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亩田摊上大事儿了?来看看事情的症结何在︱穿越

2015-08-31 王菩 无冕财经


一亩田一个月内两次摊上大事儿:先是被质疑数据造假,后是被曝裁员1500人。这家一度被视为“创业神话”的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其症结,是农业B2B的逻辑不成立,还是商业模式未经验证?


似乎是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的一个提示,一亩田——这家7月底还相当高调的“85后创业公司”,在之后短短的一个月中,已经是第二次遭遇到了“大事件”的冲击。

上一次,是7月底,紧随其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上以奇迹为基调的传播,一亩田旋即被质疑交易数据造假,随后,一亩田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澄清,同步辅之以危机公关处理。

这一次,爆发在8月28日。当日晚间开始,有关一亩田大规模强行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传言称,一亩田部分投资方撤资,资金链断裂导致大规模裁员,裁员规模1500余人,且有损害员工权益的嫌疑。

一亩田摊上大事儿了?且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起事件的来龙去脉,看看这家明星创业公司发生了什么问题。


1
裁员:尚未平息的风波


8月28日(周五)晚间起,不断有消息传出,曾经公开承认员工人数达到3000人的农产品B2B平台一亩田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裁员达到1500余人。而在被辞退的员工中,还存在被拖欠工资及绩效奖金的普遍情况。

“觉得莫名其妙,白天还在乡间地头上拉客户,晚上突然收到被辞退的邮件,原因竟然是我违反公司规定,让人无法接受。”据亿邦动力网的报道,西北大区产地专员李卫(化名)诉苦说。

据被辞退员工爆料,在他们收到的邮件中,被辞退的理由是“严重违法了公司的规章制度”(见下图),被辞退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一线负责开发与维护客户的,事先没有一点预兆,公司并没有能提供任何证据说明其具体哪些方面违规。有的员工甚至没有收到辞退邮件或是人事部的正式通知,而仅是书面通知。



▲一亩田被裁员工出示的裁员邮件,图片来自网络。


同其他被辞退员工一样,还在纳闷的李卫被拉进一个三百多人的微信群,被裁员工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情带给他们的恐慌。有员工截屏显示,在收到通知一段时间后,部分员工的内部工作邮箱被清理,账号已显示无法登陆。

关于裁员原因,有的传言更加令人不安——网上有员工爆料,称一亩田的C轮融资失败,之前红杉投入的资金撤掉了,资金链无法跟上,只能选择裁员。

之后,是各家媒体的追踪报道、消息打探。30日,同其他媒体一样,《无冕财经》收到了一亩田的包含5条意见的官方声明文件(见下图)



▲一亩田官方声明。


其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

从6月开始,一亩田公司着手调查地推团队中的严重销售违规行为,已经有员工因为业务违规至违法程度被移送司法机关,并称此行为是不得不进行的“刮骨疗伤”;

一亩田将继续开展与业务调整相关的组织优化,对于因此离职的员工,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关的程序或补偿事宜。对于客户则会一以贯之的履约和服务;

到目前为止,一亩田的七个机构投资基金充分认同公司的业务方向并积极支持公司发展,从未有任何形式的撤资要求和行为;并且,一亩田每一轮投资都完全符合行业惯例和规范,之前关于“没签协议就投资”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和不负责任的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此份官方声明,没有对裁员人数进行说明。而在亿邦动力网的报道中,有网友表示,上述声明在一亩田的APP(ios版)上无法正常查看,点击后内容就消失不见了。

显然,事件还没有结束。


2
刷单:被质疑的“死穴”


一亩田上一轮被质疑,发生在7月底。与其一起被质疑的,还有另外两家“创业神话”公司——游侠汽车、云视链。对此,《无冕财经》在7月31日曾有详细梳理(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

7月24日后的质疑来得太猛烈,一亩田公司不得不在7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回应,发布会由一亩田市场副总裁李国训主持。当天,针对外界对采购数据、交易数据和市场份额的质疑,一亩田一一进行辩解。

关于采购数据,代表性的质疑指,一亩田网站显示“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的洋葱”的数据,远远超过洋葱盛产地区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

对此,一亩田方面的解释是,一亩田的APP平均两周就迭代一个版本,每个版本上线时都会有大量测试数据,PC端的数据更新会很慢,还是去年6月的版本。而被外界截图质疑的“诡异的数据”,很有可能是测试期间的BUG。



▲一亩田的PC端平台及手机APP版平台。


关于交易数据,质疑主要指向一亩田的成长速度过快,譬如,“2014年7月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

对此,一亩田为了澄清,破例让媒体看了部分后台数据,数据显示, 6月20日至7月20日,一亩田交易数据99亿元。该数据大部分是APP的交易量,而PC端每天交易量平均每天2单,近乎于无。

关于市场份额,外界质疑主要指向一亩田CEO邓锦宏在“极客公园”演讲时的一段话:“你们所吃的食材,20%可能就是由一亩田提供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614ggua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亩田集团CEO邓锦宏在极客公园演讲。

