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邹碧华 | 严剑漪:只要有人记着,他就没有死——《邹碧华传》后记

严剑漪 法意读书 2020-09-21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法意 | 导言



邹碧华是北京大学法学院1984级校友,投身司法工作26年,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他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邹碧华是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身上闪耀着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已被整理为《邹碧华传》,该书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由邹碧华生前所在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严剑漪执笔。法意今日经授权刊发《邹碧华传》后记《只要有人记着,他就没有死》,作者以崇敬而温情的声音诉说着撰写传记的经过,那些片段像过电影般一一浮现在眼前,邹碧华的音容笑貌犹在,他为中国法治奋斗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后来人。“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我们自己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所有记得我们的人也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只要有人记着邹碧华,他就没有死。”

从明日起,法意还将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北京大学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来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敬请关注。






只要有人记着,他就没有死

《邹碧华传》后记



严剑漪
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我们自己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所有记得我们的人也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得今年五月的一个深夜,我在深圳采访完邹碧华的七位北大同学和一位最高人民法院同事后,忙不迟迭地坐上贺虹的车,飞一般地赶往深圳宝安机场。贺虹是邹碧华的老邻居,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送我,让我争分夺秒地赶上了前往南昌的最后一次航班。没想到,原定23时55分到达目的地的飞机因为南昌下起雷阵雨,只好转而降落长沙黄花机场。经过漫长的等待,翌日凌晨2时,飞机重新起飞将我送到了南昌昌北机场。


邹碧华的高中好友帅圣极一直等在昌北机场,他在地上铺了一张临时找来的纸板箱壳,一边坐着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一边忍受着蚊子叮咬而耐心等我。当我拖着拉杆箱走到出口时,帅圣极赶紧迎了上来,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


我和帅圣极并不熟悉,一个陌生人在闷热的雨夜无怨无悔地等着另一个陌生人,因为我们都记得同一个人——邹碧华。

记忆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陌生的人为了同一种信念走到一起。
澜是帮助我越洋联系美国联邦地区法院迈克·明姆法官(Honorable Michael M. Mihm)的人,我从没见过李澜,只是在一次采访中偶然从被访者口中得知李澜比较熟悉邹碧华在美国的法官朋友。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我拨通了李澜的电话,希望她能帮我联系到美国的法官,没想到李澜一口答应了我的请求,她仔细询问了《邹碧华传》的文笔风格和采访要求,然后让我将采访提纲发到她的邮箱。经过一番确认后,李澜很快联系上了明姆法官,当她告诉我“明姆法官在百忙之中欣然同意并表示这是他的荣幸”时,我简直无法形容内心的感激之情。让我更惊喜的是,李澜还帮我联系到了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国际关系部主任米拉女士(Ms. Mira GurArie),以便让我更全景式地了解邹碧华在美期间的往事,这让我感到分外温暖。


六月,我收到了李澜发来的米拉女士和明姆法官的回忆文章,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对邹碧华这位中国法官的真挚感情和崇高敬意。其中,明姆法官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Now, months later, I think of Judge Zou often. And when I do I smile. He was that type of person. It was an honor to have known him. He will always be my friend.”(如今,已经一晃几个月过去,我常常想起邹法官。每当我想起他时,嘴角便会浅浅一笑。他是让我钦佩的人,很荣幸我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他,他将永远是我的朋友)。


我看着电脑上的文字,想起邹碧华生前在演讲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与明姆法官一起在伊利诺伊州联邦地区法院开庭的情形。生命,真是一场美好的相遇,惺惺相惜的两国法官,虽然相处时间极短,但彼此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我委托在美多年的老同学张胜帮我精确翻译米拉女士和明姆法官的原文,然后将这些内容写进书稿。当我写到邹碧华眼中看到的华盛顿特区街景和建筑物时,为保证描述的准确性,我从邹碧华的好友那里收集到了邹碧华当年拍摄的风景照片,然后逐张发给张胜进行景物核对。当写到邹碧华前往联邦司法中心图书馆借阅和复印书籍时,邹碧华的好友又向我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书单目录,让我得以将这些细节补充完整。


