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融资造假?凛冬将至?饿了么6.3亿美金F轮融资背后的“拉拉扯扯”︱批判

2015-09-02 马艺铭 无冕财经


一边是饿了么高调宣布创下“外卖O2O融资记录”,一边却是其独家财务顾问撤回新闻稿,改称“F轮系列融资”;同步,还伴随着同行、媒体的“融资额造假”的质疑。拉拉扯扯背后,“烧钱”的饿了么这回真的是“饿了么”?还是融资环境将边,凛冬将至?


1
事件:发布,撤稿,解释


8月28日是个好日子。


这一天中午,饿了么宣布,他们刚刚创造了一个记录:公司已经完成新一轮(F轮)融资6.3亿美元,创下外卖O2O企业单笔最高金额的融资记录。


饿了么官方发布的新闻稿披露,本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京东、红杉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华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至此,饿了么6轮融资累计总金额接近11亿美元,其估值也从上一轮10亿美金的估值蹿升至30亿美金,直追美国GrubHub、德国Delivery Hero、英国JustEat等外卖巨头。



▲饿了么的6轮融资概况。


宣布融资的同时,饿了么也公布了自己最新的业务数据。截至2015年7月,公司员工突破1万人,在线订餐服务覆盖260多个城市,用户量近4000万,加盟餐厅近30万家,日交易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超过98%的交易额来自移动端。开放配送平台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蜂鸟系统”日峰值配送订单突破80万单。


作为此次信息披露的前奏,8月27日,华联股份(000882.SZ)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商业公司拟以增资形式成为Rajax(主营品牌为饿了么)股东,增资额为9000万美元,成为饿了么此轮融资的领投方之一,看好双方在资源、业务方面的互补,云云。



▲饿了么的融资战略发布会。


8月28日是星期五,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京华时报》、新浪科技、钛媒体……一众新老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主题大同小异,正面积极。


然而,中午刚过,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13:40左右,包括该报在内的媒体,收到新一轮邮件,主题为:撤回《饿了么完成F轮6.3亿美元融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新闻稿。


《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说,收到华兴资本的新闻稿到对方再发邮件撤回新闻稿,前后相距的时间仅仅是15分钟。


▲华兴资本撤回新闻稿的邮件截屏,图片来自网络。


华兴资本的举动,让人们产生联想——在上述正面报道之外,关于饿了么的此次融资,业界、媒体同步也在传递着不同的声音。


迫于舆论压力, 8月29日凌晨,华兴资本终于站出来为自己的客户饿了么“澄清事实”:


“我司撤回发布的稿件,是应华兴资本饿了么融资项目负责人的要求,出于严谨的考虑,在原新闻稿的标题和正文中将‘F轮6.3亿美元’补充完整成为‘F轮系列6.3亿美元’。”


“系列”两字一加,意思大大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8月28日晚间,接受腾讯财经采访时,华兴资本企业传讯总监王玉婷表示,这一修改是“财务顾问项目组负责(饿了么)项目的董事总经理在专业上的要求,措辞更为严谨”。


在华兴资本发给腾讯财经的书面解释中表示,由于各家投资者工作进度时间有差异,因此华兴资本“在完成大部分现有F轮投资者签字交割的同时,将有明确书面投资意向但尚未完成最后文件工作的投资人时间期限放宽,总体融资系列会有两个交割节点,因此称为系列。”


那么,华兴资本为何在撤回邮件新闻稿后,并未再通过邮件发出更新后的稿件?


对此,王玉婷的解释是:由于华兴资本注意到“饿了么已经通过很多媒体发布了融资新闻,从公关角度,媒体将不会再关注华兴发出的消息”,因此,华兴资本并未再次通过邮件发送新闻,而是选择通过其官方微信,发布了题为《饿了么完成F轮系列6.3亿美元融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的稿件。


事情果真这么简单?


2
背景:融资造假?凛冬将至?


