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意编译 | 遏制中国注定失败,美国应承认中国在南海的势力范围

2016-07-16 PKU法治研究中心 PKU法治研究中心



【勘误声明】:昨天法意推送的本篇文章由于编辑操作失误,导致文章在内容上出现缺失和重复的现象,因此今天将本文重新推送。在此期间给诸位读者带来的困惑和不便,我们深感抱歉,敬请谅解。
法意 | 导言
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处在合作和遏制之间摇摆不定。近来美国在国际事件上的态度和做法反映了遏制才是其对华政策主线, 尤其当我们联系到南海仲裁庭在今年7月12日所做出的仲裁结果。
本文作者认为遏制中国的政策并不可取且难免落败,原因在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一味遏制则两败俱伤,而且与冷战时期的苏联不同,中国与美国的盟友们几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联系,故而美国难以形成遏制中国的稳定而齐心的同盟。若遏制政策难以奏效,美国需重新考量中国在南海的势力范围。


遏制中国注定失败,

美国应承认中国在南海的势力范围


长久以来,华盛顿对华采取着既接触又遏制的双面政策,但在近来的几个月中,有两件事暗示着华盛顿对华政策的转变,它开始把侧重点放到遏制政策上。第一件事是美国国防部长Ashton Carter在4月中旬访问印度并与其签署了军事后勤保障方面的双边合作协议。另一件事是奥巴马总统在刚刚结束的越南之旅中,宣布结束对越南长达40年的武器禁运。对此,美国官方表示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并非针对中国。然而,这与“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论调并无二致,尤其是当我们联系到当下的国际背景:一方面美国对华主张南海航行自由权,另一方面美国有意无意地提醒北京别忘了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双边防务协定。



阿什顿·卡特访问印度


当下美国似乎更多地将中国视作一个重大的策略对手,而非视其为彻底的敌人。但任何遏制中国的政策几乎都能被证明是希望渺茫且举步维艰。尽管有时特朗普和中国的某些喷子会对中美关系的不和谐煽风点火,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是美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在2015年,美国对中国出口额为1160亿美元,进口额为4820亿美元。如果这种关系遭到破坏,两国势必付出惨重的代价。



△ 特朗普在印第安纳州韦恩堡举行竞选集会时,

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与“强·奸”相提并论。


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不能沿用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老调,来弹中美关系的新曲,关键的原因在于美国与苏联的经济联系很微弱,即使美国对莫斯科采取强硬的立场,代价也是微乎其微的。然而,考虑到当下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情况则显然不同。

 

另外,遏制政策的成功与否还在于能否汇聚到一个可靠的联盟来对抗北京方面。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政策是可行的,代价极小,因为至少在国际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美国及其核心盟友与莫斯科都未建立过多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但中国的情况则显然不同:大部分东亚国家,包括美国的同盟日本、韩国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事实上,中国还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占日本总贸易额的五分之一。因此,想让这些国家冒险支持美国主导的遏制中国政策并非易事。毫无疑问,日本担忧的是中国在东海的一举一动以及中国的野心是否会危及自身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它仍然会在遏制中国的敌对策略中充当一个不情愿的被使唤者。



△ 中日东海问题


实际上,随着冷战阶段中时间的流逝,针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也变得愈发举步维艰。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西德的“东方政策”的主导下,西德开始寻求与东德建立更好的关系,借此间接地与莫斯科和苏联集团的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随着民主欧洲和苏联的联系日趋深化,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逐渐失去支持。这一点在八十年代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时美国高层尝试说服欧洲盟友拒绝修建一条从苏联到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因为他们担忧这会赋予莫斯科过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欧洲的核心盟友并未听从美国的建议。

   

如果美国尝试为其遏制中国的政策拉拢区域性支持,那么它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抗苏联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更加不利。华盛顿的殷勤可能只会受到一些非常小的国家所欢迎,例如菲律宾,但它本身和北京的关系就已经处在冰冻期。而大国们一方面则期待能从华盛顿榨取多少利益,另一方面则尽量避免向华盛顿承担义务,因为这些义务有可能使自己与中国敌对并破坏自己与中国的关系。

 

遏制中国政策难免落空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一些全球性问题和地区性事件都很难实质性脱离中国的介入和合作。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的深度介入,极其复杂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弹道导弹发射项目会取得有效进展。


△ 中国积极倡导的朝核六方会谈


美国需要降低,而非提高其对中国的对抗程度。这同时也意味着美国需要恢复尊重各方的势力范围。为了保持美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的领导地位,美国的领导者不惜侵入到中国南海和其他的一些区域。从逻辑上说,这些问题与中国更为相关,而非美国。这样的策略可能导致美国在重重压力下含耻地退让,又或是引发一次严重的军事冲突。总体而言,遏制中国策略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无力尝试。



卡托研究所外交防务政策资深研究员,《国家利益》杂志编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法意编译文章


法意编译 | 美国和他的全球“小伙伴”将何去何从?

法意编译 | 扒一扒美国两党的“群众基础”

法意编译 | 边界战取代文化战,成为政党认同新标准

法意编译 | 英国脱欧,欧洲联邦主义理想何去何从?

法意编译 | 渴望帝国而不得,是俄罗斯的历史宿命

法意编译|美国大选与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迷失

法意推荐 | 德国右翼:破坏者还是拯救者?

法意编译 | 美债之争:美国政府能否“有债必偿”?

法意编译 | 在南海问题上,中美的友谊小船为何说翻就翻?





摘编:钟益文     编辑:Suter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