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转折点:用户和资本的天平,能平衡吗? || 深度

无冕财经团队 无冕财经 2019-04-05

从80万起家到膨胀成估值超500亿美元,再到突然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互联网公司滴滴的命运一开始就已注定,无限期下线顺风车,能扭转滴滴的命运吗?

本文由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原创并首发,作者:田栩冰,编辑:陈涧,设计:甄开心,实习生:陈雪莹


面对汹涌的质疑,滴滴动辄得咎。

 

8月28日晚,滴滴创始人程维、总裁柳青公开致歉,并称“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这距离乐清女孩遇害事件曝光,已经过去近80个小时。

 

迟来的道歉不但未能博得好感,并在疑似湖畔大学第四期学员为柳青“加油”的微信群截图曝光后,再次引发新一波抨击。

 

作为这家出行领域巨无霸的现金牛,顺风车的无限期下线无异于断掉一只臂膀。滴滴也终于低头承认 “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现在走到该按下暂停键的时候。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也许程维、柳青都没有想到,早在滴滴放弃对终端用户的忠诚和抵御资本裹挟的底气时,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命运。关键问题是,要改写这样的命运,难度有多大?

 

用户沦为赚钱工具

 

互联网公司强调用户思维,滴滴骨子里就缺乏捍卫终端消费者的决心和勇气。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早在2017年5月,滴滴打车司机杀害乘客的刑事案件先后发生两起。这两起命案的舆论关注度并不高,滴滴方面并无表态和整改动作。

 

一年后,郑州李明珠案发生,滴滴顺风车整改一周后悄然上线,在本应是整改期的8月再出人命。在舆论发酵、监管施压之中,滴滴的回应从“下线整顿”变为“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

 

顺风车本身是一种公益互惠行为。对于私家车主而言,租用上下班路上的空置座位,只要接一个乘客,收益基本能覆盖油费;对于乘客而言,顺风车价格能比出租车便宜一半左右,同样实惠。

 

但滴滴顺风车的业务模式走歪了,程维和柳青自己也承认需要“重新评估”。

 

顺风车于2015年面世,继出租车叫车、滴滴专车、快车之后,成为滴滴打车低端产品多元化的新尝试。用户参与预热,可以获得一分钱坐两次顺风车的优惠券。低廉的价格吸引了200万顺风车种子用户,其中不仅有出租车、快车的乘客,也有经常使用公交车、地铁的乘客。

 

乘客群体扩大,原本依靠私家车主空置座位的运力骤然吃紧。滴滴拿出屡试不爽的补贴政策,同时放宽顺风车车主审核条件,引来一批没有通勤空置出租需求的车主。

 

纵然背后有巨量资金支撑,滴滴也架不住长期大量的补贴。司机补贴在三个月之内,从每单20元跌到每单1元,车主开始流失。

 

每一个车主都是滴滴真金白银补贴来的,滴滴不愿放弃。

 

为了让这些本不“顺风”的车主成为顺风车车主,滴滴想到用社交价值去“补贴”。富有色情暗示意味的宣传话术,令顺风车半私密的空间成了移动的交友平台。部分车主也从善如流,依据标签和平台信息,接单时优先寻找独自出行的女乘客。

 

在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史建看来,顺风车原本是街坊邻居之间的熟人拼车行为,滴滴让陌生人加入进来,就应该依靠信任和分享驱动。比如支付宝面世的时候,用“你敢付、我敢赔”的第三方担保体系,解决陌生人远程交易的顾虑,而滴滴,没有这种基因。

 

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有信任分、标签、用户评价等基本功能,然而底层的信任体系漏洞颇多。顺风车前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提到“沉淀行为”,就是评估车主的急停急刹、超速等不当驾驶和用户的评价。事实上,不少顺风车主在百度贴吧吐槽称,系统从不对恶意差评作出审核,也无法沟通给出差评的用户,完全不知道信用分是怎么扣掉的。

 

如果说车主端的评价体系只是反馈失效,乘客端的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平台默许下的隐私泄露了。

 

部分网约车风险敞口对比,图片来自天风证券。

 

滴滴最早引入微信授权登陆的产品,昵称和头像默认与微信一致。车主可以对乘客贴标签,系统预设的标签诸如“这个美女不一般”、“美女晚上约吗”,充斥着暧昧暗示。系统设置乘客无法看到自己被贴上的标签,以为只是低价叫了一辆“顺风”的车。

 

在平台的暗示和默许下,车内会发生恶性事件,并不令人意外。在车主和乘客的利益平衡间,滴滴没有倾向于用户利益。多元化业务扩张,不断下探市场的价格底线,最终让终端消费者成了滴滴的盈利工具。

 

史建对无冕财经表示:“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无外乎从免费、优质的业务积累起用户,在对用户产生价值之后,再考虑变现。这些变现模式,也无一例外不能动了主业的根基。微信再怎么寻求变现,也不敢在聊天框里做广告,去干扰用户的社交。”

 

滴滴把刀伸向用户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它的未来。

 

难逃资本绑架?

