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越“甩锅”, 告别亢奋: 什么是中国抗疫的最大启示? | 文化纵横4月新刊

法意读书 2020-09-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化纵横 Author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2020年4月新刊上市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在微店购买

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感谢授权转载!


中国抗疫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文化纵横》2020年4月新刊手记

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与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此次疫情灾难的发生与演变,不是在局部,而是在全局;不是在国内,而是在世界范围;不是短期,而是长时期内,将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的人类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重建价值的巨大希望


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兴起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型,伴随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普遍渴望一种新型的价值伦理,以使当代中国人能够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获得心灵上的安顿。这种价值伦理的诉求,在上层建筑领域体现为一种可以统领当代人生活的意识形态,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则体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相处的健康生活伦理。


重建价值,是时代紧迫而巨大的呼唤。而对此诉求的可实现性,多数人的感受是悲观大于乐观。然而这次抗疫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却让我们看到了重建价值的巨大希望。


从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出动,到各地医疗机构驰援武汉;从志愿者的自发有效的行动,到民营企业家群体大规模的公益捐赠;从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的逆向而行,到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中建筑工人的勤劳身影;从商业公司高效的物流配送,到各地支援武汉的物资运送大军;从基层社区工作者辛苦的工作,到武汉人民令人难以置信的自律精神……


危难面前,中国人民整体迸发出的精神能量令人惊叹不已,它让以往那些评价中国人国民性的词汇顿时失灵,什么“一盘散沙”、什么“丑陋的中国人”、什么“冷漠自私”……


疫情洗礼中,武汉变身为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人升华为一群足可自傲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人民。以这样的民族形象,中国人就不用再忌惮令人恐惧的“挨骂”问题,以这样的民族品质,中国人就有可能在正剧烈展开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胜利。它们远比GDP的竞争、军事武器的较量能带来更大的征服力。


▍制度的优势与治理的短板


疫情的成功防治,使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的巨大优越性,也使我们看到公共卫生危机中暴露出的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短板。


疫情处理中,人们通常所说的“举国体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所谓“举国体制”,绝不单纯是一种体制机制,而是其背后深刻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决定性影响。它至少包含着如下几个面向:首先是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的立党宗旨,这种宗旨在重大危机的政策抉择中,会自动逼使决策者选择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与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而不会屈从于利益集团的狭隘诉求。其次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经过9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已经形成贯穿中央与地方、中心与边疆、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强有力的组织力和动员力。第三是下沉到村落、社区、商业楼宇的党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基层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以及网格化管理等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使得危机之下的中国社会不会由于市场经济导致的个人原子化,而影响需要强有力组织行为才能完成的抗疫行动。第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40年建设中,社会生活中发育出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与公益组织群体,他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高效灵活,弥补了政府组织科层化管理中难免出现的疏漏和不足。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抗击疫情中出现的治理问题。从初始阶段在疫病防控与地方经济社会稳定之间的犹豫不决,到抗疫展开阶段地方行政系统效能的低下;从疫情压力下仍然顽强表现出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到全国上下不分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式的管理;从许多官员身上表现出的明显的能力不足,到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时宣传管理部门的手足无措……


正如领导人所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防控中暴露的这些短板,概而言之,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任务没有完成,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时代,传统的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化惯性,未能同步在社会治理中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一方面不能丢掉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改造,其主要标志,就是社会治理的科学化与法治化,它要求精细合理的分工、上下对称的信息沟通、重要决策的依法依规、集中统一领导与个人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等等。而所有这些现代化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显现出我们国家、政党和人民普遍缺乏的现代治理的技艺和文化的短板,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升级。回溯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治,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将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制度自信,我们将丧失根本优势,没有现代化治理的改造升级,我们就将无法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也将无法有效地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治理。


▍疫情正在对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当代国际竞争,正面临两大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是以中国为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道路谁胜谁负的问题;二是疫情可能诱发全球性经济大危机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将面临什么样的前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接近明朗,经过两个多月的顽强奋战,中国的制度、体制机制、人民的品格、中国的话语,正产生不可阻挡的冲击力与说服力,它将在广大第三世界与许多中等发达国家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将使胶着不下的东西方竞争的局面迅速明朗化。