九月初,我将有关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和伊利诺伊州联邦地区法院的篇章发给李澜,李澜安排了英语翻译,然后转交米拉女士和明姆法官进行审阅。20天后,写着修改符号的英文原件和调整完毕的中文书稿电子版发到了我的邮箱,看到大洋彼岸如此细致和周到,让我从心底升腾出了一种使命感。


邹碧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追求人类精神价值的道路上,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孤独,但只要我们真的踏上这条道路,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孤独。”是的,当你默默行走时,突然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在帮助你、鼓励你、支持你,这时候,再苦再累也不会感到孤独了。



△ “在追求人类精神价值的道路上,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孤独,但只要我们真的踏上这条道路,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还记得在一个炎热的黄昏,我急匆匆走进天安门边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无讼阅读”的创始人、天合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勇和联合创始人徐晶已经在那里等我了,这个古朴的院子是天合律师事务所、“无讼阅读”APP的所在地。


蒋勇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他不断回想着那些与邹碧华在一起交流的往事情景,温柔的徐晶则坐在一旁仔细倾听并不时地补充细节。徐晶的声音很柔美,虽然她只见过邹碧华一次,但一提到这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她的眼睛里就透出了欣赏。


邹碧华去世当天,徐晶从蒋勇打来的电话中得知了噩耗,她“啊”了一声,泪水顿时汹涌而出。很快,“无讼阅读”的编辑团队停下手头所有工作,流着眼泪为这位“无讼阅读”的专栏作者编辑纪念视频,徐晶则撰写了悼念文章《致敬碧华》,这些视频和文字经APP推出后,立刻引发了全国律师的自发悼念之潮。邹碧华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当天,正逢“无讼阅读”在京主办“第三届中国法律互联网大会”,期间,全体参会人员为邹碧华集体默哀一分钟。


“我们以前拍摄邹院长时,他对我们说‘只要对我们所有法律人有益的事情我就会去做’,这句话非常鼓舞我,我没想到法院里有这么开明的人,他打破了我对法院的一些固有概念,让我觉得中国法治特别有希望。”徐晶回忆着,嘴角时而微笑,时而紧抿。


深夜十一点,采访结束,四合院里已经树影婆娑。我抬头看着夜空,想起了之前有两位被访者对我说过的话:


“我原以为会哭着和你聊邹碧华,没想到我还能比较平静甚至比较快乐地与你一起回忆他,我现在的悲伤好了很多。”


“他去世之后,我一直不敢去看他的微信,太难受了!你的采访让我能够重新鼓起勇气去回想他的音容笑貌。”


悲伤是一种力量,它会升华出一种微笑,这种微笑让活着的人擦干眼泪更好地前行。
“写一个真实的邹碧华吧。”很多人对我说。“写一个真实的邹碧华吧。”我对自己这么说。
实记录一个人曾经走过的人生,这是对生命的最大敬意。


于是,为了真实,有人从广州赶到深圳接受我的采访,有人大热天在北大为我指明旧时宿舍楼的方位,还有人为了让我了解事实而回家翻找珍贵资料。葛锦标和党淑平为了帮我找到更多的采访对象而不断忙着打电话联系;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宣教部表彰宣传处刘峥处长提醒我不要遗漏采访邹碧华借调最高人民法院的经历,并帮我联系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巡视员王艳彬等人;王艳彬则认真记录下我的每个采访问题,找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2002年卷)》中邹碧华署名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工业企业以机器设备等财产为抵押物与债权人签订的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一文,字斟句酌地与我商量准确的表述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法研所所长蒋惠岭帮我找出邹碧华当年离开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时办理的最后一个件,并将这份珍贵的资料送给我;正为司法改革忙得焦头烂额的何帆也抽出了一个多小时与我细谈邹碧华,并让我聆听了一场司改讲座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司法改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宗兆瑞不仅帮我联系落实长宁区人民法院的采访,还细心为我提供政治部保留的邹碧华多年前所写材料;还有已近80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贾俊玲和正在受病痛折磨的江西省奉新县一中老校长刘屏山两位尊敬的老师,对我倾诉了他们与邹碧华之间多年的师生情谊;我还有幸采访到了四位大法官,他们分别是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滕一龙、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大法官们坦诚地向我讲述了邹碧华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哈姆雷特的侧面都能相互呼应、彼此衔接。我不断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学生、同事以及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搜集所有与他有关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画作……采访136人,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西省四地奔波,一个真实鲜活的邹碧华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那么勤奋、调皮、执着、纯粹,他也会哭,也会犹豫,也会奋起,也会抗争,他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过事业的低潮、渴望过成功的光环,但他最后超越了自己。



