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意连载 | 邹碧华在北大法学院的日子(二)

严剑漪 法意读书 2018-01-24



法意 | 导言


《邹碧华传》采用小说体方式真事地再现了邹碧华的一生,也记录了这位北京大学法学院1984级校友在北大读书的过往。
法意经授权,将分六期连载传记中的章节,为您讲述学生时代的邹碧华。本期为《邹碧华在北大法学院的日子(二)》,同学之间的亲密无间,让邹碧华很快爱上了北大的读书生活,而北大浓郁的学术自由氛围也让他流连忘返……



邹碧华
在北大法学院的日子(二)
执笔人 严剑漪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精神圣地


学之间的亲密无间,让邹碧华很快爱上了北大的读书生活,而北大浓郁的学术自由氛围也让他流连忘返。

1984年10月1日,正在读大一的邹碧华听到了一个爆炸新闻。那天,7000多名北大师生参加了国庆35周年的庆典,当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北大学子们突然打出一个让人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这个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引起全国轰动。制作这一横幅的是北大八一级生物系细胞遗传专业的学生,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情。


邹碧华的内心开始沸腾起来,生命怒放,祖国万岁,这是一个充满理想情怀的时代,他为自己是个北大人而感到骄傲。


邹碧华开始大量阅读北大图书馆琳琅满目的藏书,流连忘返于数不尽的中外电影,《美国往事》、《宾虚》、《罗马假日》、《金色池塘》、《卡萨布兰卡》……他一本接一本、一部接一部地看,一股神奇的力量呼唤出了内心深处的天赋。


年轻的邹碧华在北京大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先贤圣哲、文艺巨匠们的经典思想。


汉密尔顿在《希腊精神》里说:“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心智的热衷,是对美的喜爱,是荣誉,是温文尔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感情。如果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其影响的事物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东西,那便是文明的最高境界。”邹碧华正如汉密尔顿所说的那样,尽情徜徉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分成四块。”有一次,一位教授在课上说:“一块是生活方面的,怎么打扫屋子,怎么自己做菜,必须学会如何生存。第二块是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你至少能背出一两首。第三块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它是你将来从业的根本。第四块是人类共同的文明,也就是文学、哲学方面的人文素养,这很重要。”


邹碧华会心地笑了。他开始逃课,对于那些不喜欢的课程,他宁愿待在宿舍里看一下午的书或者画画,但如果听到有趣的课程,他立马去“蹭课”,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上国际经济法的张力行教授,邹碧华就非常喜欢。张力行比较注重理论积淀,在讲到惩罚性赔偿制度时,他常常会提到一起福特汽车损害赔偿案。张力行并没有用传统民法的思维去解读,而是用基础理论去剖析惩罚性赔偿制度,从制度角度去分析“诉讼缺失现象”的根本原因。


邹碧华听得很入神,他意识到,很多疑难法律问题之所以难解,恰恰是因为人们对一些基础理论没有搞清楚,如果学会了追根溯源地分析问题,那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机理。


上法理课的罗玉中教授也是邹碧华欣赏的一位老师,罗玉中经常在课上反复强调,理论研究永无止境,学生一定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


罗玉中的话对邹碧华影响深远,这恰恰是北大人身上一股特别的傲气,那就是——在真理面前没有权威。邹碧华开始锻炼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当同学们在一起讨论问题,如果有人搬出某某专家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邹碧华常常并不认同:“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应该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除了上课,北大的三角地也成了邹碧华和同学们经常逛的地方,那里几乎天天都贴出各类讲座海报。


北大的讲座很出名,从各国政要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教授学者到商界精英,从文学作家到娱乐明星,应有尽有数不胜数。邹碧华就读北大本科的四年中,日本、德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的国家元首和政府要脑先后访问了北大,其中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与德国总理科尔还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发表了演讲。


礼堂只有300人的座位,当邹碧华走进礼堂时,他惊讶地发现,整个礼堂的走廊、通道甚至讲台边都坐满了人,300人的礼堂足足挤下了500人!


