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帝国的末路风景(20):王朝惰性消融了青年皇帝短暂的勤政

2017-12-15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万历帝清算张居正后,亲政时正值弱冠之年,精力充沛,也想有所作为。可是事与愿违,最后他躲进深宫,不见众臣,成了历史上一位最懒惰的皇帝。

 

让万历帝从雄心勃勃到心灰意冷,导火线似乎是因为在册立东宫这个国本问题上意见分歧,导致了彼此对立。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惰性已经深入到这个帝国的骨髓之中,无药可救。

 

明神宗万历帝被史家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懒,可这个少有的懒皇帝曾有过一段励精图治的短暂时光。他不到十岁登基到张居正辞世,这十年在贤母、严师、忠仆的共同调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着做一个尧舜之君。但这段时间他的一切行为并不是自主的,所以算不上勤政。

 

现在,老师死了而且被自己清算,大伴冯保被赶到南京去了,老妈也基本不管自己了。万历帝一身轻松,自己当家作主的滋味真好,而且他已经二十一岁了,有这个能力钦裁军国大事。尤其对于那些暗地里认为自己对张居正过于刻薄的人看看,没有张屠夫,咱也不吃混毛肉,帝国在自己的治理下,将会更加强盛。

 

从两件事可以观察到青年万历曾经是多么想振作一番,重新找回开国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雄风。

 

一是两年内四次谒陵。明朝的皇帝除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建文帝不知所终,代宗被复辟的英宗削夺皇帝号葬到别处外,其余都葬在北京城北面昌平的大山中,此处紧靠着长城,是守卫都城防御北方胡骑最重要的防线。清代的李渔曾说北京周边的风水,昌平最佳,至今去昌平,以“龙脉”命名的旅馆、温泉、楼盘到处都是。

 

明朝皇帝选在此处作死后安葬之地,固然有风水的原因,但我以为也有激励后代子孙守卫江山社稷的成分在里面,帝国最大的威胁在北面,如果这道防线受不住,祖宗的陵寝马上沦于敌手,如何去见列祖列宗?这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后来的崇祯帝在闯王锋镝逼近时,迟迟下不了撤离到留都南京的决心。

 

万历帝谒陵的同时,是为自己百年之后选吉壤,但真实的原因是想检阅武装部队。今天北京城到十三陵,走高速不到两小时就可抵达,可在那个时代,皇帝出巡到一百来公里的京畿重地,非同小可,一路要采取严密的保安措施,随行的是驻扎在皇城的御林军。皇帝很重视这支禁军,年轻人喜好谈兵弄武本来就很正常,何况皇帝是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这一点万历帝和正德帝相仿,没事的时候跑到禁军的驻地观看操练。

 

出城谒陵时,大军扈从,旌旗如云,这才能体会到当皇帝的感觉,就呆在紫禁城里,整天对着太监和宫娥,批复那看不完的奏疏,多没劲呀。这也是正德帝想方设法要逃出宫去做统兵官的原因。

 

皇帝重视武备,本是好事,但大臣们却担心出现意外事件,万一皇帝有点闪失,谁担当得起?再说出巡频率太高也对官吏、百姓惊扰太多。按文臣的心思,皇帝最好是个可以用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整天只会在皇宫批阅奏疏,和大臣商量国事,别的一概不干。首先是兵部尚书张学颜上奏,认为皇城内的禁军由太监管理,兵部不能检阅,科道官不能监察,万一图谋不轨者哗变怎么办?

 

这当然是为皇帝安全考虑,但不能不说是在强调兵部的职权——明朝兵部尚书都由文官担任,权力极大,帝国内不能让一兵一卒游离于文官政府的控制之外,这种文人治军的思想其实蛮先进的。而十三陵临近蒙古草原,言官们以蒙古部落蠢蠢欲动吓唬皇帝,恳请他不要再谒陵。万历帝不像正德帝那样荒唐放肆,于是听从了臣子的建议,解散了禁军停止了谒陵。

 

第二件事是祈雨。万历十三年(1585)北京及周边地区久旱不雨,皇帝决定去天坛祈雨,为表示心诚,斋戒三天,并步行到天坛,并在大太阳虔诚地跪下,向上天做检查,表决心,决定要亲贤人远小人,一心扑在工作上,请求老天爷原谅。二十余天后,大雨倾盆,人们以为皇帝的诚心感动了上苍。


张居正死后,接任首辅的是山西人张四维,可首相的椅子还没坐热,就丁忧回家。快丁忧期满,重返朝廷时,张四维死在家乡。二张接连离开中枢后,申时行当了八年的首辅,和他一起在内阁的还有他的苏州同乡兼同年、后来接任他做首辅的王锡爵。申是吴县人,王是太仓人,两年都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会试时王锡爵是第一名,殿试时申时行是头名状元,王锡爵是第二名榜眼。科举名次入了一甲,官当到首辅,这恐怕是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最高的愿望,这两人都实现了,他们可算是明朝文官制度培养的精英中的精英,既有学问才气,又有治国能力。


这申时行科场、官场都一帆风顺,少年得志的他完全有牛气冲天的本钱。可恰恰相反的是,和敢为天下先不怕别人议论的楚人张居正相比,这位吴人性格柔和,善于平衡各种矛盾。这样的人只埋头办事,对皇帝、对上司没有咄咄逼人的威胁感。因此张居正当国时,“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藉蕴不立崖异,居正安之。(《明史·申时行传》)”在张居正推荐下,万历六年申时行入阁。


万历帝清算张居正,是申时行做首辅后的第一个考验。张居正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申时行当然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维护皇帝的权威,不敢自作主张。批倒批臭张居正是皇帝决定的,申时行只能执行。但申时行不是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张居正的功勋以及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他并没有忘记,想尽一切办法写信给具体办案的官员,希望给张家一些人道主义的关怀,尽管效果不明显,但在年轻皇帝一定要清算张居正来立威的大环境下,申时行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首先要保护好自己。


中国人喜欢算历史旧账,喜欢以人划线。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的,朝廷官员普遍认为他是张的人。张居正被清算的一条罪状是钳制言路,这一下言官们扬眉吐气了,特别是那些在清算张居正这场斗争中立功的言官,更是气焰嚣张。那些曾因夺情上疏而得罪张居正的官员,恨乌及屋,觉得内阁里的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以及几位尚书,都是当年张居正比较欣赏的,不应该再留在重要位置上。那位曾被廷杖的吴中行,上书弹劾申时行等人,还摆好了不怕丢乌纱帽的架势,说现在这些辅臣还把臣等张居正当年的仇人,看成了敌人。吴中行可是当年反对张居正的英雄人物,他这样一说博得了舆论的喝彩,申时行的压力可想而知。


吴中行这类不畏权势的官员,当然有值得敬重的一面,但这类人的毛病是总觉得自己真理在握,别人都是心存不良的小人。这样的君子有胆量,说话的调子也很高,可治国不能靠这样的人。万历帝不是糊涂蛋,他一方面下诏挽留吴中行这种反张英雄,来证明清算张居正的正确性;但另一方面他继续让申时行等人留在内阁,满朝大多数高级干部是张居正当首辅十余年里成长起来的,全部驱逐,就靠那些反张斗士,这政权根本没法正常运转。

 


往期精彩文章


从明仁天皇退位,说平成时代日本人的平常幸福

明帝国的末路风景(19):万历帝为啥给建文帝的忠臣平反

古代庸医和神医只有一线之隔

中学时代的疥疮记忆和曾经谈痨色变的乡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