△ “我是一个极其努力的人,也是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在内心完善自己的人”


邹碧华曾给他的同事发过这样一条信息:“我是一个极其努力的人,也是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在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我会努力把自己身上软弱、自私、自卑的一面改造、摒弃,也会把内心里阳光的一面伸展出来。”而他在高中同学的微信群里则发过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我很珍惜这样的只言片语,我更珍惜那些被访者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本众人齐心协力完成的传记,它记载的是一个生命来到世间的故事,承载的是众人的无限思念和崇敬之情,这份思念和尊敬是如此深沉如此率真,由此绵延出来的力量也异常强大,强大到每当我在深夜写作时,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被访者期盼的眼神和语气,是他们陪伴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写作难点,是他们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洒脱、不断奋斗、同时又充分享受生命的邹碧华。


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是我们自己在流逝!”
我的耳边时常响起邹碧华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他的人生便是充实的、无憾的。


采访、整理、撰写、修改、审阅,整整四个月,我终于完成了27万字的《邹碧华传》。与此同时,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也倾其心力、几易其稿,最后创作出了两幅水彩画作品《碧华肖像》和《他在春天里——纪念爱子碧华》,画面中那栩栩如生的笑容和亲切熟悉的脸庞,融入了老人对爱子的无限思念;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也全身心地对这本传记的封面、装帧、版式进行了细致设计,以邹碧华最喜欢的设计风格、最青睐的色彩搭配来表达对哥哥的怀念之情,其中封面上的“邹碧华传”由邹连德先生亲自题字;还有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邹碧华的母亲许贻菊女士、邹碧华的儿子邹逸风先生亲自对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尤其是唐海琳女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抽出时间来审阅书稿,实属不易。



△ “邹碧华传”四字由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亲自题写;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


在为本书挑选照片时,我将收集到的材料逐一进行了筛选。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路走来,我不仅收集到了珍贵的照片,还从很多人处得到了珍藏多年的素材,这些素材加上照片使得这本传记更加翔实完整。


但我也遇到了困难,就是如何去展现这些素材?摄影师张弦帮助了我,他虽然从未见过邹碧华,只看过有关邹碧华去世后的新闻报道,但当我寻求他的帮助时,他二话不说赶了过来。那一天中午,他饿着肚子拿着相机一张张地拍起来,一本著作、一张信笺、一份手迹、一沓手写书稿,每次他都会仔细询问我相关篇章的内容、想要传递表达的内涵,然后调整视角按动快门,创作出了一幅幅灵动的摄影作品。


以认真的态度为一个认真的生命完成一部认真的作品,这是这本传记中所有人的共同心声。


还记得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副院长郭伟清对这本书的大力支持。还记得上海人民出版社曹培雷副总编、苏贻鸣主任、汪娜编辑来法院商议写书的情景。还记得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姜复生处长打电话来关心书稿进程、细心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并在书稿完成后联系专家进行审阅。还有文汇报的首席记者江胜信,她是第一个鼓励我并相信我能够完成这本书的人,同样是写者,江胜信的文笔非常睿智且不失秀美,她能够对我如此信任,让我既感到温暖又充满力量。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陆永洲科长、何永康科长、陈雷、王吟为这本书默默奉献。还有很多法院的领导、同事,邹碧华的老师、同学、学生、朋友,他们有的深夜审阅自己所属的篇章,有的主动帮助我校对整部书稿,有的提醒我注意某些细节的表述,这其中付出的心血难以言表,让我永生难忘。

