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崖端览彩墨,山水乘驴羊 | 黄河石林石头记

2016-07-24 石头 学术与社会

论文要求研究者高度理性,而游记则需要当事人饱蘸深情,二者南辕北辙,很难并行不悖。所周知,石头的专长是论文写作;散文游记,实是外行。


年会期间,顺游黄河石林,旅途随感,试写一二。文笔草粗,读者勿怪。

出行前夜,大雨倾盆。将近七点的兰州犹有闲风闲雨。身着短袖,又没撑伞。赶忙躲进兰州大学门口的早点摊。


集合,上车。为了等迟到者,在积水四溢的兰州市区空转了一个钟头,又回到原地。


望着窗外落雨,游人不免都忧虑起来:难道今日不宜出游?

大巴出城后终于开动,在漫无青色的黄土地上奔驰。离开兰州城,两侧山峦逐渐黄郁。


昏睡者慢慢苏醒,指点窗外,品头论足。


约有三个钟头,抵达景区。甫一下车,凉风夹杂细雨,袭面而来,真有些凄风苦雨的感觉。


为了备雨备寒,我们买了最厚的雨衣裹在身上。七披青衣,顿时在大队人马中凸显出来。

进景区后,大巴换小巴,在黄河二十二道弯上蜿蜒。


原想补补觉,窗外景色却越来越诱人。一行游人,探头张望。刚横下心来闭目小憩,小巴到站了。


下小巴再换电瓶车。斜雨细细,已然可以望见黄河。猛一回头,远处石林,落入眼帘,仿佛一幅苦心孤诣的山水画。



行至此处,顿觉不虚此行。殊不知,这不过开胃小菜,鬼斧之作,尚在后头。

下电瓶车,改乘羊皮筏子。



坐上皮筏,顺流而下。放空身体,软在筏上。惬意!

近观黄河,远眺石林,环顾六合,山水一色,放佛人在画中游。


黄河在筏下低喘,白云在山头盘旋,王维吟哦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黄河沿岸,四只毛驴,拉着板车,缓辔而行。好友不顾手机的安危:“来,让我拍一幅《黄河行驴图》!”


弃筏登岸,抵达饮马沟大峡谷,再换“驴的”。所谓驴的,就是驴拉板车。


椭长的驴面,灰黑的驴毛,高挑的驴腿,配上原始的驴车,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影视桥段。


驴的司机都是山下村民,质朴赤诚,全无伪饰,拉上驴车,露出两排开心的白牙。


坐上驴的,出发!



现代乘具给人类以快捷,也让人类绝缘于自然,而驴的则十分可爱:让你重有一种“路在脚下”的感觉。

峡谷两侧尽是奇石怪岭。据称,黄河石林生于210万年前,因地壳运动、风化、雨蚀而成,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




驴的司机抬头看路,低头看驴,每过一处石景,还会兼职导游,把那些景观由来说与游人。


导游推荐的“民间歌手”不在,身后的司机大姐大大方方地客串起来。一首西北民歌,两元!


上山多坡,村民爱惜毛驴,宁肯步行。且看歌者一面走路,一面赶车,一面唱歌,步履轻盈,不喘不吁。


六首之后,歌者兴起:再送你们一首!言罢,又纵声高歌。


石景渐次倒行,驴的晃晃悠悠。听着响彻山谷的名歌,心下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山歌,山中有歌,歌遍山谷,原汁原味,合情合景。


驴的止步,再换索道。大巴、小巴、电瓶车,羊皮筏子加驴的,算上快艇、骏马、卡丁车,今天简直一个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旅行。


直上山顶,视野豁然开朗。四下眺望,奇峻石林,尽收眼底。我再次撺掇同游:赶紧写首诗!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就缺一首诗!


抬眼处,白云在山上行走,在湛蓝的天空下留下阴影,变换造型。
俯瞰时,黄河在石中穿梭,在蜿蜒的大地上布满水道,滋养生灵。
天地云水之间,长满峥峥怪石,仿佛随时待命出征的行伍,怒发冲冠。

这就是黄河石林给人的冲击:一种铿锵有力的粗犷,一种桀骜不驯的苍凉!虽无满目青色,生机与活力却拔地而起。黄河,母亲河,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倔强!


饱览山景,乘索道下山,驴的早在换乘处等候。下山轻省,村民也坐上驴的,我们攀谈起来。

原来此村名为龙湾村,位于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村中人口约有500户,2400多人,其中300多户养驴。但是游客有限,需要排队上岗,旺季时每天可拉一趟,淡季时一周才拉两趟。一趟九公里,收入80元。


这样一算,旺季也才两千月入,农民真是太不容易!



我们都觉得应该为此做点什么。我当场许诺:我回去就在公众号上写一篇文章。其余六人一致鼓掌:我们帮你转!

说话间,卸客后的毛驴突然加速,沿着河边,撒欢地奔跑起来,我们猜想,大约那是家的方向

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是扶贫重镇。高速两侧,常见扶贫条幅。


说起来,石头与扶贫颇有渊源,曾驻山区扶贫八个月,国家社科、博士论文以及几篇行将发表的论文皆取材于此。对此,我常怀感恩。


希望这篇小文能为西北扶贫略尽微薄,恭愿龙湾村游客盈门!


导游小付,电话:18893145015(已首肯)。欢迎转发给有出行需要的亲友!


学术与社会

(W-Scholar)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