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意侧记丨李猛、吴增定:自然社会——重新解读西方(嘉宾修订版)

2015-11-24 法意读书


第四期法意读书会


法意 | 导言


“李猛教授相比吴老师对我们出版社的支持还有待提高嘛”,三联书店编辑、本期读书会主持人舒炜老师如是幽默开场。11月21日晚7点,在海淀区五道口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第四期法意读书会迎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李猛教授与吴增定教授,围绕李猛新书《自然社会》中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在寒冷冬夜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


本文为“PKU法治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独家记录,经李猛、吴增定、舒炜三位老师修订后发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第一环节:介绍《自然社会》成书、出版过程

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本好书包含了著书者长年累月的思考和编辑精益求精的努力。《自然社会》一经出版便受到来自学界、媒体以及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北大、中大、重大高研院等学术机构围绕本书进行了一些专门讨论,学者也在撰写文章点评、回应书中问题,舒炜引用刘小枫教授关于本书的“三个很”的评价,认为本书功夫下得很扎实、立意很深、文字很节制;另一方面,舒炜也提到:不少读者也表达了很多困惑,觉得书里缺乏一个统一宗旨,意图有些模糊不清,对此,舒炜认为,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一部厚重的学术书不是即时快餐、不是快速消费品,很多困惑和不理解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逐步得到消化和澄清。

△ 舒炜老师致开场白

重要的是提出了问题。李猛将《自然社会》视为自己过去思考的结晶,回忆了成书过程。李猛最初做社会学研究,比较关注现代社会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意识到社会学的研究传统有局限,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学,已经是现代性较晚阶段的产物,在理解早期现代性的许多问题上有着自身的障碍,因而他在芝加哥求学期间对政治哲学和古典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年正好吴增定在芝加哥交流,二人边读书边聊天边“吵架”,所以《自然社会》也是为了回应和延伸吴增定在《利维坦的道德困境》中所讨论的问题,算是与吴增定“吵架”的一个继续。来回国进入北大伦理学教研室,开始关注第一代自然法学派,特别是17世纪欧洲形成的学说对于后来整个政治思想、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产生的影响。李猛坦承,这是自己第一次写书,其实并不知道该怎么写,只是不想写成一本教科书,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性,找到认识其内在困难的入手点。他认为,我们仍然生活在自然法思想家的遗产之中,像罗尔斯和诺齐克等学者仍然在试图解决现代自然法学派难题。同时,李猛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推动西学的研究。在今天的中国,西学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形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学者也需要在写作和内容上做一些探索,把西学研究与我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理解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学友的吴增定谈到这本书给他带来很大的震撼,认为这本书进入到了西方学术传统内部,克服了国内很多西学研究的问题,把自然法学说各家各派的优缺点梳理清楚。这是硬功夫,不光是读原典,还有针对各种解释学派的研究都梳理清楚。而李猛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进入了这个问题,但是又在其中提出了中国人的问题意识,这一点非常可贵。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吴增定认为本书在可读性上还有提高的余地,但本书目前的呈现方式也迫使读者必须慢下来去做深度研读,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 吴增定老师谈阅读体验

第二环节:围绕《自然社会》展开的对谈

在主持人舒炜的引导下,两位老师围绕《自然社会》展开精彩的对谈。

1. 本书写法:是否存在着一种文学化的可能

首先,舒炜从最为读者熟悉和喜爱的《自然社会》导论入手,提出对本书相关主题的处理是否存在一种更文学化的可能的问题。

李猛笑称自己如果对整本书都做更为文学化的处理可能会使本书更为枯燥,但他也真诚地表示,鲁滨逊是写作时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因为鲁滨逊是现代个体的一个典型。这本书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儿童文学。《鲁滨逊历险记》早期的中译者,包括林纾,都认为,鲁滨逊身上代表了中国人所没有的某种现代心性,一种冒险精神。一个中国人读这本书小说的时候,会自然去关注鲁滨逊和家庭的关系问题,而在笛福构建的世界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关键,这也是现代社会和国家更为关注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李猛承认,对鲁滨逊生活的分析,多少是“一个欺骗性导论”,希望大家能够由此进入对现代自然法学派建构的道德和政治世界的“城堡”。吴增定则提到阅读本书时想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惶恐与不安,认为如果不体会这种现代性经验,便不能理解道德、政治与法律的危机所在,这些直接经验不可能来自哲学,而是来自文学。李猛表示认同,认为笛福在写作过程中理解到霍布斯意义上的自然状态,按照卢卡奇的学说,小说通过反映现代人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揭示出人“无家可归”的根本处境。小说区别于古典史诗,代表了现代的开端,而小说情节本身极富吸引力之处不在于结尾的安顿,而恰恰是其中因为不安与不满而不断尝试政治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漫游或历险。

△ 李猛老师

2. 本书读法:关于自然法传统与革命政治的追问

接着,舒炜举英国革命的例子提出现代自然法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希望建立秩序、另一方面又颠覆秩序,进而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对李猛老师本书内容的疑问。

