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 大变革年代,如何提升国际法的知识修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杜威法律公社 Author 刘洋
法意导言
本文为一份经典的国际法学术地图,首发于公众号杜威法律公社,感谢刘洋老师及公众号授权转载。
缘起:
教师四分之一的工作是告诉学生应该读书,四分之一是告诉学生该读哪些书,四分之一是告诉学生怎么读这些书,最后还有四分之一是告诉学生不要只读书。当然,说归说,学生不一定当真听。世上没有空中楼阁,一个国际法老师不能预设学生已经认同国际法的书值得读。所以书目的初始目的,恐怕还是要让大家觉得书有意思,值得看。
本书目的主要读者设定是已经修完国际法学博士基本课程,准备开题的学生。因为博士论文应当在所选题目领域内进行有深度的讨论,所以本书目列出的是我认为他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该读的理论面向为主的著作,同时兼顾了部分高质量的国际法教义著作。除了面对专业研究者,我认为书单的一部分也需要拆掉壁垒高墙。当下的时代要求我们思考和想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国际法应当进入公共阅读,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因此,我也分级列出了一些易于入门的读物,讨论了我认为适合初学入门、本科精读以及优秀硬核本科生的书目。
书单多少有个人气质,彰显个人学术审美,包含价值指向。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将个人的喜好隐藏起来,与大家讨论一下一定水准的国际法讨论共识应该建立在哪些著作上。另一方面,如果实在在选择上带有个人色彩,我会在注释里说明理由。
此处还有三个必要的说明:
第一,对于现代国际法的专题研究而言,总体而言期刊论文的重要性高于专著或者合编书籍。这是由于当前的学术激励体制造成的。除了牛津、剑桥等大学还高度重视专著传统,多数英语地区法学院以论文衡量为核心。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学者的代表作是论文,但由于本书单主要关注专著,所以这些学者的名字没有出现书单里。此外,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著作由于本人学力不逮,没有读过,因此也无法在书单中推荐。期待各位老师指教,我在学习之后再行修订。
第二,教材不可替代。但指定博士生阅读太多教材,对于专题研究而言不太适当。所以本书单没有选入多少教材。此外,教材的作用必须与授课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第三,书单是自己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理解。尽管我力求摆脱个人色彩,但公布书单就是把自己的偏颇理解暴露给同行和公众 。而且越是进阶的书单,涉及的书目越多,就越可能出现重要的遗漏,也越会显现出自己视野的狭窄。但琢磨再三,我还是认为写得详细一点利大于弊。毕竟书单的目的不是建构一个完善的自我形象。如果因为回避批评而省略信息,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本旨。书单讨论在于抛砖引玉,通过各位老师与同学的批评来发现学界共识。因此批评越多,对我帮助越大,希望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刘洋 ,普通大龄青年国际法爱好者。
编者按:书单中标红的书目为2019年至2020年出版的新书。
零、不建议入门阅读
Hugo Grotius,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Hugonis Grotii, De Jure Belli ac Pacis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不建议入门阅读。本书是传说中的奠基级别经典,无论哪个语言的版本都需要相当的积累以及艰巨的努力,才勉强适合作为大型专题研究的对象。对于入门者来说,不论是知识上还是文字上难度都是巨大的。很多老师都曾设想在国际法的导论部分用格劳秀斯开篇,然而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迅速梦醒。对多数初学者而言,这是部天书。当然,艰深著作总是大师的试金石。如果你是大师,千万不要被我的胡言乱语所误导。
一、快速入门
Vaughn Lowe, International Law: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Lowe教授的作品线条清晰,语言简明,内容较新,语言难度不高。牛津导论适合对此有兴趣的本科生甚至于优秀的高中生阅读。作为兴趣读物可能趣味性稍有不足,不过这也是作者高冷气质的自然流露——不论你看或者不看,牛津剑桥就在那里。
二、极简主义
所谓极简,就是如果只能推荐一本。如果在本科只看一本较为系统的教材,以下任选其一。我的排序考虑了在国内购买的便利程度:
贾兵兵,《国际公法:和平时期的解释与适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千锤百炼的教科书,比如,我所在的人民大学法学院,程晓霞和余民才教授的教科书就已经更新了好几版,目前正在进行最新修订。事实上选任何一本写得有厚度的都可以。我之所以选择这一本,是因为该书独特的风格和理想。英国有国际法教科书传统,教科书的作者会被广泛视为该领域的权威。国际公法教科书的作者记载的不仅仅是经典教义,而且是自己的职业人生的记载——国际法院的出庭律师中,频率最高的就是某一位教科书作者。因此,这种学者不仅亲自写就了教科书,也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现代国际法的塑造。贾兵兵教授的《国际公法原理》就在努力创造这种类型的教科书的中国版本:注重国际实践,时时关照中国现实。“平时法”的限定暗示着还有下卷“战时法”。因此这是一个中国版本的《奥本海国际法》计划。期待更新。
Malcolm Shaw, International Law,8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Malcolm Shaw,International Law,5th edition,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尔科姆·肖著,白桂梅、高健军、朱利江、李永胜、梁晓晖译,《国际法》第六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推荐Shaw的著作的重要原因是在中国曾经出版过原文版,也有中译本,图书馆好借,二手网上也比较好买,价格相对亲和。Shaw的教材内容详实,篇幅甚至有些过大。但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在世界的另一端你的同龄人所接受的国际法教育的底本是什么。
Alexander Orakhelashvili, Akehurst's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8th edn, Routledge, 2018.