对此,李国训表示,这其实只是一个代表性案例的描述,因为一亩田在北京新发地每天与20%的批发商产生交易。

尽管一亩田言之凿凿,媒体却依旧不依不饶。其中的代表是《新京报》发表于8月4日的报道——《“一亩田”2.8亿日交易额调查:靠线下返利刷线上流水》。

《新京报》记者在一亩田的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旗舰店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般情况下,买家会先将30%交易款付给卖家,待发货后平台再付余款。卖家跟一亩田签约,交易成功后按照交易额2‰给予返利;如果卖家未跟一亩田签约,返利则按交易额1‰计算。

《新京报》记者调查显示,这项返利补贴于去年8月开始,已经持续一年多,刚开始时每笔交易双方都返利2‰,且返利补贴金额上不封顶。一亩田的业务员会主动联系商户,吸引其在一亩田APP上刷流水挣返利,据说走50万流水,可以返利1000元,后来补贴每天200元封顶,还要收取交易手续费,做的人也就逐渐少了。



▲各类媒体对于一亩田裁员事件的报道。

由此,《新京报》得出了最终结论:一亩田在线下普遍采用返利的方式刷线上交易流水,由此催生了高达99亿元的月交易额。而交易方式也并非集远程采购、运输物流一体化的模式,仅仅是将批发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带到一亩田门店并说服其在平台上进行现金交易。


3误伤?还是被操作的事实?


一亩田,本是一家默默无名的农业B2B平台创业公司,“成明星”来得突然,“摊上事”也来得突然。

资料显示,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1日,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7层B03室”。根据公示信息,该公司前身为“易村通达(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来的注册资本金为100万元,在2015年6月15日刚刚变更为1亿元,并将公司名称改为“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至于前文裁员邮件中落款的“一人一亩田”公司,与“一亩田新农”公司是何关系?目前尚无法得到求证。

此外,据清科数据显示,一亩田此前在2013年获得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7月获得红杉资本和光信资本2000万美元融资,2015年7月又获得千万美元C轮融资。

再来看生于1985年的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显然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于7月27日的文章《一亩田,一个有意思的公司》称,技术出身的邓锦宏2006年加入百度,2009 年接到百度派给的农村信息化任务后,用了一年的时间跑了7个省份、100 多个村,由此产生了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的想法,结果却得不到百度老板的支持,于是选择了离开。

2011年9月,邓锦宏开始搭公司找人,找了一个北京市发改委和写代码的合伙人,三个并非学农业的人开始创业,搞了一个类似于“去哪儿网”的比价工具,做成了现在的一亩田。

就是这样一个创业者、创业公司的故事,在走向公众的过程中,显然经过了有序的安排——6月份更名,7月份获得C轮融资,7月24日便出现了媒体的大量曝光。



▲一亩田官网的加盟广告。

7月24日,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周末》发表《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当农民在田里也能用手机上网,事情就成了》;紧接着,有国内第一大财经报纸之称的《21世纪经济报道》发文《“互联网+”催生农产品线上交易万亿市场,一亩田粘着泥巴搞电商》。

在同时期发布的一系列文章中,一亩田被描述得像是“奇迹”,“今年底将突破1000亿”、“明年底或将冲击10000亿”等等数据令人惊艳,甚至说,红杉资本为了抢着投资一亩田,不签协议直接打了几百万美金。

其实,36氪的评论文章说,依据创始人邓锦宏的自述,一亩田想干的是这么几件事:信息平台,类似“去哪儿网”,可以搜索比价,靠会员费和广告费挣钱;撮合交易,公司3000员工里有2500人线下团队干的就是撮合的事;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农业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调控供给关系,做出信息预警。



▲一亩田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

而根据一亩田的员工爆料及此前相关媒体的调查,一亩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成了这样:返利刷单,上文已经提及;签约变成了忽悠,签约供应商不是为了帮其实现销售,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交易方式,并非采用集远程采购、运输物流一体化的模式,仅仅是将批发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带到“一亩田”门店,说服其在平台上进行现金交易;信息滞后,一亩田员工每周都会给附近商贩打电话,但几乎无人使用他们的平台,因为一亩田发布的供求信息比较滞后。

原本是想建立互联网农产品交易平台,以互联网的方式改造农产品交易的价值链条,结果,在执行过程中却主动、被动的走形为刷单造假、夸大传播的“创业神话”。

也就是说,农业B2B平台是一个逻辑上成立、操作上未被验证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对农业市场的改造趋势明显,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进程或许还是比一亩田脑中想象的要来得慢一些。

这中间,有一亩田自己的操作失误导致,譬如刷单经营和过度营销;也有利益集团驱使,譬如用补贴换增长速度、拿风投融资。

这,或许就是一亩田事件频发的症结所在:既是操作所致,也是被自己误伤。从这个角度看,此轮裁员对一亩田公司而言,或许是对业务落地、排除浮夸的一次矫枉过正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