北京大学浓郁的学术自由氛围让邹碧华大开眼界,他的个性和才华在北京大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除了政界要人的演讲外,邹碧华和同学们也陶醉于各类学术大师和艺术泰斗的畅谈论道中: 厉以宁的价格改革;杜维明的儒家思想;刘欢、崔健的一展歌喉;甚至包括张艺谋的《红高粱》试播。不同领域的思想在北大的殿堂里传递,深深迷住了这些学子。


其实,不仅是邹碧华,很多人都在大一的时候“自我”起来:叶祖怀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整天捧着《红楼梦》、《红与黑》之类的名著;李洪堂喜欢看尼采,不断地边看边研究“上帝死了”;姚真勇听了一次关于美国资本主义精神如何确立的讲座,非常感兴趣于马丁·路德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以及新教伦理的建构;于学会的交响乐素养很上档次,约翰·斯特劳斯、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些大家他都如数家珍……


宿舍里,大家最佩服王军的“临阵磨枪”。这哥儿们人称“睡狮”,喜欢通宵彻夜地看书,第二天常常晚起。当大家上完课回到宿舍时,王军才从床上睡眼蒙眬地爬起来,刷牙洗脸,然后早餐午饭一顿解决。等到考试了,王军不紧不慢地向女生借一下笔记,成绩竟然常常比其他人都高。



△ 年轻的邹碧华在北京大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贤圣哲、文艺巨匠们的经典思想,北大浓郁的学术自由氛围也让他的个性与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来自思想先驱、前贤圣哲、文化泰斗、政界巨子们的思想冲击着这些北大的学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男生躺在宿舍的床上尽情“卧谈”,时而激辩,时而感慨,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为什么苏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续死去三个当权者,直到戈尔巴乔夫横空出世?”


“华盛顿如果不拒绝三连任,今天的美国政体将会如何?”


“弗洛伊德的析梦靠谱吗?”


“卢梭的忏悔真诚吗?到底有否人格分裂?”


“公民潘恩是怎样培育成长的?”


“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观点批得一无是处,难道就一点道理都没有吗?”

邹碧华的辩才十分了得,他充满逻辑推理的强大攻势犹如抽丝剥茧般,常常把其他同学给辩趴下。


“哇塞,你小子越来越伶牙俐齿啦!”姚真勇赞叹道。


邹碧华嘿嘿地笑了。此时的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还在关注着一件如火如荼的中日体育盛事,那就是在东京举行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


这场擂台赛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中国队的江铸久干净利索地连续把日方五名大将挑落马下。随后,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连克中方六将,中国队以5比7落后于日本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已成“光杆司令”的中方主帅聂卫平神奇地连续战胜小林光一和加藤正夫两位超一流棋手,把比分扳成了7比7平。


国内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很多平时不懂围棋、不看围棋的人也开始关心起擂台赛,邹碧华就是其中之一,“聂旋风”成了他心目中的“抗日”英雄。


1985年9月10日晚上7时,北京大学团委邀请聂卫平来学校做演讲,一时间,办公楼礼堂里的楼上楼下、所有过道、舞台两侧都挤满了人。邹碧华和姚真勇等人也兴奋不已,聂卫平的到来让北大掀起了学围棋的热潮,那一段日子,如果你突然之间推开哪扇宿舍门,里面都有人在下围棋。


11月,聂卫平在北京最后击败了日本擂主——曾六次夺得“棋圣”战冠军、被授予“终身棋圣”称号的藤泽秀行,中国队终于战胜了日本队,全国上下一片沸腾。此时的邹碧华对围棋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宿舍里有5个人天天通宵练围棋。

“我三个月内一定要拿下初段!”邹碧华扔出一句豪言壮语。


说干就干,一连几个月,邹碧华白天抽空就到王府井书店去买各种各样的棋谱,晚上则拖着姚真勇等室友一起“打谱”、“手谈”,没日没夜地对练对攻,只练得倒在床上一闭眼,满脑子只有黑白双色在不停地旋转。


除了下围棋,邹碧华还擅长掰手腕,宿舍里其他六个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一个个被他摁得老老实实。