早年非常有名的教材,线条凌厉,开篇会耐心地讨论国际法的概念以及国际法的历史。这种导论方式比较适合大陆法传统学生,可以帮助大家更轻松地进入到课程体系里面。
James Crawford, Brownlie’s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伊恩·布朗利,曾令良、余敏友译,《国际公法原理》(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中文版已经有了十几年历史了。第一到第七版是布朗利教授撰写,第八和第九版由他当年的弟子,后来剑桥的讲座教授、国际法院法官卡劳福德法官修订。本书从问世开始就奠定了经典地位。从牛津的课堂到国际法院的办公桌都可以看见这本书被翻到破烂。在当前的中文图书市场价格水准下,英文原版的价格其实也不算夸张。如果你的一生只买一本国际法原版教科书,选这一本我相信不会有人反对。但这本书不算好读。虽然可以用作本科教材,但布朗利教授的写作密度很大,有些地方甚至接近隐微写作,需要知悉某个学说争议的背景才会明白作者用意。读透这本书需要付出博士研究生水准的努力。
三、狂热本科
很难界定一个狂热本科生的上限。我认为优秀的本科生与合格的博士生在分析深度和想象力上没有多少差别。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和积累,而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规则和知识覆盖面。下列书目主要考虑提供一定的深度,同时注重引导理论问题的兴趣。
Andrew Clapham, Brierly's Law of N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7th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J. Brierly, The Law of Nations, 6th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安德鲁·克拉彭著,朱利江译,《布莱尔利国际公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
这本书是大道至简的典型代表,甚至可能是这种著作的终极形态。不管你的语言水平如何,都能从中学习国际公法的写作。本书是牛津国际公法的一个传承载体。第一版出版于1928年,后续版本虽然由牛津的Waldock教授修订,但著者仍保留署名为Brierly。直到2018年最新版本作者名称才改为Clapham。新版更反映现实,但也有很多人推荐老的版本。
Gerry Simpson,Great Power and Outlaw States: Unequal Sovereigns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辛普森,朱利江译,《大国与法外国家:国际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真正的出道即巅峰,出版即战胜一众资深教授,获得最佳著作奖(他的导师后来的代表作甚至都没有获奖)。在这里选入本书,意在给你一个直观的目标:如果你是优秀而又热爱这一门学科的本科生,你离你的第一本经典著作只有六年的距离。六年以后博士毕业时,你就应该可以拿出这样的作品。从现在开始,你就要从树立理想开始为此做准备。这本书处理了一个现代国际法的根本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今后的20年中恐怕会越来越重要。作者也没有使用太多的理论术语。
Malcolm Evans eds., International Law, 5th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这本教材的特点是强调理论思辨,适合狂热分子深入思考。每一个版本皆有特点,版本之间有实质更新,有的章节全部换人重写。当前来看第二版似乎影响力最大。第一部分的理论是特色,对国际法的某些根本立场有反思。后续各章作者几乎都是一时之选。重点在于体会各章作者对这个领域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思辨训练重于基础知识的书。但即使当作教材,在基本知识上也毫无问题。入选在这个级别,是因为从这里开始,你就需要对国际法的知识体系开始自己的反思。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先生宏大著述计划的第一小部分。非常遗憾后续的《国际法总论》《国际法分论》未能完成。但即便只靠这一卷,王先生也还保持着中文领域相关论著的目前最高水准。史论兼顾,资料全面。阅读时认真体会,你可以看到王先生在写作时将其当成毕生代表作的雄心与决心。这可能是王先生要给后世学子传达的最重要信息:照这个标准写。
John H. Barton, Judith L. Goldstein, Timothy E. Josling, and Richard H. Steinberg,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e Regime: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of the GATT and the WT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约翰·巴顿、朱迪思·戈尔斯坦、蒂莫西·乔思林、理查德·斯坦伯格著,廖诗评译,《贸易体制的演进:GATT和WTO体制中的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这是一本国际经济法题材的作品,但重点在于背后的政治学原理与方法。作者有很深的量化分析基础,但这本书写得简明亲切,几乎没有用模型和回归。更为关键的是它讲述的不是具体国际贸易法规则的解释技巧,而是从严谨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角度来解释国际组织的形成原因以及控制机制。如果你看得懂这上半场的剧本,你就能看清当前下半场的戏码。我推荐在进入狂热分子WTO模拟法庭之前阅读。你可能不赞同他的视角、方法或者结论,但这本书是定海神针,让你不至于迷失到具体条款里面浩瀚的案例中,若干年后才能回过神来 。
Richard Tuck,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from Grotius to Ka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理查德·塔克,罗炯译,《战争与和平的权利:从格劳秀斯到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国际秩序》,译林出版社2009年。
标准的国际法思想史讨论班教材,进入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是衡量是否是真正优秀狂热本科生的试金石。在目前来说仍然是最佳的单行本方案。从这本书开始,你可以建立起对国际法学史的感觉。
四、博士候选
其实为博士候选人开列基本书目属于多此一举。因为经过核心课程的训练,博士生对本领域的重要文献,至少对重要文献的目录应该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博士开题的重要工作就是给自己开书目,而不是等待别人来为自己指定阅读资料。所以严格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与同行探讨我自己在学科上的认知缺陷,各位博士生仅作参考。
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在理论上与博士相同。但在现有的学制安排和经济社会压力下,对硕士生做这些要求恐怕既不人道也不现实。
4.1学说展开
我在学说教义部分的书目比较简略,覆盖面也相对较窄。国际法的各个分支,比如国际海洋法、国际刑法、国际人权法, 我都没有列举书目,更不用说国际环境法、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法、国际卫生法这些相邻领域。因此这些领域中诸多国内外名家都没有在本书目中列出。
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
第一,在这个领域,首先应该去熟悉相关的条约和判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二手文献,包括论文和专著是第二位的。
第二,我不希望继续强化国际公法是“一”个领域的错觉。国际法的各个方向的实践与研究都非常专门化。不静下心来耐心地把基本功做好,就难以在实践层面上与国际同行交流对话乃至竞争。每个领域中都应该单独讨论书目。在此列出的仅仅是我所理解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基本文献,各位博士生在进入自己的子领域之前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1)概论
周鲠生,《国际法》(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重印。
本书初版于1976年。目前还有商务印书馆重印本。个人认为在独著的中文国际法教科书中,目前还没有出现超越周先生这两册书的作品。当然,本书已有年代,在部分具体内容上与当前实践可能有些距离,但标杆的意义不可忽视。周鲠生先生的生平也十分精彩,诸位学人当借以自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编,《中国国际法实践与案例》,法律出版社2018年。
段洁龙主编,《中国国际法实践与案例》, 法律出版社 2011年。
选入这两本书不仅是资料意义。本书资料是官方打磨过的产品,不论是侧重理论还是实践,相关人员都应该具有解码能力,能读懂上面的案例资料,可以判断具体表述背后可能的理论争论以及立场。在资料意义上,《中国国际法年刊》以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的相关部分也同样重要。不过对研究者来说,熟悉中国实践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没有现成的编纂,也应该有独立整理公开信息的能力。
(2)国际责任
James Crawford, State Responsibility: The General Pa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国家责任是国际法以及国际经济法中最基础的问题之一。硕士阶段应该在条约解释和国家责任上夯实基础。这个部分需要进行专门阅读的资料太多。如果只能选一本,这一本是代表。
James Crawford, Alain Pellet, Simon Olleson eds.,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本书是牛津评注系列,本书既可以当做作品阅读,也可以当做工具书查阅。某些条目写得非常精彩。简单来说,一流的主编集合了当时一流的作者。
Xue Hanqin, Transboundary Damage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本书以薛捍勤法官的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讨论的是国际法责任制度的发展。研究的问题与当前现实也有高度关联。
(3)条约法
Richard Gardiner, Treaty Interpretation, 2n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条约解释的标准专著。长处在详实,也展示了实践的复杂性。
Christian J. Tams, Antonios Tzanakopoulos, Andreas Zimmermann, Athene E. Richford. eds.,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Law of Treaties, Edward Elgar, 2016.
