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意推荐 | 冷静:香港居民在内地的待遇问题

2017-01-02 冷静 法意读书

一直以来,公共舆论和政策层面关注的是内地人才如何到香港发展的问题,而对香港人到内地发展问题,则明显关注不够。而目前香港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分层情况,恰恰为港人到内地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产生了强烈期待。


法意君今日为大家带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会员冷静在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2016年年会上的发言稿。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后能有所收获!在此,也特别感谢冷静教授的特别授权!

香港居民在内地的待遇问题

 1 

导言——参会背景与议题选择原因

排在年会单元的最后一位发言,也是第一次参加基本法研究会的年会。昨天刚刚被理事会接纳为会员,参会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师长、朋友、同行,倍感荣幸。


这次参与年会的公司法金融法专家有两位:港中大黄辉和我本人,算是为年会议题思考的多维度贡献另一个视角。


参加年会的另一个有关背景是曾在港大法学院执教8年,对香港的发展充满关注。同一个单元的杨晓楠老师就是我在港大法学院时期担任研究生项目主任时就读的内地学生,非常优秀,今天已经成长为基本法研究的年轻学者,由此感到欣幸。


选择讨论这个问题的个人原因,是家庭成员中有两位港人——丈夫和女儿。丈夫郑戈在港大法学院任教10年,通过居留满七年的正常申请渠道获得永久居留身份;女儿出生时,夫妻均在港大法学院任教,故通过在港出生获得永久居留身份。郑戈和女儿持有香港护照和内地回乡证,郑戈从2014年1月起转会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女儿也随父母迁到上海,目前在上海就读私立幼儿园。


在一天半的研讨中,看到了学者、专家提出了很多互相支持的观点,以及互相佐证观点的材料和数据。有些问题是反复得到讨论的,关于港人在内地待遇的问题就是如此——昨天的郭正林、曹旭东,今天的林贡钦、何建宗诸位先生。


何建宗作为香港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专业人士的代表发言,其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何建宗所举的例子是在京居留港人所享有的在京读书、就业、养老方面的民生权利,大概描述的是一种亟待改善的现状。我来自上海,上海的情况与何建宗描述的情形类似。何建宗不同意用“国民待遇”的说法,但他是特指内地人在香港的待遇不能主张国民待遇,否则就体现不出特区的特色,香港与内地就一样了。但对于港人在内地的待遇,尤其在读书、就业、养老等民生方面,何先生还是呼吁实现港人与内地居民的国民待遇的。这也是我所分享的观点。

本文作者,冷静教授  

 2 

介绍我的基本观点

回归将近20年,但未实现人心回归,原因多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香港本土经济状况恶化和阶层分化所带来的社会撕裂,以及青年人对于未来就业与发展空间的焦虑。鉴于香港人稠地稀,就业市场小,可考虑向港人开放内地就业市场,从实际上解决香港年轻人的焦虑,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人心归聚和国家统合。特别要紧的是,就港澳同胞在内地的待遇,不应像对外国人那样对待(昨天郭正林老师提到,港人在内地的待遇不如台湾人)。特别行政区的特别应体现在地域,而不是身份上。港澳同胞一旦离开特别行政区长期在内地工作和生活,应当享有内地中国公民一样的待遇,包括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就学等。

如何重燃香港青年对未来的希望?

 3 

提示主要问题——就是一个:待遇不对等。

目前最为显著的一个待遇不平等问题,体现在人才的双向流动障碍方面,特别是港人到内地的流动。这方面涉及到的港人待遇问题集中在居留、就业、社保养老、子女就学方面。昨天郭正林老师提到:香港居民及其子女在内地的待遇还不如台胞;中央政府在政治上讲归心,制度上又不提供配套。例如,上海的B类居住证政策也同时适用于港人(郑戈和女儿持有),是一种视同外国人的同等待遇,即在购房、社保、医保和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户籍人口待遇。但一方面其适用对象仅限于机关、公立学校和大企业的雇员,而不适用于全部港澳台人士;另一方面,港澳台人士未与外国人区分开来,视同外国人来获得同等待遇,是一种港人在内地享有的“次国民待遇”。


一直以来,公共舆论和政策层面关注的是内地人才(优才、专才)如何到香港发展的问题,而对香港人,包括香港的优才专才和普通香港人(例如香港中产阶级和并非精英的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问题,则在公共舆论和政策面上均关注不够,除了影视歌明星到内地“淘金”的话题经常吸引眼球以外。目前香港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分层情况,恰恰为港人到内地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产生了强烈期待。迄今为止,CEPA框架下实现的双向人才流动(尤其是港人到内地流动)的成就有限,亟需探索新的思路。