生命是一种奇迹,我有幸得到那么多人的无私帮助,得到那么多颗心的真诚支持和祝福,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深深地记着同一个人——邹碧华。
间过得真快,转眼邹碧华逝世快满一年了。


还记得去年12月10日,邹碧华离世的那一天,上海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很多认识他的人在听到噩耗后都震惊不已:“怎么可能,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冒着雨从法院一路狂奔到医院急救室,有人在国外不断拨打他的手机,有人把车停在路边趴在驾驶盘上哭泣,更多的人整整一宿无法入眠。


如今,邹碧华的很多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于今年1月5日正式开通,1248家上海律师事务所使用平台,访问人数达到了37.5万余人次,平台正逐步准备向全国律师开放;上海法院的司法改革则按照预定方案稳步推进,目前已经确认1879名审判员、423名助理审判员入额;“法律共同体”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律师工作会议上,律师的重要性、职业共同体等内容均受到重视;他的微博、微信名“庭前独角兽”也已成为上海法院的微信公众号,更多优秀法官的思考正在走向公众。这一切,都包含着邹碧华曾经的影子。


邹碧华把他的背影和他曾走过的路留给了这个世界。


邹碧华走了吗?


去年10月,正在忙于司法改革的邹碧华无意间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写一本关于法律人的书?”


“想过。”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


“你可以写小说啊,陈忠实用了将近20年完成了《白鹿原》,虽然时间长了些,但绝对是部好作品。”


我笑了,问了一句:“邹院长,您会把您的故事告诉我吗?”


“可以啊!”他也笑了,“其实法院里有很多人很多故事,可惜没人把它写出来。”

邹碧华没来得及亲口告诉我他自己的故事,但他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了我他们这一代法律人的故事。当我从邹碧华出生的第一天一直写到他逝世的最后一天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我们自己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所有记得我们的人也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只要有人记着邹碧华,他就没有死。


所以,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记得邹碧华的人!



本文为《邹碧华传》后记,由邹碧华生前工作单位组织编写,严剑漪执笔。该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于近日公开发售。




执笔人简介




△ 本文作者、《邹碧华传》执笔人严剑漪


严剑漪,女,1998年进入法院工作,现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宣处新闻科副科长。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进个人称号。长期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工作,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和拍摄法制专题片。其撰写的少年法官人物稿《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获评2014全国报纸副刊年度佳作(三等),其参与策划、编剧、拍摄的上海法院少年司法专题片《寻路》获评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届十佳微电影。


邹碧华逝世后,她撰写了《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追记邹碧华》、《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一个基层法院院长的榜样》等5万余字的系列报告文学,参加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全国巡回报告团活动,参与策划拍摄了《春天里的传承——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全国巡回报告活动纪实》一片,同时协助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越剧团、上海市总工会、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单位和文艺团体对邹碧华事迹进行艺术创作。


《邹碧华传》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纯真童年
外婆家县城的日子奋起读书高中时代小飞人
第二章 北大求学
开学记青涩年代精神圣地唐海琳内蒙古之行毕业
第三章 命运的考验
陌生的上海滩绘画李国光一念之间高法班考研儿子天才导师读博噩耗弟弟入党风波
第四章 华美的乐章
邹博美国联邦司法中心Cliff变化借调最高法院天赋与勤奋研究室威斯康辛培训庭长十大杰出青年做中国最好的法官
第五章 灵动的心跳
博士院长到任棘手问题法院里的老人全线沟通法官不是机器道和术教练员中层可视化管理升华党校学习大风纯粹涅磐
第六章 谁的生命在流逝
布道人到中年法官与律师高院副院长使命降临忙碌的节奏教你舞步的人司法改革艰难前行勇者无畏全力以赴最后的演讲生命的幻想


邹碧华生平 / 年谱

邹碧华学术成果一览表

后记



|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责任编辑:英子 编辑:英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