 

值得玩味的是,与用户体验比起来,滴滴似乎更在意股东。

 

就在河南李明珠案发生一周前,一篇关于滴滴打人事件的帖子走红,被打者是滴滴的一名小股东,该股东扬言要贱价出售滴滴资产。在司机和滴滴的书面道歉下,短短四天内,当事人与司机达成和解。

 

视股东如命脉,是滴滴刻在基因里的本能。滴滴的成长史,几乎就是网约车的补贴战争史,伴随巨额补贴的,是一次又一次爆发式增长的融资。

 

而正是资本的支撑,才让滴滴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路狂奔向前。

 

2013年4月,在对手快的获得阿里巴巴1000万美元融资后,滴滴拿到了腾讯1500万美元的投资。在资本助推下,两家打车企业迅速扩张,滴滴曾宣告占领六成市场份额,号称打败了30多家竞争对手。而在这一年前,面对上千万资本的摇摇招车,滴滴还只能不断迂回作战,用80万启动资金紧巴巴地过日子。甚至在金沙江创投送来300万美元救命钱时,账上一度只剩一万元。

 

到了2014年,成功活下来的滴滴进入了与快的之间的消耗战。滴滴率先开启每单10元的补贴活动,一周之内烧掉2000万元,快的也跟投5亿,并扬言其打车奖励金额永远会比滴滴高出1元钱。这场补贴战,一打就是七个月。

 

随着补贴大战的不断升级,滴滴的融资额度也在不断地升级。2014年滴滴的融资额同比增长近50倍。

 

滴滴融资历程。

 

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从出租车市场转战到专车市场,给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也让滴滴和快的走向战略合并。2014年底,百度系的Uber姗姗来迟,同样在补贴战之后,选择与滴滴合并。经历了20轮融资的滴滴身后,BAT巨头资本、中资企业资本和海外资本集结完毕。

 

资本是蜜糖,让滴滴欲罢不能,但也让它身不由己。在不断融资的过程中,滴滴的股权结构不断被分散,创始人程维只剩下不足3%的股份,即使程维和柳青想要改变滴滴追逐短期利益,也可能有心无力。

 

2017年,网约车市场结束了价格战,只剩下滴滴一家独大,“出生在血海狼窝”的滴滴终于获得了发展窗口期。然而这一年,滴滴并未关注信用体系的短板,反而开始强调盈利。

 

要知道,滴滴毫无节制地吸收资本背后,是从未实现盈利的尴尬境遇。成立6年来,滴滴从80万元启动资金出发,膨胀成500亿美元估值,但已经亏损超过1500亿元,2017年亏损超过3亿元。

 

而顺风车成为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根据滴滴提供的数据,顺风车的年订单量约为3亿,在总订单量中占比不足5%,但其年收入达到8亿元。即使此前屡次爆出安全问题,滴滴都只承诺“整改”。

 

或许是资本的裹挟,让滴滴不得不加快回收成本的步伐。毕竟在滴滴的这一出戏里,BAT代表的,只是财务投资者的利益。

 

马云在当年初创阿里巴巴,只接受了软银预计投资的一半,靠着2000万美元熬过了互联网寒冬。马云对此的看法是,“钱太多在某种层面上来讲会是坏事”。

 

资本逐利,和滴滴长远利益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目前监管未到、规模先行的状态下,发生在顺风车业务上的多起恶性事件,只是滴滴发展失衡的冰山一角。在盈利导向的助推下,滴滴接连因为大数据杀熟、快车收费高于出租车被质疑。

 

而在外部,滴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新对手美团打车则开始入场,轻松夺下上海、南京等七城。快的创始人陈伟星野拟回归网约车,用区块链解决安全问题,直打滴滴七寸。

 

滴滴垄断打车市场的第三年,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生存的悖论,进退两难。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恒大造车悬念 | “滴滴命案”的冷思考 |

北汽新能源上市 | 小鹏汽车与蔚来的赌局 |

腾讯投资AB面 | 百度担心谷歌回归吗 |

四问暴风冯鑫 | 小米互联网业务背后的坑 |

富士康为变何成A股“吸血机” 

版权声明

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商务、内容合作,请联系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

无冕财经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雪球号、蚂蚁财富号等平台。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