今天第一个单元的林贡钦先生,忧心忡忡地指出香港中产阶级生活质量恶化对于人心回归造成的障碍。其中,强调了针对内地人才的“优才、专才计划”对于普通港人的冲击。例如北大法学院本科同学任煜南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香港金融界发展,当时就敏锐地观察到:港人的普通话和英语都说得不如内地英才出色。那么20年后更是如此。林贡钦先生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呼吁香港政府以“扶贫、民生、限富”为方向进行政策调整。那么对于内地政府而言,可以考虑的为港府施政提供制度配合的政策调整,就是放宽港人流动到内地就业的门槛,扩大适用的人口范围(从只针对精英、优才,到覆盖符合基本条件的普通港人)。

人才流动的三个例子


例一——专才流动。郑戈:已经办理了上海市居住证B证,是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殊身份通道,女儿也随父亲办理了居住证B证,具有附随性质。在这种情形中,香港居民被类同于其他国籍的外国人来对待,而且特别针对的是境外引进的高端人才。B证持有人享受上海市民待遇,可以缴纳四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子女可在沪读书并参加中高考。这种身份证明的审定颁发及其权能的赋予,针对的并非普通外国人和普通港人,因此覆盖范围非常小。


例二——两地金融监管人员的交流,主要是互派人员(香港中文大学黄辉教授介绍)。早年也曾经有过史美伦任证监会副主席(分管投资者教育),以及梁定邦作为证监会首席顾问的案例。但并未成为人才流动的常态。


例三——学生交流(内地学生愿意到香港,香港学生不愿意到内地。李克强总理2011年出席港大百周年校庆典礼,818送的“大礼包”没人领,港大副校长何立仁要求港大学生从2022年起必须到内地学习引起争议)。


李克强总理大礼包:从2012年开始,中央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学生和老师去内地学习、考察、开展科研。国家也将支持香港其他高校与内地高校合作,促进内地和香港教育科技事业共同发展。

港大副校长何立仁(Ian Holliday)2015年4月提出,期望由2022年起,所有港大学生需到内地及其他国家各参与最少一次交流计划。本属平常的教育项目,却引发校内学生争议。有学生明言不愿意到中国内地交流。何立仁回应:“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ainland, don’t come to HKU.”(如果你不想去内地,不要来港大。)而港大学生会会长冯敬恩则质疑:“为何要强迫同学去大陆(交流)?”


 4 

建言解决思路:三个

首先,针对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的香港人,应该放宽人才流动政策。针对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就业市场饱和的情况,内地应当向香港人进一步开放就业市场,给予不同于针对外国人的待遇,比如永久居留权,这样有助于实现人口的流动和融合。香港人稠地少,向内地人士开放当然有难度,但如果是祖国向港人敞开怀抱,可以对所谓“本土派”釜底抽薪,更好地实现人心的回归。


其他国家的移民政策(例如加拿大):其技术移民政策就是“掐尖”,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就业、归化。但具体到香港到内地就业谋发展的人群,中国内地不能照搬这种发达国家人才移民计划的设计,也是只要精英,其他的不要。既然要追求国家统合政策目标的实现,就不能太过计较经济利益方面的得失,就需要考虑给普通港人创造就业条件。


其次,要发挥内地政府执政的有效经验,两条路线(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都要走,要两管齐下。不能只团结香港的资本家,目前统战的精英只是商业界的大富豪,甚至连知识界的精英都未统战到。但问题是,我党在香港有开展统战工作的成熟网络和建制,但没有开展群众路线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平台,无法有效开展群众路线工作。在内地,党群关系与群众路线一直得到习近平主席的强调,也在呼唤这一方面的制度创新。如何在香港走群众路线,确实是个现实的难题。


统战方面,我可以观察的进展是,为了实现回归后的人心统合工作,中联办针对形势发展和香港选民人口结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应对。从近来动态观察,中联办统战项目的适用范围开始逐渐覆盖到青年人群,尤其是香港高校学生。对于这一点,王振民会长作为中联办法律部部长,在统战一线工作,最了解情况。根据中联办法律部副部长刘春华的介绍,今年以来由法律部牵头、或者协助开展的人心统合项目有这样一些例子:

1.2016年北大在香港拔萃女校举办招生宣讲会,以吸引未来的“香港北大人”;

2.2016年海外香港留学生内地法律专业实习计划;

3.2016香港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幕;

4.2016年法律教育基金香港法律学生武汉暑期实习项目。


又例如,2015年5月,我本人曾作为内地师资,为华政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及中联办法律部合作的“香港法律界人士自贸区金融法律服务研修班”的四十余名大律师和法律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授自贸区资本市场法制,为促进“一国两制”政治架构下的两地学术与文化往来提供智识支持。这类研修班已是每年定制,这些学员只用支付来回机票费用,吃住和学费则不用花钱,由中联办承担,又学习知识、了解国情又不用太多花费,况且课程实务导向,政治意味不浓重,所以港人报名非常踊跃,人心统合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加深港珠澳区域一体化:几个地区的语言一样,都讲粤语。港人中下层希望到使用粤语地区去工作,地域条件是受限的。这一点不如台胞,台湾人至少普通话都可以讲,香港人讲不好,就业选择的地域范围较小。


责任编辑: 秦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