本书的长处在于打破了《条约法公约》的体例而以问题为导向, 而且重点不在就条约而论条约,而是把条约放在整个国际公法的体系中来观察讨论其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的确堪称研究手册。也许你读了之后也会首先觉得有趣,然后觉得有挑战。
Anthony Aust, Modern Treaty Law and Practice, 3r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安东尼·奥斯特,江国青译,《现代条约法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非常流行的条约法教材。但需要注意,条约法几乎占据国际法实践的一半左右,任何一本著作都难以涵盖。条约法的专著起到的作用一半是导论,一半是指引揭示实践中的复杂性。简单地以专著为依据,直接引用来进行条约法分析是不够的。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李浩培先生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皆有造诣。他的《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也是很多人在国际法总论部分的研究必读。《条约法概论》可能更能体现李先生学问的细致程度。这也是条约法领域中文著作的代表。
张乃根,《条约解释的国际法》(上下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最近作品,卷帙浩瀚。张乃根教授展示的是一种罕见的学术雄心。他的目标是将国际法各个领域的解释实践进行整体观察和评价融合。由于1990年代后国际法庭和仲裁庭的兴盛,目前数量庞大的条约解释实践已经成为了一般人肉身难以承受国际法之重。作者的坚持令人起敬。同时,整体观察的角度也反映了作者对国际法的某种总体立场。
(4)国际法院程序
Robert Kolb,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Hart, 2013.
Kolb教授简直是人肉智能。本书由法文版翻译成而来,英文版也十分考究。作者对国际法院的实践和学说的熟悉几乎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是国际法院程序问题的重要参考。此书重在非常完整的实践整理,也给大家展示了在国际法院面前进行辩论的基本知识水准是怎样的。
(5)领土
Robert Jennings, The Acquisition of Territory in International Law, reissu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7.
罗伯特·詹宁斯,孔令杰译,《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商务印书馆2018年。
这是一本经典的小书。詹宁斯教授担任过剑桥大学讲座教授,也担任过国际法院院长。但他的著作精而不多。本书是受邀讲座的讲稿,虽然篇幅不大,但一直是领土问题的经典。中文译本质量也很高。
Marcelo G. Kohen eds., Territori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Edwards Edgar, 2016.
本书是一系列经典论文的合编,可以单独搜索论文。Kohen教授本身就是国际法上领土问题的专家,本书所选论文的确都是有志于研究领土问题的学者不能错过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个议题的复杂面向,与詹宁斯教授的著作正好互补。
(6)管辖
Cedric Ryngaert,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不少名家在管辖问题都有高见,比如F.A.Mann以及Vaughn Lowe,但这两位教授的此领域代表都是论文。Ryngaert教授用一个十分清晰的框架厘清了现有概念中的某些混乱,最后一部分的讨论更显实证国际法传统研究的亮点。
Stephen Allen, Daniel Costelloe, Malgosia Fitzmaurice, Paul Gragl, and Edward Guntrip,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本手册与其他牛津国际法手册风格类似,在历史和理论的角度有较为丰富的讨论,可以作为我辈深化学说教义研究的参考。同时覆盖的话题较广。之所以在管辖权部分推荐牛津手册,是因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尤其重要。
W. Michael Reisman ed.,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shgate, 1999.
早期经典论文的合编。编者Reisman教授大名鼎鼎,甚至可以说桃李满中国,不用多介绍了。
(7)武力
Christine Gra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4th.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使用武力问题是各路经典作家的必争之地。Cray教授的著作是目前英语使用武力的研究中更新最快,也是最系统的单卷本著作。
Oliver Corten, The Law Against War: The Prohibition on the Use of Force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Hart Publishing, 2012.
Oliver Corten是法语世界中研究武力使用的代表之一,本书被纳入哈特出版社的法国国际法系列,因而得以被更多读者所熟悉。
Danesh Sarooshi,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Delegation by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of its Chapter VII Pow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这是一个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研究的经典题目,而Sarooshi教授写得细致而精彩。这是他的博士论文,出道即巅峰。
Tom Ruys, "Armed Attack" and Article 51 of the UN Charter: Evolutions in Customary Law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Ruys教授同时处理了国际法上的自卫权以及条约法与习惯法的关系这两个基础性的问题。他也是使用武力问题上的新一代专家。
Marc Weller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在使用武力问题上推荐的著作已经不少,我之所以还要加上牛津手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者Marc Weller教授别具一格的体例设计。他神奇地拥有政治学、法学以及经济学三个博士学位(!),本手册也更注重使用武力问题的多个面向。如果前面的专著长于实践与教义的梳理,重在体系性,本手册则强调开放性与多进路。简单一句话来说,你很可能在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使用武力问题非常地有趣。
黄瑶,《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法理分析》,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瑶教授当年的著作仍然具有研究的参考价值以及写作的示范意义。十多年来在使用武力的问题上各国实践有了不少新的发展,有志者可以考虑写一个更新的版本。
(8)国家豁免
Hazel Fox, and Philippa Webb, The Law of State Immunity, 3rd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国家豁免问题首先是一个国际法问题,但在实践中也需要关注某些主要国家的国内法实践。本书在两者之间取得了平衡。而且继承了牛津国际法文库的风格,对实践案例爬梳清楚。在篇幅长短上也拿捏恰当,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用两句。
Yang Xiaodong, State Immun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杨晓东博士在国家豁免问题上的研究目前仍然领先。这本书对国家实践的整理所达到的细致程度令人肃然起敬。
龚刃韧,《国家豁免问题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本书初版于1994年。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在近期更新,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9)国际组织
Dan Sarooshi,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Exercise of Sovereign Pow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问题很重要。本书的长处在于为复杂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相对简明清晰的框架。这个框架在清晰性和解释性之间的平衡就体现了火候与功力。
4.2 国际法史
严肃的国际法史研究需要从语言、史料和史论以及国际法理论等方面进行训练。这里列出的书目主要是面向非国际法史方向的年轻学人,专业研究仅仅看这些制成品是不行的。下列文献主要依照主题排序,先后不一定反映重要性。
Arthur Nussbaum,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Law of Nations, Macmillan, 1947.
阿瑟·努斯鲍姆, 张小明译,《简明国际法史》,法律出版社2011年。
目前为止应该还是被阅读书目指定率最高的单卷本国际法史。
Wilhelm G. Grewe, Michael Bryers trans., The Epochs of International Law, De Gruyter, 2000.
