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之洞的遗摺得罪了谁导致谥号降格?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19-10-02


晚清民国之际的学者吴庆坻出自杭州名门,其祖父吴镇棫曾官云贵总督,是胡林翼的重要举荐人。他本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吴庆坻在所著《蕉廊脞录》中记载了一件事,晚清汉大臣中最后一根柱石张之洞,因为遗摺得罪了一位亲王导致谥号被降格。


张之洞的遗摺由湖北蕲水籍的大诗人陈曾寿草拟,另一位大诗人、福建闽县籍的陈宝琛润色,由张之洞本人在病榻上改定。这份遗摺,可谓披肝沥胆,满纸是一位大臣临死前对国事的忧虑,对皇上的进谏。兹录如下:


臣平生以不树党援、不殖生产自励。他无所恋。惟时局艰虞,未能补救,累朝知遇,未能仰酬。将死鸣哀,不敢不摅其愚,泣陈于圣主之前。当此国步艰难,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伏愿我皇上亲师典学,发愤日新。所有因革损益之端,务审先后缓急之序。满汉视为一体,内外必须兼营。理财以养民为本,恪守祖宗永不加赋之规教。战以明耻为先,毋忘古人不戢自焚之戒。至用人养才,尤为国家根本至计,务使明于尊亲大义,则急公奉上自然日见其多。


方今世道凌夷,人心放恣,奔竞贿赂,相习成风,尤愿我皇上登进正直廉洁之士;凡贪婪好利者,概从屏除。举直错枉,虽无赫赫之功,而默化潜移,国家实受无穷之福。正气日伸,国本自固。凡此愚诚之过计,皆为圣德所优为。倘荷圣明采择,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张之洞是1909年10月4日(宣统元年)在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任上去世的,朝廷得知讣告后,马上就着手为这位顾命重臣办丧事。明清两代大臣的丧事,家人和世人最看重的是“易名之典”,即朝廷给什么谥号,这是盖棺论定,对其一生功德的总结。张之洞是殿试第三名,翰林出身的宰辅,谥号第一个字肯定是“文”,关键是第二个字见高低。据说赐予张之洞的谥号,最开始拟定的是“文正”,最后怎么变成了“文襄”呢?吴庆坻在书中言:


比遗疏上,以“不树党援、不殖生产”二语触某邸之忌,临时忽易前议,改谥文襄云。


张氏以“不树党援、不殖生产”自况,被某位亲王看成含沙射影,讽刺自己拉帮结派,广纳钱财。这位亲王是谁呢?应该是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的庆亲王奕劻。


奕劻为官最大的特点是贪财,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其任首席军机大臣后,门庭若市,前来行贿的官员络绎不绝,而且他大钱要,小钱也不嫌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赵启霖参劾其为段芝贵谋巡抚职,受贿十万两。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那是在二十世纪之初呀,可算天文数字。而且这位亲王很有风险意识,银子全存在外国银行,不怕大清变天。


“文襄”和“文正”有什么区别呢?


明清两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贞”(清代大臣获此谥号的有陈廷敬、李光地)、“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襄”。


同治中兴大臣中,曾国藩谥“文正”,李鸿章、胡林翼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基本上反映当时朝廷对这几人的看法。左宗棠谥“文襄”,确实有点吃亏,大概是他生前得罪人太多的缘故。


“文正”和“文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是《人民日报》刊登的讣告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差别。


这将张之洞谥号降格的庆亲王,最后死了得了什么谥号?他死于1917年,寿终七十九岁。此时已经是民国了,不过当时在紫禁城里的小朝廷之主宣统皇帝溥仪仍然为旧臣赐给谥号。溥仪痛恨庆亲王,曾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法解释,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钦定“谬、丑、幽、厉”四个字——都是恶谥,让内务府挑选。溥仪之父载沣劝导溥仪,对宗室还是留些许情面,溥仪才赐谥“密”字。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晚清第一贪庆亲王奕劻也只能去阎罗殿中“追悔前过”了。



往期精彩文章


翁同龢在世时的士林评价竟然那么不堪

清末部吏索贿成风,老将军冲冠一怒没啥用

新翰林恳亲之旅的利益交换

曾国藩日记中的鸦片战争:天朝不跟蛮夷一般见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