而让姚真勇又一次惊叹不已的,是邹碧华表演哑剧的天分。


一次,年级里搞联欢活动,邹碧华即兴模仿哑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春晚节目——《吃鸡》里的经典动作和表情,自编自演了哑剧《书法》。只见他用毛笔蘸了蘸“墨水”,然后用力把毛笔“甩干”,接着便在虚拟的宣纸上笔走龙蛇,每蘸一次墨水就用力一甩,甩的动作又特别投入,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王景愚再现!只是邹碧华总要不时地扶一下正在滑落鼻梁的宽大眼镜,让人忍俊不禁。


“碧华,你太有艺术细胞了!”姚真勇发自肺腑地赞叹着。


邹碧华也有自己钦佩的人,那就是教环境法的程正康老师。这位程老师长得不高,上课特别风趣,性格也很鲜明。


一次,程老师在结束讲课时宣布:“下次的课,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上!”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师让学生讲课?!


坐在后排的李洪堂不小心动了一下肩膀,程老师远远地指着他说:“你,就是你,下次你来讲!”李洪堂急坏了,当晚回去琢磨了一夜。


上课的时刻来临了,李洪堂走到讲台前,定了定神,鼓足勇气开始大谈“顿悟、渐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顿悟!渐悟!”李洪堂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板书,一边煞有其事地大声说道。


半晌,李洪堂悄悄往台下一扫视,只见满屋的人都屏息看着他,邹碧华与何小玉还冲他笑了笑,李洪堂得意极了。


终于讲完课了,李洪堂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程老师慢慢踱步来到讲台,环视了一下学生,缓缓说道:“他讲的什么,我一点也没听懂。”顿时,一片欢笑。


“洪堂,你讲的什么呀!”下课后,楼建波开玩笑地说。


“你不懂!”李洪堂呵呵地笑着。


岁月就在这不知不觉的精彩中度过了,很快期末考试来了。


大一的课程有很多:宪法、法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英语、哲学,还有高等数学。对于很多文科生来说,高等数学简直比登天还难。考试那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整个法律系的学生,满眼望去黑压压一片。


半个小时后,周自友潇洒地拿着考卷走到前排,把考卷交到了监考老师手中,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们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恨得“咬牙切齿”。


过了几天,考试成绩出来了。周自友考了100分,邹碧华和叶祖怀没及格。


补考那天,邹碧华和叶祖怀孤零零地坐在老师办公室。


一看考题,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满卷子的题目啥都不会做!“怎么办?”叶祖怀悄悄问邹碧华。


“咱们就把卷子填满吧!”邹碧华叹了一口气。


1985年7月,邹碧华回到江西省奉新县过暑假,室友张志刚给他寄来了一封信:“……碧华,告诉你一个不幸但不值得悲观的消息。分数我去查了,你英语58,政经82,党史70,法基没下来……千万不要悲观,记住,你完全有能力上来的,也不要影响了假期自己的计划,只要不忘看看英语就行。相信下学期你一定能上来的。志刚。”


邹碧华有些坐不住了。


9月,他回到校园,开始制订自己的第二年学期计划:每天五点半起床,跑步锻炼、读外语、背单词;每天下午练哑铃、单杠,让自己的胸肌“隆起来”。每月的开销除了一部分用于伙食,还有一部分专门用于买书。


邹碧华堆在床头的书本越来越多,一年以后,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他暗自算了一下,大约在班里的前十名左右。


“我还需要狠狠干它一场,目前主要症结还差在英语上,当然,这是相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而言。我想,要不了多久,我一定能超过他们。” 邹碧华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一个人要学会思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是可以学会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经历。头脑简单的人,进入社会是经不起折腾的,大学在思想上是个不要‘钱’的课堂,我一定会学会的。”


邹碧华在北大读书期间经常给父母写信,他将自己最喜欢的顾城诗作《生命的幻想曲》抄录在信件中寄给父母。


当邹连德看到儿子字里行间的成熟时,他很感慨,碧华是真的长大了!