视野宏大,优秀的国际法史作品。你可能不同意Grewe的某些具体结论甚至于总体取向,对于你的具体论文也可能没有直接帮助。但如果你希望与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同资历学生比拼实力,这本书可能难以回避。
Martti Koskenniemi, The Gentle Civilizer of Nati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70-19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文版正在准备中。平心而论,这本书可能是当前最有名的一本国际法学史作品,也富含很多信息。但恰恰因为如此,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好读。除了需要较多的知识准备以外,还需要很强的抽象能力才能把握这本书最核心的信息是什么。
Anthony Anghie, Imperialism, Sovereign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本书在政治系和历史系中也有广大影响力。从博士论文完成开始到著作出版,Anghie教授打磨了十多年,事实证明这些努力和等待没有白费。批判法学的某些著作在表达上个人色彩过于强烈,读者不易抓住要点。而本书论点清晰,同时细节处理谨慎丰富。著作出版之后,批判国际法史迅速地围绕本书形成了清晰的研究议程。新一辈学人在此基础上发表了第二批著作,对Anghie批判、回应和补充。
Arnulf Becker Lorca, Mestizo International Law: A 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 1842-193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Becker Lorca这本书逆转了Anghie关于国际法的故事,也获得了成功。本书是一本关于边缘地区对国际法贡献的历史,也可以看作反思和摆脱欧洲中心国际法的态度和立场。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说Anghie的作品是第一代,Becker Lorca的作品是第二代,那么第三代的国际法史写作应该讨论什么问题?
Juan Pablo Scarfi, The Hidde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Americas: Empire and Legal Networ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拉丁美洲学者在国际法思想领域作出了很多贡献。对美洲国际法的理解,即要放在美国树立西半球霸权的背景下,也要看到拉丁美洲国家的主体性。Scarfi教授的著作既有Anghi的指向,也有Becker Lorca的元素,从而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Sundhya Pahuja, Decolonising International Law: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olitics of Univers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ahuja是一个独立思考者,本书的每一页都都可能带来阅读冲击。本书从总体的角度而不是国际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待国际法中的发展问题。应当注意这个总体的角度本身就颠覆了某些假设。在批判国际法的议程上,这本书也属于第二代,是对Anghie议题的补充。
Philip Bobbit, The Shield of Achilles: War, Peac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Knopf, 2002.
用佩里·安德森的话来说,保守派其他人中谁的学识能与博比特一战?本书构思宏大,在旨趣和写法上都有向经典致敬的痕迹。但作者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博学里,对部分读者来说不一定好读。
Philip Bobbit, Terror and Consent: The War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Knopf, 2008.
博比特在美国法学院教宪法,在伦敦教战略。而且都是内战内行,不是给法学教授忽悠战略,给战略学者普法的表面功夫。他在国防部和学术圈来回游走,的确是少有的两栖明星。他关于马基雅维利的近著已经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中文版。但更早的这两部著作同样应该得到重视。他的个人经历也是法学教授中的杰克苏,小时候能在白宫玩耍。此外可能少有人注意到,他在很年轻时就合著了一本中国学者挺熟悉的名著《悲剧性选择》。
Samuel Moyn, 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美] 塞缪尔•莫恩 著,汪少卿,陶力行 译,《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商务印书馆,2016年。
Samuel Moyn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人权学者。他的著作要在议程设置的层面去理解:在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后,该领域的核心争论就转为围绕这一本书来进行:人权究竟是不是美国在1970年代进行的政治构建?在第二本书出版之后,相关的讨论迅速转向了人权话语的缺陷。Moyn拥有扎实的社会理论训练,但他写作时却在这方面节制有度。他理论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他所观察到的问题和发掘到的深度中。他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但目前的确是写作最有影响力的学者。
Samuel Moyn, Not Enough: Human Rights in an Unequal Wor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Moyn不是第一个提出平等问题的人。对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对人权的批判这个观点也不陌生,但能够意识到两个问题放在同样的层次进行考虑,需要社会理论视角的洞察力。同时中国读者也可能进一步批判:平等与人权的对话是否本身就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深层意识?近年有不少讨论平等的新著,这可能是与国际法学者最相关的一本。
Mark M. Mazower, No Enchanted Palace: The End of Empire and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这可能是学界目前最流行的一本关于联合国的著作。与Moyn的研究异曲同工,Mazower展示了联合国当前的是如形象何被构建的。至于在这段故事里读到更多希望还是失望,这取决于你对我们当下世界的观察和评价。对于技术流的国际法学者而言,这对于如何对《联合国宪章》进行历史解释可能也有重要的启示和警醒。
Jennifer Pitts, Bounda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国际法的理论起点是民族国家还是帝国?这个问题近年在国内有广泛讨论。作者的第一本书《转向帝国》就是位列自由帝国主义的核心书目。有不少学者认为Pitts教授在这本书中仅仅在重复主流观点,但我认为如果仔细体会本书的题目:国际的边界,你就能够发现隐藏的题眼,而这可能是我们当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Lauren Benton and Lisa Ford, Rage for Order: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Origins of International Law, 180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作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是英帝国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反思(国际法)秩序和机制设计的故事。你不一定会同意她们的结论,但本书提出了一个值得去琢磨如何回应的问题。
Isabel Hull, A Scrap of Paper: Breaking and Making International Law During the Great Wa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4.
本书在立场上明显站队政治正确,属于同主题作品中完成度很高的一部著作。在大政治面前国际法有什么用?也许在新的时代我们还会面对类似的问题。
David Armitage, 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阿米蒂奇教授最近有多本中文本在国内推出,国内学者应该已经很熟悉了。但我推荐这本早一点的作品,理由是对国际法学者更友好。其中有章节专门讨论了国际法的问题。阿米蒂奇教授对法律问题钻研很深,再一次说明只要够努力,拿你的兴趣来挑战别人的职业是绝对可能的。
Anthony Pagden, The Burdens of Empire,1539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agden教授的优秀著作很多,早年以研究西班牙法学家维多利亚扬名。这一本书可以当作国际思想简史来读。当然,作为专著,这本书又有比较鲜明的立场和视角。与通俗著作不同,Pagden教授精专于关于帝国的研究,强调清晰的概念边界,反对囫囵地将“帝国”作为霸权的比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的思想史研究才能展示出帝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和纠缠,值得仔细品味。据说中文版正在准备之中。
Mark Mazower, Governing the World: The History of an Idea, 1815 to the Present, Penguin, 2012.
马克·马佐尔,胡晓姣、秦雅云、唐萌译,《谁将主宰世界: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权力》,中信出版社2015年。
如果书目中只能选一本介绍相应的思想史,我会很挣扎,然后选这一本。Mazower早年的作品题材更具体,写过好几本现代希腊的作品,后来越来越宏观。他本人的学术转向其实也值得大家思考。早年的欧洲史专家现在转变成为了全球史学者。那么这个全球的背后有多少欧洲的影子?
