正的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