不过,邹连德有一点没想到,儿子之所以如此迅速成长,除了北大对他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爱情的滋养。




唐海琳


八四级经济法班所有男生的心目中,唐海琳是个“明星”。


入校伊始,日本NHK电视台围着唐海琳拍摄她的日常生活,整个法律系都轰动了,男生们对这位上海姑娘刮目相看,而唐海琳面对镜头时的落落大方也让天南海北的男同学见识了大都市姑娘的闺秀风范。


邹碧华和其他男生一样,从NHK电视台拍摄时就注意到了唐海琳。不过,那时候的唐海琳是班里的团支书,而邹碧华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两人似乎相差甚远。而最让邹碧华头疼的,还有“友好寝室”这件事。


为了促进班里同学的彼此了解,从开学起,班主任就指定男女宿舍两两配对,互结“友好寝室”。邹碧华所在的130宿舍被指定与女生的116宿舍结对,而唐海琳所在的114宿舍则与邹碧华隔壁的128男生宿舍“互为友好”。


128男生宿舍与114女生宿舍的联谊活动很多,因为唐海琳与128宿舍的周自友很早就认识,两人在高中期间分别以上海市三好学生、安徽省三好学生的身份参加过活动,所以两个宿舍一下子“打成一片”。


开学后一个月,正值国庆节,北大按照惯例给在校的学生们加餐,128宿舍和114宿舍立即相约喝酒庆祝,那次喝酒让男生们见识了“海量女生”的厉害,当男生们一个个醉倒在宿舍床上时,唐海琳带领女生前来宿舍“慰问”,把周自友等人窘了个大红脸。


不久,128宿舍、114宿舍又相约结伴去紫竹院公园划船。船行至湖水中央时,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跳到了男生船上。


“我们宿舍有炉子,回去烧鱼汤请你们吃啊!”一个女生笑着喊。


“好啊好啊!”男生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等到鱼汤煮好了,男生们欣欣然走进女生宿舍准备大饱口福,却惊奇地发现鱼汤里除了豆腐和香菜,一片鱼肉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副完完整整的鱼骨头躺在那儿!


“鱼肉呢?”李洪堂不甘心地问。


“煮啊煮的,就煮没了!”女生回答。李洪堂彻底懵了,摸不着头脑的男生们喝完了鲜美的鱼汤,而那“消失的鱼肉”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悬案。


看着128宿舍、114宿舍的热乎劲儿,邹碧华有些莫名的失落,而当他经过128宿舍,无意间听到男生们正在讨论如何追唐海琳时,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排了整整一个通宵的队,邹碧华买到了两张北大国际电影展的票子。翌日,他拿着电影票来到114宿舍,正好唐海琳在。


“我……这里有两张电影展的票子,给你!”邹碧华有些紧张,话还没说清就将票子递给了唐海琳。


“电影展的票子?那可是一票难求啊!”唐海琳欣喜地接过来,她以为邹碧华自己还有电影票。


电影放映那天,唐海琳和宿舍里最要好的姐妹走进了电影院,她环顾四周,却找不到邹碧华的身影。


“你怎么没有去看电影啊?”唐海琳再次遇见邹碧华时问,邹碧华笑了笑。

第一次约会就被自己搞砸,邹碧华又开始了新的努力。


又过了几天,邹碧华再次来到114宿舍门口。门开了,这次唐海琳看见邹碧华手里拿着两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票。


“同学那里有两张电影票,晚上没时间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吗?”这一次,邹碧华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这有什么不敢的!”唐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应了。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邹碧华与唐海琳聊了很多。


“我小时候在江西农村长大,是外婆把我带大的……”邹碧华如数家珍地向唐海琳讲着童年往事,唐海琳听得既新鲜又有趣。


“我一直在上海,可没你这么调皮,我可乖了!”唐海琳“取笑”着。


两人缓缓地走着,在一个灯光较暗的台阶处,邹碧华很自然地扶了一下唐海琳的手。


一股暖流击中了唐海琳!黑暗中,她羞红了脸,这个男生居然对她如此细心。唐海琳的心“突突”地跳着,那心情就像刚看完的电影片名——《爬满青藤的木屋》。


邹碧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唐海琳。新买的吉他刚背回宿舍,不出几天他就无师自通地边看五线谱边弹《妈妈的吻》;全班集体游览承德外八庙,他的画夹一打开,只一会儿的工夫,一幅普宁禅寺的速写就跃然纸上。