Adom Getachew, Worldmaking after Empire: The Rise and Fall of Self-Determin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这本书可能用期待已久和炙手可热来形容。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用国际史的视野讲述了一个有关种族和自觉的故事。其启发意义不仅仅在于所处理的实体问题,她整合议题的角度和能力同样值得借鉴。
J.C.Sharman, Empires of the Weak: The Real Story of European Expan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这本书是否能成为经典还有待检验。但入选理由并不完全因为其在研究议程上的关键地位。在论点上,这本书颇有启发性,也提供了一个对国际秩序欧洲中心论的反思支点。除此之外,推介这本书还有教育意味:J.C. Sharman拥有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他在17年间写了11本书,52篇文章。这种创作节奏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凑数与浮夸,但如果你读了他的作品,你就知道他持续地保持了水准。你可能就会明白他创作过程中的隐忍与艰辛,以及在高强度节奏下的学术自持。对当下准备投身于学术的你,Sharman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使你不是最幸运的人,凭借自己超常的努力与勇敢的恪守,在这个数量管理至上、淘汰竞争残酷的高等教育世界,你依然可能抬头走到最后。
Or Rosenboim, The Emergence of Globalism: Visions of World Order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39–195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全球化和全球主义有什么关联?本书聚焦于英美知识分子的相关讨论,展示了这个问题上的复杂性。同时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当思考全球主义的思想史中,第三国家思想家的位置在哪里?
李明倩,《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近代国际法,商务印书馆2018年。
基辛格博士当年雄心万丈的博士论文就是处理的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历史。尽管那部著作没有为他带来哈佛的助理教授职位,但历史的视野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来说是关键功底。在中文世界,李明倩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专题研究。
Philip J. Stern, The Company-State: Corporate Sovereignty and the Early Modern Foundatio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以东印度公司进行政治治理的历史。这既是一部历史,也可以将其读作一个试验,讨论主权、管辖、政府等概念的边界张力。这本书的理论意涵非常丰富,对当下也可能颇有启发。
Oona A. Hathaway and Scott J. Shapiro, The Internationalists: How a Radical Plan to Outlaw War Remade the World, Simon & Schuster, 2017.
国际法中的禁止使用武力规则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本书没有在学术出版社出版,而是选择了面向更广阔读者的Simon and Schuster,出版之后也引起了反响。前半部分故事引人入胜,甚至具有原创性。最后的理论部分颇有争议。如何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既是对读者理论功底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读者是否读懂了作者的意思。
Benjamin Allen Coates, Legalist Empire: International Law and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史传统出品,本书脱胎于其博士论文。美国在崛起时期对国际法的态度是什么?Coates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外交史领域并不新奇,但对国际法学者来说可能新颖而具有复杂性的故事。
John Fabian Witt, Lincoln's Code: The Laws of War in American History, Free Press, 2012.
约翰·范比安·维特,胡晓进、李丹译,《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维特展示了将研究、理论和叙事融为一炉的范本。虽然在个别国际法学说的处理上可能存有争议,但对跨界研究者来说有些要求过高。本书获得了历史学界的班克罗夫特奖,当时是第三本获奖的法史著作。
倪徵燠,《淡泊从容莅海牙》,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2015年。
倪法官是国际法院中第一位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官。倪先生的回忆录有很多种读法,也是读者检验中国国际法史功底的一把尺子。你对那个时代了解得越多,就可能读出越多精彩的内容。此外,《顾维钧回忆录》的相关部分也值得一看。
Xue Hanqin, Chines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Law: Histor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Law, Brill, 2012.
本书是薛捍勤法官在海牙国际法学院暑期班上的稿本。也是目前海外讨论中国对国际法态度的标准文本。正如薛法官在书中所言,本书续接王铁崖先生当年的讲稿:
Wang Tieya,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221, 1990.
多位中国学者曾在海牙暑期班的国际公法或国际私法班授课,有心的读者都可以找来一读。
黄惠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法外交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9年。
本书内容并不属于国际法史,但我安排在此处,是因为黄惠康大在本书中讨论的问题接续了王先生、薛法官的终极三问:国际法上的中国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果体会了这个逻辑,看完了黄大使的著作,再回头看上两本书,或许会有更进一层的感觉。
章永乐,《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商务印书馆2017年。
把《旧邦新造》和《万国竞争》连起来读,我认为作者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如果把国际与国内秩序切断处理,这其实回避了最大的思想问题。国内与国际的边界是被设定的。至于究竟是谁来设定,如何设定,则需要诸位学友共同思考。本书的格局段位超过了不少英文著作。用漫威迷的话来说,它可能会开启一个章永乐宇宙。
Li Chen, Chinese Law in Imperial Eyes: Sovereignty, Justice, and Transcultural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陈立教授的获奖作品在国内已经相当知名,说是当前英文领域讲述晚清帝国面对西方法律冲击的代表作品应当没有异议。对国际法学者而言本书也有启示,但读者需要仔细阅读,从作者精彩的分析中总结提炼。
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赖骏楠教授这部著作讨论的是经典话题。这部著作的完成度相当高,在素材、文献和理论修养上都为后来的研究树立了很高的标准。我个人觉得本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法史乃至公共学界在中国与国际法早期遭遇问题上的看法的代表。国际法学者或许可以带着不同的问题意识进入这段历史,从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4.3 国际法理论
我选择了不少近期作品,兼顾了流派和风格的多样性。选择近著的原因,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国内学人与同行交流接触:这多数是活人的作品,说不定下次开会就见着了作者。更深一点的理由在于我认为这些近期著作体现了某些共同关注,值得国内学人学子思考。当然,如果以国际法理论或者国际法哲学为主领域,书目中的作品是不够的。你需要能够处理根本问题的工具。下列著作没有列出经典作品。理由有二:一是最近十年相关的经典作家已经由政治学者和国际法学者做了不少译介,大家并不陌生。我再开列这些作品,对公共阅读没有多少知识增量。二是因为我觉得部分经典作品不适合独立阅读,需要通过核心课程的训练在合适的指导下进行。
Philip Allott, The Health of Nations: Society and Law beyond the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Allott教授自成一派,在他的心中国际法只是文明的一部分。不少法学学者感到难以评价,因为从议题到风格上与其他专著都存在巨大差异。选择本书是因为这可能是他最接近读者阅读习惯的一本著作。他更早一本著作已经翻译成了中文。此外他把他关于改造世界的思想写成了小说三部曲。
Jeremy Waldron, Partly Laws Common to All Mankind: Foreign Law in American Cour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Jeremy Waldron是当今知名的法哲学家,也乐于对国际法问题发声。这本书表面上是在讨论外国法在美国法庭中的地位,但熟悉这段争论的读者就会知道,像Waldron这样为了讨论这个小问题而从Jus Gentium这个大的框架出发开始讨论,实在是充满了深度和想象力。Jus Gentium本身也可能是对现代国际法的一种批判。关于本书的书评也十分精彩,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搜索。
Martti Koskenniemi, From Apology to Utopia: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rgu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989年在芬兰出版,立即洛阳纸贵。国际法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还是政治权力的卑微奴仆?如果你没有读过,你也必须装作读过。否则难以声称自己是专业的国际法研究人员。但本书的奥妙很难一语概括。
Martti Koskenniemi,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w, Hart, 2011.
