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砍柴:曾经以没有光棍而自豪的村庄

2016-02-27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落,可以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本族和本村没有光棍——适龄男青年都能娶上妻子,这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我读《水浒传》的时候,总在想一个问题:最容易成为流民并做出违法之事的一定是光棍。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除三位女将外,剩下的一百零五位男将,大多数是光棍。除了花荣、孙立等几位朝廷官员出身的有家眷,三位女将内部消化——扈三娘被宋江配给王英,孙二娘丈夫是张青,顾大嫂早就嫁与孙新。

设想一下,如果李逵早就娶妻,鲁智深在渭州已有家室,武松碰到的不是挑逗他的嫂嫂而是经过媒人提亲娶一位良善人家的女子,三人的命运可能大不同。有了老婆孩子,多数男人会好好地过日子,养家糊口;反之,像李逵这样的光棍,造反的劲头是最足的。反正单身一人,没后顾之忧,于是只求板斧痛快杀将去。

光棍现象在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存在,但是中国多数历史时期男女比例大致平衡,光棍总是少数。这些娶不上妻的光棍多半是两种情况造成:一是身体有残疾;二是家里太穷。而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落,可以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本族和本村没有光棍——适龄男青年都能娶上妻子,这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我生长在湘中山区一个百余口人的自然村,村落的自然条件很不好。也不知我的祖上当年是如何的脑洞大开,硬是在一个山坳上建村,出门挑柴和挑水很不便,需要走近百级石台阶去山脚的一口泉眼挑水——而过去农村女儿要嫁人,很讲究男方是否“柴水两便”。

村口有一条古老的石板驿道,从对面山陡峭而下,经过一条小溪,然后又陡峭而上。常有小脚老太太或体弱的老汉爬这个坡时,会和泉眼边的本村人搭讪:“你们村建在这样的当所(即地方的意思,颇有古汉语味道),哪个愿意把女儿嫁过来。”

离泉眼最近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是我的族祖母,我叫桥奶奶,她性格开朗,能言善辩,是远近闻名的媒婆。每当听到过路人的抱怨,必会应答:“你可莫要看不起我们这当所,我们村冇一个打单身的,连哑巴也讨上老婆了!”

这确实是三十年前我们村可以夸耀的一件事。我们村几十户人家大多姓李,是没出五服的族人,只有两户单姓:刘和隆。哑巴是姓刘姓人家的儿子,少年时上山采食野果中毒而致聋哑,人长得很标致,且很聪明。

远近十几个自然村落,大多自然条件比我们村好,可几乎每个村总有那么一两个娶不上老婆的光棍。多年后我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差的我们村,连哑巴都能娶上媳妇?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农村男女婚配,多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1949年前有进步的是,如果男子或女子本人强烈表示反对,那么父母也会让步,不会硬按着牛头喝水。而父母考虑女儿婚事,大多是相当理性,会综合考虑男方家庭乃至宗族的整体实力,分析女儿过去后的长远的幸福。自然条件并非十分重要的因素。

以我们村为例:因为自然条件不好,中国建政后竟然没有一户地主和富农,也没有“四类分子”——改革开放以前娶不上老婆的许多男青年是此类“贱民”后代。而且我们村风气纯良,没有偷鸡摸狗的烂崽,好几代人都重视教育。从我父亲到我这一辈,通过学习出去工作的人不少。我估算一下,李、刘、隆这三姓每个一大家——即共祖父的一个家族,都有在外面“吃国家粮”的人,即是城镇户口有正式工作。在“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梁漱溟语)的城乡之间有天堑般鸿沟的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家族有这么个人,给整个家族带来的潜在利益是很大的。比如说不受或少受村社干部的欺负;子侄辈读书、当兵或谋其他的出路有可能得到帮助……这些因素都在女方家长的考虑范围内。

那位刘姓哑巴的亲叔叔是一位区委书记,算是我们村在外面官做得最大的;他的亲哥哥卫校毕业,是区医院的医生;他的堂兄是中学老师,曾做过我的班主任。对家族这样一位残疾人,叔辈和兄弟一定会尽一切办法予以帮助。因此,邻乡一位以走村串户演唱木脑壳戏(木偶戏)的艺人,将自己一位个子特别矮的女儿嫁给了这位聋哑人。在我记忆中,婚事办得还很热闹,哑巴新郎喝完酒,满脸通红,比比画画和同村的伙伴打趣。

后来证明这桩婚事很不错。哑巴和妻子生有一儿一女,儿子从小学开始的学费,皆由当医生的大伯负担。他的儿子后来考上西安一所985高校,并在本校读完硕士进入一家研究所工作。村里人人笑哑巴夫妇现在做老太爷老太太了。