真是多才多艺呀!唐海琳惊讶于邹碧华的天赋。


很快,全校运动会开始了。邹碧华开始向唐海琳展露他的体育才能。


“你,去参加4×100米接力!”担任班级体育委员的邹碧华跑到李洪堂床前,安排着每个同学的参赛项目。


“那不是我的擅长啊!”睡在上铺的李洪堂哀号了一声。


“不行,你必须去,带头去!”邹碧华毫不含糊。


“好吧。”只知道看书并不擅长体育的男生们,乖乖地按着邹碧华的吩咐去参赛了。


运动会那天,经济法班的男生几乎全体败北,尤其是男子接力赛,四个男生跑了最后一名。当李洪堂气喘吁吁跑完赛程时,脑子一片晕眩。


“你还挺能跑的!”有女生蹦出了一句类似鼓励的安慰话语,李洪堂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脑袋。


邹碧华参加的跳高、跳远比赛就完全是另外一番“风景”了。只见他一次又一次轻松地跃过跳高架上的横杆,全班同学禁不住大声为他叫好。


1500米、5000米、篮球、足球,邹碧华的体育特长尽显无遗。


运动会结束后,他开始玩起了足球,很快上了瘾,时常叫上曾爱国、周自友、李洪堂和于学会,五人一起光着膀子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踢足球。


“自友,你那是人追球还是球追人呢!”李洪堂哈哈笑着,周自友满头大汗地顶着“头球”。


“踢这儿,踢这儿!”邹碧华大声叫着,飞奔在操场上。


有一次,邹碧华竟然向其他班级入选过国家中青队集训的同学提出“挑战”。“你可真够厉害的!”男生们纷纷为他加油,唐海琳则暗自喜欢上了这个奋发、阳光的大男孩。


但唐海琳有一点犹豫。她一直是父母的乖乖女,虽然家里有姐妹三个,但这次出来读书,父母明确表示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发展,现在自己怎么突然谈恋爱了呢?


邹碧华没有感到唐海琳的犹豫,他仍然热切地去约唐海琳,没想到被连续拒绝了两次,邹碧华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一连几天,唐海琳在课上都没见到邹碧华。


“他生病了,在宿舍呢!”有人告诉唐海琳。


怎么会生病了呢?唐海琳有些担心,终于忍不住去130宿舍探望邹碧华。


邹碧华正蒙着被子躺在床上。唐海琳愣愣地看着他,没作声。突然,邹碧华转了一下身子,背对着唐海琳一动不动。


唐海琳的心突然痛了起来,那一刻,她明白自己已经爱上了邹碧华。


1985年春暖花开之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邹碧华和唐海琳开始出双入对了!


姚真勇第一个感到了邹碧华的变化:原先大男孩般调皮好动的邹碧华,如今与室友们打闹疯玩的次数越来越少;曾经豪情万丈地扬言三个月内拿下围棋初段,如今在通宵下棋的铁杆棋迷里再也找不到他的影子;床铺开始收拾得整整齐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凌乱;每天早晨早早冲向图书馆阅览室,占座的劲头一天比一天足;一手难看的豆芽字,在唐海琳找来的庞中华硬笔书法的临摹调教下,逐渐端正起来。


“爱情的魔力把你点化了啊,哥们!”姚真勇戏谑地笑着,邹碧华狠狠戳了一下他的背。


一起晚自习、一起吃饭、一起去图书馆,形影不离的邹碧华与唐海琳尽情享受着爱情的快乐。


“你吃!”唐海琳常常将自己饭盒中的荤菜挑给邹碧华。北大有八个食堂,一顿饭通常3毛钱,一个月下来要开销18元。邹碧华的家境比较清苦,而唐海琳的父母是高级工程师,经济比较宽裕,所以唐海琳时常给邹碧华补营养。


一次,唐海琳在宿舍里给邹碧华煮红烧肉,她小心翼翼地把红烧肉倒进搪瓷杯里,准备拿到130宿舍给邹碧华吃。


“什么东西这么香啊?”宿舍里的女友眨着眼睛逗唐海琳。


唐海琳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要不要吃嘛!”