Koskenniemi是国际法理论界的天王巨星。更恰当的形容可能应该是摇滚巨星,因为他在年轻人中特别深受喜爱。其实Koskenniemi有18年外交生涯,曾经担任过芬兰外交部条法司司长。他的成名作竟然是在外交部担任官员时写成的。由此可见,实践、教义和理论根本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重要的是保持自信,保持开放。文集收录了作者部分重要的论文。其中编者导言也值得一看。
David Kennedy, Of War and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戴维·肯尼迪教授是批判国际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最近常访问中国,他的观点学说也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对一般读者而言,本书可能是他最好懂的作品。篇幅不大,观点也比较集中。本书对技术规则的讨论并不太多,主旨是通过战争与法律这个主题来揭示法律、政治与暴力之间的关系。
David Kennedy, A World of Struggle: How Power, Law, and Expertise Shap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肯尼迪教授2018年在北京大学、202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都讨论过本书。这本书是肯尼迪教授几乎一半研究领域的总结,包括全球治理、专家知识、法律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法律与经济发展,所以这是了解肯尼迪教授思想的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并不好走,对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要把握这本书并不容易。适合作为读书会研讨材料。
David Kennedy, The Dark Sides of Virtue: Reassessing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中国读者可能比较熟悉本书的某些观点,但这会带来简化理解肯尼迪思想的危险。本书是一系列文章的合集,其中部分论文发表很早,当时美国学界对人权治世充满干劲,善意乐观。如果回到当时的语境,你就可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其思想的深刻和观点的锐利。如果理解到了这个程度,同时你就有可能对当今世界有更深的反思。
Susan Marks, The Riddle of All Co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苏珊·马克斯,方志燕译,《宪政之谜:国际法、民主和意识形态批判》,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5年。
我可以找到的专门讨论国际法与意识形态的著作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回到90年代国际法的民主之问来理解本书的讨论,为什么国际法中没有出现要求民主的规则?(为什么又出现了关于人权的规则?) 马克斯教授2019年的新书就讨论了人权的问题:
Susan Marks A False Tree of Liberty: Human Rights in Radical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Anthony Carty, The Decay of International Law: A Reappraisal of the Limits of Legal Imag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issu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9.
原书出版于1986年。Carty教授怒目金刚,不仅有批判立场,而且有拯救方案。国内学人可能更适应他的入手点,他是从经典的学说开始,与主流教义从同一个起跑线出发。但竞逐一段之后,你发现这个对手原来自带体系,开始的教义讨论是为了让你上钩。
Anthony Carty,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n..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17.
以学派为经,以教义为纬。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本书的读法很多。Carty教授就在北京理工大学执教,对于热心于研究的学子来说这是珍贵的机会:只要一张高铁票,你可能就可以与榜上作者面对面探讨。但往往阻隔你与作者的不是物理距离,而是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上付出的功夫。
Jean d'Aspremont, International Law as a Belief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在这本小书中,d'Aspremont 呼吁大家反思国际法话语的本体论,并且他巧妙地将其总结为信仰体系。本书因为篇幅较小所以术语较多。初看门槛较高,但扫除这些障碍之后,读者应该能对作者的论证策略进行反思:这种操作是不是让我们接受忽悠?如果是,作者给出的接受忽悠的理由是什么?
Fredrich V. Kratochwil, Rules, Norms, and Decisions: On the Conditions of Practical and Legal Reason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Affai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毋庸置疑,本书讨论了国际法与政治的根本关系问题,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关于这个根本关系的原理。不过作者没有完全采用主流的概念和表达,要贯通理解甚至批判运用的话,可能需要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程度的总体理解。
Samantha Besson and John Tasioulas eds.,The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两位作者别出心裁,设置了若干主题,找来英语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正一反,两两互撕,上演一出国际法哲学的“跑男”。章节作者堪称该问题的权威代表,主编的设计和组织极为成功,令人赞叹。同时,这个阵容也令人感叹:本书的出版已经是十年前了,当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下一次学界再有此种盛宴,中国学者是出席还是缺席?
Jutta Brunnée, Stephen J. Toope, Legitimacy and Lega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An Interactional Accou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在分析国际法问题时,总是从哈特的法律概念出发。Brunnée和Toope则呼吁应该重视富勒关于法律的概念。但问题是,国际法中导入富勒的法律概念需要哪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国际的法概念之争在根本上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分歧?
Jean d'Aspremont, Formalism in the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 Theory of the Ascertainment of Legal Ru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在国际法理论逐渐被批判理论占据的时候,d'Aspremont反其道行之,主张清晰区分法的边界。他的志向是弥合实践与理论,而在理论的部分则显示了宽广的视野。他的主要学术身份是国际法理论学者,但同时也在国际法院担任过出庭律师。我甚至认为d'Aspremont所编著的文集更值得一读,其更直接地反映了他对整个理论地图的理解,很多选题十分精彩。
Fleur Johns, Non-Lega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Unruly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Johns教授堪称神奇女侠,哈佛SJD毕业完成的博士论文即为本书主体。之后搁笔回到澳大利亚当了多年全职妈妈。孩子上学之后她重新回到学界,然后迅速地焕发光彩。即使是在博士论文毕业之后多年才修订出版,本书仍然对国际法总论具有很大理论冲击,由此可见当年博士选题时她的想法领先了我们多少年。
Valentin Jeutner,Irresolvable Norm Conflict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cept of a Legal Dilem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Jeutner在国际法中讨论了一个德沃金的经典问题:法律是否存在真实冲突(或者真实漏洞)?这部作品写作上较为节制,某些重要问题,特别是由于国际法特点而可能冲击法理学理论的问题没有展开,但仍然是精彩的讨论。作者还设计了国际法的卡牌游戏。
Monica Garcia-Salmones Rovira, The Project of Positivism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关于凯尔森国际法学说的研究有很多,但本书的视野可能是最广阔的。其核心主旨在思想学界不算新奇:实证主义不是对现实的无视,而是在历经风雨之后对现实政治的超越方案。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实证主义的力量。作者分析了实证主义思想的兴起背景,因而在众多同主题的优秀著作中脱颖而出。
Anna Stilz,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尽管不一定在中文学界中广为熟知,但Anna Stilz提供了一个最接近国际法学者主流理解的关于领土主权的政治哲学基础。
Christopher Rossi,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Temptation: The Grotian Tenden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作者并没有主流的学术职位,其叙述和写作方式对于基础一般的读者也并不友好,但你不能因此忽略他的著述。
Ingo Venzke, How Interpretation Makes International Law: On Semantic Change and Normative Twis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法律的含义不是在立法完成的时刻所确定,更重要的是要看解释实践,这是实务界公认的观点。但Venzke教授没有止步于此,他认为这种现实对国际法的规范性基础提出了挑战,并且讨论了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和分析这个问题。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两端的处理都很熟练。
B. S. Chimni, International Law and World Order: 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2n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Chimni教授要一个打十个,对各大流派逐一批判,包括对批判法学学者也不留情面。学术老炮可不是开玩笑的。作者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第三世界国际法路径,而且讨论了理论如何落地——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检验是否看懂理论的标准就是能够回答它有什么用。
China Miéville, Between Equal Rights: A Marx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Brill 2005.