和哑巴的故事相近的还有我的一位本家叔叔,他大我六岁,读初中时因为打篮球与人冲撞,腿摔断没有及时救治变成了瘸子。好在他一位哥哥军官转业在广州,一位哥哥大学毕业后留在长沙。那时候广东沿海各类服装厂、玩具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他初中毕业后南下广州,在哥哥的介绍下进了一家服装厂学裁剪,人勤快也脑袋活泛,很快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后来娶了一位长相很不错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盖了大房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邻自然村(同一个行政村)一户人家有三兄弟,家庭出身富农,父亲死得早。只有长兄娶了媳妇,老二和老三都是光棍,现在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老二名合伢,抱歉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大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办合作社时所生。在老家乡村,一个男人如果不能娶妻生子、自立门户,他的大名基本不会被提起,哪怕到垂暮之年,三岁小孩仍然以乳名称呼他。

合伢长得孔武有力,为人热情诚实,田地里的庄稼活样样精通。但就因为成分高和家境穷,没有姑娘嫁给他。大约在其二十多岁时,发生了一件丑闻,至今我无法考证其真假,这件丑闻让合伢几乎到死都不能告别光棍汉的日子。

远近都传说:合伢子日母牛——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兽交。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期,队里一位老把式让他去牛圈牵某头牛来水田里犁田。合伢去了好一会,仍不见牵牛出来,老把式便自个推开牛圈去催促他——可是他看到了乡里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一幕:合伢在日牛。

当然,也有一些人比如我的父亲就说过,这是有人故意诋毁合伢。他家在那个村是小姓,成分又不好,大姓的人故意编出这样的事,让他和他全家的名誉扫地。

但众口铄金,人人相信“合伢日牛”。村里的小姑娘赌咒时会说:“如果我违背誓言,我就当合伢的老婆”——可见要是嫁给这样的人,是多么恶毒的惩罚。最近见到他的一次是八年前我父亲七十寿宴,他跑来帮忙。几乎附近所有的红白喜事他都会去帮忙,说是帮忙其实就是乞讨。有时候一些促狭鬼还如鲁镇酒馆里的客人对孔乙己那样,刨根问底对他说:合伢,你说说,日牛到底是什么味呀?

我不知道这世上是否真的有老光棍以为人不齿的兽交行为解决生理需求。但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确实有“拉边套”的畸形婚姻方式——女人的丈夫不能养家糊口,她再找一个娶不了老婆的光棍来帮衬着。而这个男的就叫作拉边套。也有兄弟几人合娶一房媳妇的。




前不久我回老家过春节,母亲和我谈起六哥的三女儿都出嫁了,年前刚办完酒。然后顺便提起六哥和六嫂相亲时的一件趣事。

我家族堂兄弟大排行共十人,我行八。六哥是我二伯的儿子,二伯家孩子多,他又懦弱,所以日子最苦。到了六哥该娶亲时,媒婆介绍了好几位,女方过来一看男方的家境,就立马告吹。在我读初二的一个星期天,媒婆又为六哥做媒介绍一个女的来相亲,我和大伯家的儿子二哥等几位堂兄弟一起陪着六哥与女方见面。那位后来成为我六嫂的女子长相不好看,且举止很粗鲁,说话大大咧咧的。我的六哥眉清目秀,标准的美男子。虽然我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年,但也能看出女的对我六哥特别喜欢。

女方相亲完毕回家后,家族的人聚集商量这事。我的二哥不赞成这门亲事,一个劲地说女的如何如何没教养云云。我的六哥听完后问我:老八,你看呢?

十三岁的我当时竟能说出那样一番“政治正确”的话:六哥,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她好像很喜欢你,愿意嫁给你;二是她是个人,而且是个女人!

我一语即出,全场哄笑,六哥有些羞赧。后来亲事定了,我的六嫂过来后,虽然还是那般粗鲁,但里里外外一把手,一口气为我六哥生了三个女儿。

饥不择食,贫不择妻。信然!

(敬请期待下文《乡村如何成了“不重生男重生女”》,关注今天农村更为严峻的光棍问题。)



作者:十年砍柴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曾栖身于北京某上市公司、国家某部委,2008年10月入语文出版社。

【作者文章推荐】

穷人的孩子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背负故乡的男孩在异乡要走多远

乡村婚姻之变


◆◆◆◆◆◆◆◆◆◆◆◆◆◆◆◆◆◆◆◆


《大家》在此等你来!

成为大家读者成员,留下你们的声音

当前,《大家》平台互动通道有:微信后台消息、文章评论功能、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进行线上交流,即时互动,活动参与,福利回馈,等等。

即日起,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微信号+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