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意读书 | 美国政治中的宗教右派

2016-12-19 叶飞 法意读书

美国政治中的宗教右派

在19世纪末期,科学与理性的普及使得美国宗教内部产生了重大分歧,最终引起自由派与基要派的对抗。在其中的两个著名事件——禁酒令事件和斯科普斯案件——之中,基要派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而陷入危机。从那时起,基要派开始潜入地下,“不屑”在公众生活中出头露面。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要派和福音派不仅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还能娴熟地使用现代政治工具在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甚至引发了全国对宗教右派的恐慌。


今天法意君献上法意读书会关于《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第八章内容的导读,带领大家一起探究承载宗教右派的历史车轮是怎样走到了这样一个路口的。

 1 

暂时的沉寂

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斯科普斯案件。在这一事件中,宗教保守派的表现看似可笑,实质上这是他们对现代性的理性回应。透过表面的纷争,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激烈矛盾——那就是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的不同态度。最终,这一矛盾促使拥抱现代性的自由派和反对现代性的基要派分道扬镳。在20世纪初的两次重大事件中,虽然只是基要派在扮演让人耻笑的角色,最后的结果却是整个新教的没落。基要派从公众的视野中走向沉寂,但只是暂时的沉寂。

△ 斯科普斯案漫画

1930年代的大萧条帮助了基要派,使其开始走向复苏。这一时期,电子教会初次流行,借助于广播基要派改善了自己的公众形象。但这一时期基要派仍然藐视政治运动。1940年代,基要派自身的组织得到强化——美国基督教会理事会和全国福音教派联合会相继成立。宗教保守派开始走向重生,这一过程的关键人物是格雷厄姆。他的“伟大社会成就”促使多数福音主义者回到美国生活的主流。1950年代,借助于反共运动,保守主义新教开始了参与政治的第一次热潮。但大部分基要主义者和福音主义者依然对政治参与保持警惕。另一个方面,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宗教的繁荣,教会们忙于扩大信众,对政治并不热心。总体来说,此时的宗教繁荣并没有挑战这个国家的价值。对处于这一时代的美国人而言,宗教似乎只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尊的生活方式,缺乏实质的内容。人们变得更加宽容,各宗教、各教派之间的对立走向了结束。


虽然如此,进入1960年代,宗教并没有退守到个人生活的最私人角落,而是带着复仇的心理重新要求其公众角色。


 2 

复兴的曙光

1960年代与宗教右派之间的关系尤为吊诡——宗教右派的兴起本是要对抗1960年代的放任,但其本身的发展也是1960年代对现状造反的一部分。对主流宗教的反抗和自由主义政治的反抗,左右着两种发展趋势:或是出于对旧式现代主义权威的厌倦,或是出于追寻有关自我的新观点,许多人转向新形式的本土基督教。这些所谓的新形式其实是旧形式。因而,坚信基督教基本真理的福音派教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它的模式也影响了整个基督教的光谱。


1960年代与1970年代早期的宗教复兴运动,并非自动倾向于政治上的保守,在对现代性的反抗以及确认宗教和伦理确定性的方面更多的倾向于右派。在1970年代的卡纳瓦事件中,出于寻求共同体自我决定和文化完整性,基要派又开始在政治生活中行动起来。在这一时期,出于对1960年代其价值被排除在主流媒体之外的回应,福音派的电视教会也逐渐兴起。


鉴于福音派和基要派运动在1970年代所经历的大幅增长,保守派新教不可避免地重新提出政治主张,其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已经被世俗和自由派控制的司法机关。由此,宗教右派再次进入政治领域。但这并不是福音派在美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突破——卡特总统的经历为宗教右派涉足政治铺平了道路。


一方面,作为福音派的教徒,卡特个人的、智性的自信改善了福音派的形象;一方面,他在竞选过程中明显响应了福音派对合法性的追求。因此,卡特成为又一位赢得大多数南部浸礼会选票的民主党人。但他的竞选及其后的经历也表明,当时的福音派教徒与另一大部分美国人之间仍然存在一道文化上的鸿沟。具体来说就是:美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世俗的国家,同时也没有逃脱世俗化和价值的自由主义化。美国人需要一种被深深体验到的宗教信仰来引导,但他们不希望过多关注这种信仰的细节。卡特很明白这一点,也在努力表明尽管作为一个有深刻宗教信仰的人,他并不试图将他的宗教观念强加给国家。这正是卡特身处困境的根源,他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直到1980年他同时失去了以宗教分界的两方选民的支持。


然而,卡特的失败却为宗教右派涉足政治铺平了道路。宗教右派已经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参与进来,也有足够的动力可以参与进来。

△ 吉米·卡特


 3 

宗教右派的雄起

在宗教右派复兴的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因素在于共和党右派的推动。1973年,作为宗教保守派旗手的福尔韦尔决定走向政治,正好与保守主义政治推手们不期而遇。最先与福尔韦尔合作是新右派。宗教议题为新右派运动扩展社会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而福尔韦尔也让新右派的其他发言更加有效。但在当时的总统初选中,老右派支持的里根赢得了初选。不过,随后新右派加入了里根阵营,福尔韦尔很快成为这一阵营最耀眼的发言人。在这一过程中,老右派们虽然对新右派们的主张不满,但仍然乐意接受宗教右派的力量。就这样,1976年和1980年的选举给保守的福音派带来了胜利的感觉——第一场胜利让福音派重新进入了政治主流,第二场胜利则稳固了他们的力量。


在1984年总统选举期间,宗教右派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也对自己“改变美国政治”感到心满意足。的确他们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政策上,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政府高层;在法庭上,他们的事业获得了胜利;在媒体上,他们也推动着巨大变化。里根政府也给予保守主义宗教极大的公开尊崇。

△ 杰瑞·福尔韦尔(Jerry Falwell)


 4 

复兴的真相

不过,事实却是,相对于他们自己的大吹大擂,宗教复兴运动在1980年代取得的成功其实相当一般,宗教右派也从未像其宣称的那样强大。


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方面是很多记者夸大了宗教右派的影响,一方面是一种有利于共和党的潮流最终实现——大多数的福音派保守主义者都是南方的白种人,他们大多是因为民权问题而投民主党的反对票。的确,在里根当选总统的过程中,宗教右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里根在尊崇宗教右派的同时也总是避免得罪他人——他的态度更多是为了获取支持而进行的表演。而整个1980年代,美国的主导精神看起来依然是贪婪、物质主义和自我放纵。


从内部因素来看,宗教右派也存在种种的问题。社会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宗教成员的丑闻,这对宗教事业造成了伤害。更值得注意是,宗教和社会的保守派问题被两种根本不同的要求所撕扯:一面是其核心选民要其最大化,一面是其同情者要其最小化。其中,宗教右派的兴起加强了保守主义中传统主义这一翼的力量,这使得其与自由放任主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基要主义,基要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基督教新教内兴起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宗派。在美国等地有较大影响。英语“基要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长老宗教徒提出,但基要主义运动后来是由浸信会继承,并由福音派发扬光大。基要派主张“圣经绝对无误”,反对一切自由主义神学(或称现代派神学),反对他们对《圣经》的批判。

 

**福音派(evangelic或 evangelical)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原无教派之意。注意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一场社会及政治运动,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体来说,福音派恪守新教传统教义,重视《圣经》权威和学术研究,但不愿被人视为固执无知。福音派比基要派更愿听取不同方面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教派后,信仰强调信徒个人跟基督之关系。


责任编辑: 秦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