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秦博、徐实:响应十九大号召,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征程中砥砺奋进

2018-01-25 秦博、徐实 昆仑策研究院

(点击上方【昆仑策研究院】可关注)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高等教育是社会精神的一座灯塔,高校师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高校在青年学生的思想塑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十九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如何切实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作用?在于明确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在于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传道授业——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点出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何谓“明德”?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几乎全 41 33896 41 14157 0 0 6876 0 0:00:04 0:00:02 0:00:02 6875界的高校都会开设宣扬本国意识形态的通识课程,思政课不光中国有,在欧洲、美国、日韩都有。谁都不会放松自己的思政课,因为放松了就等于淡化实现其民族的使命的能力。不同的是,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办法和高招,乃至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思政教育。可见,捍卫和促进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通用准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必然是高等院校应当坚持的办学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高等院校应当坚持的核心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必然是高等院校应当捍卫的基本利益。因此,明确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场所,还是肩负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在国家战略层面支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使命、捍卫思想主权的关键机构。高校是各方思想争夺和舆论战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导向鲜明。高校学生信仰和思想的争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颜色革命”国家的最终走向和结局。捍卫高校思想阵地,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指引、无形推动和软性基础,整体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增强教育的融合性、时效性和互动性,创新系统化、标准化、逻辑化和时代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从而打造和夯实高校思想领域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为相应国家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各高校纷纷开展中国历史文化类通识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塑造不能光停留在思政课上,而是要全面贯穿于日常教学生活当中。教师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如何真正能够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仍然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德才兼备——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师说》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喻德”“传道”是授业的前提,更是根本的目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的学术知识,更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品德教育。教师要传道,自身便需“得道”、需“同道”,要做到知行合一,方能为学生传道解惑。因此,德才兼备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三十届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应成为思想品德和学术知识的双重教育者,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在追求教学与科研的进步时,更要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做到严于律己,要时刻牢记“学术研究无界限,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要负责”;要明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学生明确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爱国爱党的立场,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信念;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传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先进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唤起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文化复兴和文化富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来自于教研成果,更来自于个人的政治表现和道德修养,为人师表者必先修其身,正其志,饰其言,端其行,言传身教者,应时时自省,注重个人品德的塑造,时刻弘扬社会主旋律,将正能量传播给学生和社会。

 

  三、多管齐下——思想教育的必要手段


  首先,思想教育与政治作风转变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转变作风,就必须有破有立。对于整天发表反党言论、崇洋媚外的“吃饭砸锅之徒”,党组织不能没有惩戒手段。如果不予以惩戒,那么党组织就没有纪律性和威信可言,对于高校负面言论如果不加强管理,高校党委也就失去了威信。要打破一个错误的认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有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其目的是兜售其另外别有用心的价值体系,甚至给自己胡说八道找理由,并且拒绝组织的批评教育。有些党组织中的个别领导也跟着犯糊涂,认为教师的言论可以完全自由,不能批评。


  其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能随意解读。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已经基本上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着严重的崇洋媚外倾向,而且把这种盲目崇拜和效仿视为先进和与国际接轨,已达到无孔不入之境地。从整体上说,高校的一线教职员工并非人人都有高水平和高觉悟,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能由个人随意解读。应该站在政治的高度,依托教育部的平台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课件和素材数据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一线教师共享。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资源中,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迅速更新和迭代内容,对一些重大问题给出权威的解释。


  再次,思想教育应做到在国际视野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孤立的说教是枯燥乏味的,不仅学生无味,连教师本身也没有兴趣。国际视野要求师生均能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大格局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视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因为这不仅有利于青年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提升民族自觉,还可以通过双向互动提高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从而让青年人认识到并维护国家利益,大大提升民族自豪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热爱祖国。比如,在电子科大,外语学院承担着通识教育人文板块的重任,因此,坚持中国立场、贯彻国际视野和国际比较,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指导思想上,更应时时注意强化本土文化意识,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自身价值观的坚定,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对西方文化做到尊重但不吹捧,坚决捍卫本土优秀文化;在课程设计上,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三个板块应该均衡设计,理论与实践应该同时注重,中西联动、知行合一,使学生在系统地了解和比较中西文化之后,增强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熏陶式、互动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增强学生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觉自信。


  另外,思想政治课堂不能流于形式,应该要做深入人心的宣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已经显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党性原则不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在没有做到爱党为党的前提下就开展教育工作;一些学校、教师、学生并未对思想政治课程上心,使这些教学课程的边缘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另一些高校知识分子阳奉阴违,受到外界干扰,甚至屡次制造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极端言论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补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板迫在眉睫。应该侧重以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去灵活的解释当前社会中的实际现象,这样才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再者,思想教育应该注重与新媒体的结合。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而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也成为了其推行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种种挑战,高校需要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把握舆论主动权,必须把网络新媒体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通过网络新媒体建设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预见性分析和全局性把握,明确领导权、掌握话语权、强化管理权;要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教师作为接触这些媒介的主要群体,容易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通过慕课、微课、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掌握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和主张,充分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援引充实事例,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最后,思政教育绝不能仅仅只存在于“两课”课堂。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的改革不仅应局限于思政课的老师,还应该广泛调动全校三观正、有思想、有才华的众多教授教师。那些有好的价值观的,有抱负有理想有追求的学者都应该当好思政课的老师。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将理想信念的教育浸润于所有的课程体系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十九大开幕,向全世界展现出新时代里生机盎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应时刻牢记“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当中,我们必须通过勤奋努力,兢兢业业,扎根于社会主义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添砖加瓦,坚持不懈,努力锻造自己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又红又专的引路人!


  (作者:秦博,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实,生物制药专家;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荐友情关注:


共享国家意识形态中心【思想火炬】微信公众号



共享【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众号


共享【思想大视野】微信公众号


共享【红色文化网(hswh1226)】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