马克思主义国际法学的专著,但需要注意,他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法的理解与国内的有所不同。博士论文的版本可以在伦敦政经学院网站上下载。作者是皮衣朋克的法学博士,打耳钉刺文身,更著名的身份是科幻小说家。
Hilary Charlesworth and Christine Chinkin, The Boundar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 Feminist Analysis,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2000.
女性主义国际法是研究国际法中的性别议题吗?Charlesworth和Chinkin教授指向了国际法更根本的结构。也向大家展示了理论学者在教义学说的上的功底完全不逊于任何人。
Karen Knop,Diversity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本书是当时关于民族自决最好的著作之一,也是当时最好的女性主义路径的国际法著作之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也很有意思,前面关于民族自决的部分隐而不发,行文至第三部分批判的锋芒毕露。堪称学术著作版本的《杀出个黎明》。
Joseph Weiler, The Constitution of Europe: "Do the New Clothes Have An Emperor? " And Other Essays on European Integ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约瑟夫·威勒, 程卫东等译,《欧洲宪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
入选的理由之一是曾经有中文本,比较好找到。本书的核心是第一篇同名论文,篇幅接近100页,在数据库中也容易下载。你可以学会看到怎样把一个现象层层剥开,达到核心,然后重新整装,寻找适合的概念和理论去处理这个困难而抽象的问题。这可能是改进大多数缺乏深度的博士和硕士论文的最好范本。同时这篇论文的写作也代表着高发表压力下的自我坚持。作者自述这篇文章的修改过程历经十年:最好的研究值得最耐心的等待。
Oren Gross and Fionnuala Ní Aoláin, Law in Times of Crisis: Emergency Power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本书第一部分的理论与知识远超一般国际法学者的视野,所涉议题对疫情中的世界也很重要。孟涛教授在关于非常状态法的研究中曾介绍过本书,我觉得国际法学者从这本书中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
Thomas M. Franck, Fairn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纽约大学是大家目前公认的可以比肩牛津剑桥的国际法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Thomas Franck教授的努力与投入。如果要在曼哈顿学派中选一部代表作,可能不少人会选择这一本。某些批评者认为本书的理论价值可以商榷,但我个人认为大家不妨一读。
Surabhi Ranganathan, Strategically Created Treaty Conflict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这本书是我认为的博士论文范本,作者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而挖掘出这个问题的深度理论意涵。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性上都是优秀的作品。
Yee Sienho,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Law of Co-progressiveness, Nijhoff 2004, 2014.
易显河教授两卷本文集,其中部分核心论文已经有中文版发表。易显河在实务相关的研究领域里造诣很高。但本书中他超越了细节,尝试在根本层面讨论国际法的方向问题。他提出的“共进国际法”是对大时代的观察,也可以认为是对国际法发展的愿望。不少中国学者在多个国际法部门已取得了海外公认的成就,但在英文著作中专门讨论理论问题的,目前主要代表还是易显河教授。
Cai Congyan,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Law: Taking Chinese Exceptionalism Serious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这可能是近期西方在讨论中国与国际法问题时常常会引用的一本著作。蔡从燕教授的文献研究十分扎实,在一本书的篇幅内对宏大的问题处理得当。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有的问题不得不点到为止。本书的出版会开启一个研究议程,可以预见,相关的实践梳理和更深的理论探讨会在这本书的基础上逐次展开。
何志鹏,《国际法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何志鹏教授著作等身,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把相关作品连贯起来读,例如把本书和《国家利益维护:国际法的力量》(法律出版社2018年),以及《国际法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放在一起参照阅读,才会在某些问题和立场上看得更清楚。当然,在一个小书目里列举何教授所有的作品是不现实的,有兴趣的读者应该进一步查阅研究。
4.4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政治科学)
政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存有很大争议。一方面,不少学者视实证、量化研究为新的突破口,甚至认可这是一股潮流;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能有多少理论贡献,有多少量化研究是自欺欺人,这些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方法论的紧张在国内法学界部分反映为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针对本书单,我简单的处理建议是:如果认为这个路径不值得花精力,以下部分可以忽略。
下列数目大致按照主题分类,先后顺序并不反映重要性排序。
Beth Simmons and Richard Steinberg,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a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究。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杂志相关优秀论文的节选,题材覆盖面也较广。如果只看一本,我推荐这一本。意在正本清源,看完之后,可以大概明白此前国际法国际关系研究到了哪个程度,也就明白哪些研究不太严肃。
Judith L. Goldstein, Miles Kahler, Robert O. Keohane and Anne-Marie Slaughter, Legaliz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2001.
这本书可能是当前讨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所有书目中的必读。要把这本书的框架转化到自己的研究中,则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以及对此前相关讨论的背景把握。否则你可能会觉得四位著名学者在浪费篇幅说大白话。卷内各篇论文在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上都发表过,可以在数据库中下载。
Lisa L. Martin and Beth A. Simmons. ed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ader, The MIT Press, 2001.
这里的题目所指的不仅仅是实体的国际组织,而且包括广义的条约等制度。其中包括了多篇经典论文。Lisa Martin和Beth Simmons曾经都在哈佛执教,后来由于学校政治的原因一个去了威斯康星大学,一个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令人唏嘘。
Abram Chayes, Antonia Handler Chayes, The New Sovereignty: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Agreemen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书被尊为经典。柏林墙倒塌之后,国际法中某些深层争议潜而不彰,美国学者的兴趣集中于治理、规制和遵约。Chayes夫妇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遵约问题,提出要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思考。这些观点在现在来说可能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本书的无声教义是:如果时代变迁,关于遵约的讨论可能会重新回到义务与谴责的主题上去。读者们需要警醒。Chayes曾担任了美国国务院的法律顾问。他的另一项丰功伟绩是在尼加拉瓜案中联手Brownlie和Rechler把美国告上了国际法院,并且胜诉。
Roger Fisher, Improving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81.