事实上,8月28日当天,与饿了么发信息同步,不同的声音一直大面积存在。


同日上午,腾讯科技发布报道,主题为《饿了么融资数亿美元背后:O2O烧钱模式难持续》。


这篇注明为“8月27日报道”的新闻,提前一天就已经在求证即将发生的事实:饿了么的投资方相关人士称,多位股东均是按比例跟投,这一轮的估值是10多亿美元;同时,腾讯科技采访到的投行人士披露,饿了么此次融资股份稀释很大,稀释股份达40%,“饿了么若当时无法完成大笔融资,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照此推算,此轮饿了么的融资金额约为4亿美元左右。



▲饿了么发布会上公布的发展之路。


一边是官方宣布的6.3亿美元,估值30亿美元;一边是腾讯科技报道推算的融资4亿美元左右,估值10多亿美元。饿了么的融资数据是否存在注水?


业界的声音可供参考——外卖O2O企业“点我吧”创始人赵剑锋发布微信朋友圈称,“大家终于不吹NB了,都改赤裸裸说谎了”;“到家美食会”创始人孙浩则回复称,“呵呵,数字漫天飞,都很嗨”。


▲微信朋友圈关于饿了么融资的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虎嗅网也针对数字问题询问了多位投资人,尽管多数人不愿评论,但其中一位投资人给出肯定回答:“(融资金额)水分肯定不小。”


对于质疑,接受媒体采访时,饿了么方面给出的解释为:“F轮融资6.3亿美元已经全部到位,但此轮融资还在继续”;同时回应称,公司的融资信息并无错误,出现负面传闻是由于竞争对手抹黑。


而针对“6.3亿美元融资额”的质疑,华兴资本从侧面做出回应,“通常私募融资和并购交易宣布的时候,都是以签字为宣布的时间节点,不是交割。”或许这就是“系列”二字的含义:6.3亿美元融资额中至少有一部分并未完成交割,但投资者已有“明确书面投资意向”。


基于这样的信息,有评论者分析说,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金额已成当下“潜规则”,融资虚报数倍甚至十余倍已屡见不鲜,这些公司不会、也没有义务向社会公开财务信息,融资额夸大反而是一场借势营销;投资方也乐于“配合”,因为这意味着持有的股权价值被抬升了,有利于以后的套现;而一般情况下“友商”也不会拆穿,这样可以共同把市场“吹”大。



▲饿了么的外送员。


与“融资额造假”相伴随的,还有另外一种担忧,那就是,“烧钱模式”的O2O领域,面临的除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还即将面临资本市场严冬的考验。


外卖O2O面临着激烈的“烧钱竞争”。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称,背后站着阿里巴巴的美团正计划进行新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而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将超过150亿美元;当月,李彦宏在解读百度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时,表示百度外卖上周完成了2.5亿美元融资,并打算将来进行分拆独立发展。



▲饿了么的四大创始人。


有评论分析说,距离E轮融资只有7个月,到了F轮了融资还没有结束,这本身就说明饿了么很缺钱。“和十年以前的项目比起来,现在很多项目要靠大量的资本,这很考验CEO的融资能力。”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一边是市场竞争需要大笔资金,一边是最近的全球股灾、国内二级市场的动荡正对国内创业公司和融资环境,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对于创业企业的融资来讲,凛冬将至。


“对于融资来说,很快冬天就要来了,我对我所投的企业是这么说的,你们现在能融的话,赶快融钱,而且要准备12~18个月的现金流。”在“2015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上,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宋安澜对着台下数千个创业者说道。


延伸阅读


2015年初,著名投资人徐小平等联手《创业家》发起“创投界公布真实融资额的倡议与行动”,希望创投界一同消除虚报投资额的现象;而细数那些或有融资额夸大行为的企业,不乏一些知名企业。


详细清单,请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无冕财经》8月12日的帖子《京东、陌陌、360、58同城……这14家公司曾经融资造假!》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