两位老师都认为英国的问题非常有趣。吴增定指出霍布斯著作的反革命性与洛克的革命性,认为在英国语境下,英国政治反而在保守与革命之间找到了平衡,但对英国道路是否构成一条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存疑。而在李猛看来,英国政治在中国呈现出的保守主义形象或许会阻碍我们充分理解现代政治的核心原则。从他博士论文研究莱布尼茨的经验出发,其实自然法学说作者本人的政治立场都是很保守的,但自然法学说却又具有十分突出的革命性质,除英美之外的整个现代社会都没有解决革命问题,基本上各国都在将自然法政治哲学的革命潜力转变为一种自由的遗产方面,存在严重的困难,甚至不可克服的障碍,这一点在非西方的世界中尤其尖锐。对此,李猛认为不能简单化理解中国和英国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现代自然法学说的内在发展理路。

△ 法意读书会现场

3. “重新阅读西方”

从阅读本书出发,两位老师围绕本次读书会“重新阅读西方”的主题,就中国人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发表各自看法。

吴增定认为西方传统中存在一种对永恒不变的事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自然”这个词本身是很不自然的,自然社会其实是一个人为社会。中世纪晚期到现代早期,古典的自然观念式微,人们认为“革命”可以改变一切,但又希望新建立的社会看上去从来没有改变过。因而李猛缺少一章内容来考察“自然”究竟是什么时候销声匿迹的,人们为何不再提及“自然”的问题。

对此,李猛指出,社会科学的主流理论范式不愿意承认人是有human nature,他们认为所谓人性是文化构建的结果,但即使一部科幻小说也可以告诉我们,哪怕有巨大的技术变革,我们对嫉妒、仇恨和爱的理解仍然基于某些最根本的人性特征。就西方人与中国人共同面临的现代处境而言,我们对西方经验的理解已经不是外在的,我们同样深处在现代性的经验中。在许多方面,中国人可能面临更为现代的生活,这种独特的经验本身未必不好,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现代性的焦虑之中,而应以更从容的心态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文明,以及这一文明今天的处境。对此,研究者不能作为别人经验的二次复述者,而是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发现被西方经验忽略的问题。我们不欠缺经验,欠缺的是面对经验的足够智慧。

△ 两位老师围绕主题进行交流

第三环节:互动交流

最后是现场互动交流环节。本期读书会的听众多为来自北大、清华的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且以本科生为主。热情的听众提出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出了在场嘉宾的精彩回答。

有读者将《自然社会》视为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书,就书中提及关于阿奎那、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不同的自然法认识,“自然状态”等自然法传统自身的问题,以及本书对中国政治制度选择的意义问题,从文本阅读、跨学科思考等角度向两位老师发问。李猛回应认为,《利维坦的道德困境》和《自然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自由平等的人在构建公正政治秩序之中存在何种困难以及能否通过技术处理解决困难的问题。然而哲学家有不同于政治家、经济学家的思考政治秩序的方式,从本书来看,政治秩序取决于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如何安顿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比具体政治制度更加根本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或者进行真正的思考之前,具体的政治安排恐怕始终都不会令人满意。《自然社会》不认为自然法的路径能够解决全部困难,但李猛认为,霍布斯的解决方案其实比大部分评论者想象得要好,霍布斯认为现代政治秩序不需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现身给国家,但卢梭对此并不满意。吴增定接着谈到,卢梭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法的终结者。而卢梭的问题是把国家的标准定得太高,使得人们必须放弃自由,以至于会被认为是一个极权社会。因此,针对读者提到巴黎恐怖袭击的问题,吴老师认为或霍布斯的理论可以解释得更好。

△ 现场同学积极地提出问题

另一位读者举英国革命十八世纪的具体历史经验为例,提出革命和统治者本身对政治秩序的影响和意义问题。李猛指出,现代研究揭示出光荣革命中的暴力要超过我们的想象,而更重要的是,英国花了整整一个世纪才把革命原则消化掉。从历史的角度看,英国稳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包含着复杂的技艺,不能简单套用。吴增定表示认同,认为我们关于普通法革命性的认识与普通法维护传统的本质之间存在误差。

还有读者提出在社会日益增加的确定性和人根本性的不安存在张力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否存在不同可能性的问题。李猛认为作为学者应当去努力思考这一问题人类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政治家、人民、思想家的合力。学者应该想一想,在霍布斯、康德和罗尔斯方案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从学术研究上,学者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不能因时代的变化就丧失了思考的动力。吴增定也指出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困惑普遍存在,但我们很难想到一个哲学和宗教方案一劳永逸地终结焦虑和困惑。对这个问题,李猛总结回应,对于哲学来说,最可怕的死法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思想上的)安乐死。

△ 李猛老师对问题给出解答

时间过得飞快,主持人舒炜不得不结束了互动提问环节。作为总结,舒炜认为《自然社会》用中文写作、处理西学问题正是三联书店很重视的一点,西学研究是当今中国学术研究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入西学并以中文来写作,意义重大,他期望更多的读者参与到这样的思想方向上来。最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第四期法意读书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文为“PKU法治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独家记录,经李猛、吴增定、舒炜三位老师修订后发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本次读书会的全程详细记录,近期将全部整理刊发。敬请期待。


|本文为“PKU法治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独家记录,经李猛、吴增定、舒炜三位老师修订后发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法意读书会是“PKU法治研究中心”微信公号(PKUNOMOS)的线下活动,在公共空间为读者创造与知名学者和新书作者交流的机会,今后将有更多精彩活动奉上,敬请期待。本公众号将于后续发布录音稿全文,以滋读者。


责任编辑:英子 编辑:秦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