对谈判研究的人来说,Roger Fisher的名字如雷贯耳,但他对部分国际法学者来则可能有些陌生。本书曾获得过美国国际法学会最佳著作奖。
Stephen Krasner, Sovereignty: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目前国际关系领域中关于主权讨论的出发点和基础。这本书可能不会让你直达前沿,但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Jack Goldsmith and Eric Posner,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杰克·戈德史密斯,埃里克·波斯纳,龚宇译,《国际法的局限性》,法律出版社,2010年。
具有争议的国际法著作中,本书可能是最著名的。两位作者也因此登上国际法高被引名单。两位作者用语简练精确,适于作为浅白写作的范本。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意味着一种读法的训练:你如果能还原作者为什么从这几个角度来挑战国际法,你就会更加清楚作者的策略。同时作者的某些分析仍然具有价值。
Anne-Marie Slaughter, A New World Ord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Slaughter教授是美国较早一批拥有国际关系PhD和法学院JD学位的学者,也是最早呼吁国际法-国际关系研究路径的学者,影响力遍及整个领域。弟子遍及哈佛、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杜克、UCLA等校的法学院。但她的专著写作却不拘泥于技术细节,甚至于刻意回避量化和模型壁垒。所以法学院学生初读她的作品没有太多困难,但要完全意识到其对整个领域的影响则需要更多的积累。她在本书中呼吁建立各国国内法院的网络,所有主要的法律与全球治理的文献综述中都会提到这本书。
Anne-Marie Slaughter, The Chessboard and the Web: Strategies of Connection in a Networked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7.
Slaughter教授在2017年呼吁美国应该思考新时期的战略。她当时给出的答案是(社会)网络权力。不知道三年之后的国际政治现实是否会让Slaughter教授改变观点?
Ian Hurd, After Anarchy: Legitimacy and Power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博士论文,获奖著作。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在处理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核心问题,更仔细的读者还可能看出作者的建构取向。作者是国际关系的教授,但近年写了一本关于国际法的小书How to Do Things with International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走向了批判。
Martha Finnemore and Michael Barnett, Rules for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Global Politic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国际组织只是主权国家的代理吗?本书提出,要从科层制的角度来理解国际组织的自主性与身份的来源,以及他们为何、如何行使权力、制定规则。读者需要将其与其他国际组织理论相互比较,探明不同理论的解释边界。
Katerina Linos, The Democratic Foundations of Policy Diffusion: How Health, Family, and Employment Laws Spread Across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Linos教授双修哈佛政府系PhD与哈佛法学院JD 。本书是她的PhD博士论文,既利用了民意调查数据,也推进了扩散理论,在实体法领域上关注了社会法与欧洲法。在方法和理论上都有新意。
Karen Alter, The New Terrain of International Law: Courts, Politics, Righ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这本书是近年关于国际司法政治的重要作品。国际法庭能够影响国家行为,不是因为法律的名义,而是因为国际法庭将其行为放在国际和国内政治语境中去理解,从而获得力量,同时国际法庭的这种理解也对自己造成了某些限制。
Julian Ku and John Yoo, Taming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Law, the U.S. Constitution,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Oxford, 2012.
入选本书并非搞笑。不论政治立场如何,我们都应该严肃对待某些极端观点的学者。他们的观点中即使有错误,也可能有真知灼见。两位作者以美国宪法为坐标基准,对全球化与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侵入提出了批评。我推荐的关键是他们提出的三个法律对策具有反思价值。
Emilie Marie Hafner-Burton, Making Human Rights a Real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Hafner-Burton教授关于人权法实证研究。她检验了人权学者和法学家关于推进人权法的建议,提出了批评,关键还拿出了证据。某些学者甚至称这一本书是唯一严肃的人权法研究。你可以不同意,但在这本书之后,你必须在实证研究的层面上来对其进行回应。
Beth Simmons, Mobilizing for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Law in Domestic Politics, Cambridge, 2009.
Simmons教授是最严谨的国际法-国际关系的实证研究代表之一。她的著作和论文都值
得高度关注。本书在理论上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学者Dai Xinyuan的著作,Simmons教授对此也毫不讳言。但Simmons教授的贡献是通过定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国际人权条约的作用机制:国际法是通过在成员国内部实现社会动员来产生影响的。
Ryan Goodman and Derek Jinks, Socializing States: Promoting Human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两位作者从助理教授开始就合著了一系列的论文,构成了本书的基础。总体来看,本书是面向法学读者写作的,重观点思路和应用阐发,在原理和论证上则稍显简略。但从当时的学界认识程度来看,从“社会化”出发来研究人权条约的遵约问题是很有新意的。本书出版之后, 作者似乎不再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开启的研究方向应当就此终结。
Barbara Koremenos, The Contin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Explaining Agreement Desig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这本书业内期待已久,也可以说是姗姗来迟的著作。作者对国际法的作用有一个总体观察,认为国际法的技术化使国际政治呈现了国际法的高密度化,成为了“国际法的大陆”。但我认为具体章节关于条约设计的讨论对国内学者更有启发性。
Barbara Koremenos, Charles Lipson and Duncan Snidal,The Rational Desig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美国在21世纪初期对国际机制的设计的关注显然是出于现实需要。同时这也催生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当前机制设计的风潮在美国学界稍有减退,而中国理应成为新的中心。本书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专辑的合编版本,相关论文也可以在期刊数据库中下载。
Moshe Hirsch and Andrew Lang eds.,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Law, Edward Elgar, 2018.
近年来,以社会学方法研究国际法相关问题正在形成一个领域。如果能读到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的了解。它基本上囊括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在方法、路径和主题上也比较多元。这显示了这个领域的丰富性,也揭示了一定程度的内在紧张。也许在这个方向上,中国学者可以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
Yves Dezalay and Bryan Garth, Dealing in Virtu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nsnational Legal Order,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6.
这本书可能在一般的国际法课堂上不太被提起,但司法政治或者法律职业的研究者可能人手一本。两位作者合作了一系列研究,都值得关注。
Paul K. Huth, Standing Your Grou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目前几乎所有主流领土争议研究都在Huth教授这本著作的范式之内:搜集尽量完善的领土冲突资料,以及假设变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验证假设。
James D. Morrow, Order within Anarchy: The Laws of War as 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战争中法律有多大限制作用?不少法学学者可能会以修辞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感到不满意的话,可以看看这本著作。直面问题,回答硬核。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入门知识。
洪涛 | 论康德的永久和平理念
《外交事务》| 新冠疫情是历史的催化剂而非转折点
刘天骄 | 帝国分裂的法理进路 ——以北美殖民地与大英帝国为例
责任编辑:Luna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