周末,是邹碧华与唐海琳最开心的日子,两人一起去北京图书馆看书,有时候看累了,便走出图书馆吃点东西、聊聊天,然后接着回去继续看书。唐海琳喜欢看《大众电影》,邹碧华则兴趣广泛,文史哲各类书都看。


当然,两人也有吵架的时候。


有一天半夜,邹碧华把姚真勇从上铺拽了下来。


“去未名湖溜达溜达。”邹碧华说。


北京的冬夜特别冷,寒风肆无忌惮地吹进两人的绿色军大衣,姚真勇被冻得直哆嗦。


“怎么像蔫了的茄子一样啊,垂头丧气的,是被唐海琳修理了?”姚真勇小心翼翼地打趣道。


“瞎说!我是在帮你提高对未名湖冬夜的审美能力!”邹碧华闷闷地回答。


第二天,邹碧华站在了唐海琳面前。


唐海琳仍然赌着气,邹碧华一把抱住唐海琳。她用力推开他,他再次用力抱,再推,再抱……最后,唐海琳静静地靠在了邹碧华怀中,两人又和好了。

“我和海琳聊天,能从北大一直聊到白石桥,来回4个小时呢!”邹碧华偶尔会得意地告诉自己的“哥们儿”李洪堂。


“我的天!”李洪堂又羡慕又自叹不如。


学校放假了,邹碧华和唐海琳如同丢了魂似的,掉进了深深的相思里。鸿雁传书、一封接一封,数不尽的知心话让爱情疯野地滋长在两颗年轻的心里。


“爸妈是爱我的,如果我觉得好,他们最终会接受碧华的。”唐海琳边给邹碧华回信边悄悄思忖。


恋爱的滋味是甜美的,唐海琳跟随邹碧华来到江西省奉新县,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上门”。才进门,唐海琳就听到门外响起一串“噼噼啪啪”的喜庆鞭炮声,她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带你去看看老屋!”邹碧华兴奋地拉着她的手。



△ 热恋中的邹碧华(左一)带着唐海琳第一次回到江西奉新老家,并与家人合影


村前的老樟树、被舅舅救起的那口池塘、头发花白的外婆、满眼的金黄色稻田,邹碧华高兴地拉着唐海琳的手,滔滔不绝地说着。


唐海琳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感动了。


“我很喜欢这里,山清水秀,人也朴实。”唐海琳看着邹碧华,邹碧华像个孩子般地笑了。


淳朴的山村散发着宁静的美。吃晚饭时,许贻菊看着大儿子带回来的女友满心欢喜。


“来,喝点汤!”许贻菊开心地把鸡汤舀到了唐海琳的碗里。


“天哪,这是天下最好喝的汤了!”唐海琳喝了一口,由衷地赞叹道。


邹家大屋里顿时传出一片笑声。


黑夜遮蔽着我的眼睛风雨迟滞着我的脚步河流阻隔着我的接近群山迷惑着我的方向可是我用滚烫的心激荡出火花刺穿黑夜驱散风雨迸发出灵感飞越群山跨越河流我用毕生的光阴走向你直到两颗心怦然相撞融为一体


多年以后,邹碧华写下了这首诗。



本节选自《邹碧华传》第二章“北大求学”。《邹碧华传》由邹碧华生前工作单位组织编写,严剑漪执笔,该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手机用户可通过扫描上海人民出版社微店二维码直接购买咨询电话:(021)53594508转2065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邹碧华在北大法学院的日子(一)
|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如欲转载请后台联系。


责任编辑:英子 编辑:英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