而第二个问题则阴影密布,前景令人担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形成了 G20机制,世界大国共同携手克服金融危机,以避免上个世纪世界性战争的阴影。但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奉行“美国第一”,大肆破坏国际合作机制,通过贸易战、退出国际条约等方式,近乎瓦解了G20等国际协调机制,加深了民族国家之间的鸿沟与不信任。当疫情来临,并可能诱发新的经济大危机之际,新的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将显得异常重要却也异常艰难,防治疫情这样尤其需要国际合作的重大事件,目前看不到大国之间打破偏见携手合作的可能性。疫情危机,如果叠加上经济危机,人类的前景令人忧虑。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20年春


—  2020年4月新刊目录  —

▍特稿

01. 功能货币论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史正富

中国经过约 10年的经济增速下行,持续地努力化解前期形成的种种失衡;时至今日,转入新增长通道的机会已经出现。有钱:因为储蓄率还处于高位;有物:巨大的过剩产能和迅速扩大产能的超强能力;有市场需求:大约10亿农民及低收入阶层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巨大消费潜力;有投资机会:五大发展理念中蕴含的基础性战略性资产积累以及富有活力的民间投资。



▍封面选题:全球风险时代的国家治理

在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国政府率先以强有力的防控手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3月底逐渐控制了国内的疫情。中国的疫情防控,既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也为世界各国的防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举国体制在这场防疫人民战争中发挥的巨大功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应对这种现代社会突发风险的过程中,当前中国的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短板。

02. 双重社会转型时代的国家治理难题
      强世功
03. 从抗疫“总体战”反思工业动员与工业文化
      严 鹏
04. 高流动性与低组织化——中国社会危机治理的双重挑战
      刘炳辉
05. 公共卫生专业化治理如何可能?——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起
      曹东勃 叶子辉
06. 预防必须为主——中国疾控体系的四次危机及其教训
      王绍光


▍历史观

07. 商人治国——从贸易到战争的逻辑
      殷之光


▍世界观

08. 塑造“新美利坚”——美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社会历史根基
      牛 可

美国世界地位的升进是19世纪末以来最重大的世界历史事态之一,其中的核心环节正是美国国家(state)的转型和扩张——这也经常被表述为美国大政府的创生。冷战史家也认为,美国之所以打赢冷战,大可以归因于它的“国家”的成功变革。这本是一种常识论断。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主流却是:美国国家的研究议题,一直被政府、政治体系和政策过程之类的议题所替代和挤压,也被广为流行的社会中心观和反精英主义所消解或遮蔽。

09. 美国工会怎么了?
      阎 天

▍后发国家发展道路

10. 国家资本主义在摩洛哥
      张玉友

国家干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摩洛哥发展模式两大核心要素。在摩洛哥语境下,国家更多的是指代以国王代表的王室集团。在发展模式上,国王哈桑二世在独立后就选择了受西方国家认可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时通过特权阶层充分干预经济活动,集中国家有限资源发展经济。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资本的涌入和全球化的深入,穆罕默德六世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扩大化,采取了限制性的自由化改革,创造了大量国家冠军企业来管理国家经济。

11. 伊朗行记:日常生活的水与火

      黄婧怡


▍新国史

12. 从“猓猓”到“彝族”——龙云身份变迁的历史过程与现代启示

      赵 峥


在“现代国家”的眼光和视野之下,“民族”不仅仅是用来编户齐民、征收赋税的辅助性符号,更是对民众进行组织、对社会进行改造的重要动员工具,族群身份也势必要随之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流动到固化、由个人选择到国家设定的转变历程。而中国对现代国家观念冲击的吸收和转化,至今仍处于进行时。龙云的族群身份与角色变迁,正可看作这一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观察

13. 文明对话应在开放的语境下展开——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反思
      管世琳

文明对话必须在开放的语境下展开,不能让维护本土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初心走向狭隘乃至封闭。那样的话,文明对话就变成了徒有其表的自说自话,人文交流也将陷入“内卷化”的泥淖,重蹈西方的覆辙。



本文是《文化纵横》2020年4月刊新刊手记,原标题为“疫情的最大启示:将制度优势与治理现代化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