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意读书会|法意小伙伴们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奇幻之旅

2016-11-10 法意读书
导言今天,法意君邀请各位读者跟随法意读书小组一同来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奇珍异宝面对面交流,探寻那些我们未曾参与的历史。
丙申年十月初六,法意学子读书之余,携二三好友,游于清华艺术博物馆,一览我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伟大创造琳琅满目,众皆大开眼界。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法意读书小组特各举心爱展品,汇成特色文化大餐,以飨众生!看看小伙伴们推荐的馆藏,有你中意的没?
初见清华博物馆
入馆内景之阶梯
钟同学: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此句引典自杜甫《后出塞五首》。整幅书法基调博大苍厚,体势开张雄阔,用笔涩辣盘桓,气象高古,气势夺人。维新百日,康有为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长夜漫漫,无人知晓康有为心事,寂寞、苍凉又执着。
鲁同学:拍了俞平伯手札和大家共享。卢沟桥事变后,俞平伯留居北平,此后又加入华北作家协会,并与周作人等牵扯不清。由于这层原因,他受到不少道义上的责难,压力不可谓不大。《遥夜闺思引》是俞平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吴宓认为俞作此诗是“以儿女之情思,写国家之忠爱”。联系俞在北平的那段历史,这样的解读还是到位的。这幅作品最震撼我的是其极美的书法。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俞平伯的楷书如此工整,没有丝毫艳俗的感觉,笔锋端方而犀利,果真“字如其人”的话, 那他应该不会是宵小之辈。历史有时“说不清也道不明”,俞平伯也许只是个纯粹的文化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但这样也造成了他的不够决绝。总之,这幅作品可以帮我们解读他的精神世界,值得细细鉴赏。
孔同学:清华艺术博物馆外表建筑恢弘大气,内部也是别有洞天。除了各种织绣、字画、瓷器、营造、竹简等各具特色的馆藏,最让我感动的是位于博物馆二楼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这里面陈列着曾经在清华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大家先生们的书信来往,所涉内容既有茶余饭后的谈资、亲友故旧的寒暄,也有工作学术的交流。这些书信见证着一个时代,也向我们传递着思想的意识和火花,让我们这些晚生后辈知道自己是在秉持着谁的烛火,又在驱散着哪片蒙昧。而这些书信中最让人动容的又属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挽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笺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这幅挽联写尽了知识人的命运和世道心酸。如果一个读书人所拥护的政治制度、所信奉的伦理纲常全面倾覆,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就是一个空荡荡无所寄的居所。家国魂消,孤注赴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难的倒是那些仍然苟且偷生的人,奉着遗命、守着一堆玄文奇字黯然神伤。
鲁同学(只是正好同姓哦~):高傲地绽放,肆意地生长,无论在田野还是在瓶中。
鲁同学:如下关的风,如苍山的雪,如洱海的月,如盛开的山茶。
蓝同学:看到白雪石先生写实的画作《牧羊女》让我想到《红灯记》里几句唱词:“ 提篮小卖拾煤渣, 担水劈柴也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你看,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羊儿乖乖吃草,小姑娘认真看书。出身不可改变,热爱不分高低,看到执着认真的小姑娘,仿佛看见儿时的自己,边放牛边看书,一定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牧羊女、放牛娃,贫也歌唱,富也歌唱,悲也歌唱,乐也歌唱,于天地间茁壮成长。
欧同学:这幅作品名叫“二十岁人”,作者张光宇,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是老一辈优秀画家。虽然老人家已于1965年与世长辞,但他的这幅作品却穿越时空,折射出一个经久不衰话题——成长与迷惘。二十几岁,正是从童真时代走向成人世界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作别适应已久的原生家庭,开始迈入物欲横流的社会,需接收波涛汹涌的信息浪潮,需适应波谲云诡的丛林规则,需建立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需寻找不断向前的人生奥义,甚至,我们需要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家庭,延续生命与文明……二十几岁,是一场神圣的“社会化”仪式,这一过程曲折而迷茫,相信身处其中的人都曾体味这番滋味。我们都渴望一个美好的未来,但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却常常无所适从。我们小心翼翼的身影,尽数展现在这幅构思精巧的作品中。目光聚焦图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对上下颠倒的人,他们站在门前,慌张而笨拙地伸出右手右脚,目光却投向身后,这正是二十几岁的我们犹疑不决的缩影——我们渴望走出温暖的爱巢,迎接外面世界的风风雨雨,像一个成熟的大人一样独立而强大,但脱去原生家庭的庇护,我们缺少那么一点儿勇气面对这个不太宽容的社会;我们渴望闯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那是长辈们都不曾到达的奇妙世界,但我们却不知道脚下的路通向何方、前途是否康庄;我们也渴望书写关于自己的故事、充盈记忆的城堡,但磕磕碰碰的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怀念起无忧的过去……画面用纯色线条勾勒出了斑驳的光影,呈现出了一定的对称美学,或许画中的直线不仅代表着“门”,还有几分割裂的“镜面”之感,有可能两个人一个代表着现实,一个代表着镜中的倒影,而上下颠倒,则是现实与虚幻的错乱与纠葛。着实很喜欢这幅作品啊。
余同学:应县木塔,思成巨制。历经千年,映入眼帘,叹为观止,实为后人之功也!我等瞻仰之时,思绪万千,竟不觉指尖已触塔身矣!
王同学:选中书案,理由有三: 其一,书案作为一种传统中式家具,贴近生活,令人倍感亲切。 其二,此书案用料名贵、设计朴拙,超出生活而又升华为艺术。 其三,“书案”顾名思义是供读书学习之用——百年时光,不知有多少儒生曾徘徊左右;至今似乎依然有墨香阵阵、书声朗朗。 古人的日常,匠人的心意,书生的向往。
王同学(也是恰好只是同姓哦~):当时国力已经衰退,景德镇的制瓷业也随之萧条。但慈禧爱瓷,便紧缩银两,又命景德镇制造了两批,共4500件瓷器。这是其中之一。上面皆印有“大雅斋”和她的印章。这是是当年慈禧刚入宫时住的地方,估计也是被皇帝遴选的香闺。关于慈禧的出生地,至今是个谜团。因为谁也未曾料到,如此一个普通官宦家的女子,最后竟掌控了国家的兴衰。无论其在中国历史上,被如何评判,也终不可否认,她那年伊始,美目流盼,与宫廷结缘,被皇帝宠幸。慈禧26岁便守寡,其一生命运,谁也未曾料到。可当年老色衰之时,一生起伏之后,还是不忘那美的瓷:硬要将那入宫时的回忆,烧制在那碗上,刻印在那盘间。无论如何,当年,那个十七岁的女子定还是有着萌动的心,至纯的情的。
北大读书人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历史很远,文化很近;从评古论今谈天说地到狂歌竞夜,你我很远,却也很近。值此:法意读书小组团队活动之游清华艺术博物馆圆满结束!


编辑  云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