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味道私厨APP“暂停”背后:个案、行业“一地鸡毛”︱调查
有的时候,创业也像这两句诗说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想当初创立四个月时间,就达到过万日单量、并吸引了千万天使投资。如今,私厨APP妈妈味道,却在近期选择了暂时关停。
▲妈妈味道CEO李铭。
那么,私厨APP妈妈味道是如何一路高歌猛进获得融资,又是如何峰回路转落入暂停业务境地呢?私厨APP妈妈味道的商业模式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如今如私厨O2O又面临怎样的行业困局?
是否还记得去年9月,坊间有风言:俞敏洪要转型啦!不做教育要做餐饮啦!
事实上,这个谣言是起于俞敏洪在当时投了一个名为“妈妈味道”的美食类O2O项目。而这个项目就在今年2月,宣布关停了。
妈妈味道的公众号上也给出了公示——
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妈妈味道这个APP。
妈妈味道是一个私房美食分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发现社区会做饭的爸爸妈妈和美食爱好者们,这一人群形成了妈妈味道的厨师团队。厨师团队通过软件分享自己的手艺特长、和菜肴,用户则可以通过APP向这些厨师点餐。国内类似模式的平台还有一些,比如妈妈的菜、回家吃饭等。
传闻说,洪泰基金的两位老板——俞敏洪和盛希泰——在和妈妈味道的创始人谈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后,就确定了给出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
选择投资妈妈味道的原因很好理解。
首先是模式新。虽然已经有既有公司在做,但显然整个市场还处于蓝海,用户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毕竟还有大多数用户不了解有这样一个模式。
其次是项目饱含温情。“北漂”这样的人群正是妈妈味道的用户定位,离家一离就是一年,家里菜更显得难得,因此用户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
同时,同样是私厨类O2O,为什么投妈妈味道不投其他,这大概和创始人的背景有关。李铭和陈侦两位创始人,是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李铭曾经就职于WPP集团,陈侦则曾经是新三板上市公司道一信息的董事长。
此外,妈妈味道还是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的推荐项目。
▲妈妈味道官网首页焦点图关于《创业英雄汇》信息。
外界现在几乎已经认定妈妈味道倒闭了,但李铭也通过公众号进行了辟谣,表示,这是一种误读,关停是暂时的,之后会进行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说穿了也就是原有模式行不通了,转型之后重新开始。
去年12月,外卖O2O出现了一波关早餐潮,大家特别一致地觉得,早餐是个不划算的生意:首先客单价低,订单量也不如午餐晚餐,同时也导致配送成本高。
妈妈味道也跟随这波潮流关闭了早餐业务。陈侦直言,关闭早餐的原因是成本高、利润低。维持起来并不容易。
到头来,资金问题不仅成为其早餐的问题,也成为了整个妈妈味道需要面对的问题。
上文提到妈妈味道有洪泰基金给的1000万元投资,但了解行业的人都清楚,这对于餐饮类创业公司来说并不算多,公司运营成本、配送成本、再加上厨师端和用户端两方面的补贴,钱很快就烧完了。
▲2月27日“妈妈味道”官方博客回复暂停业务是由于资金问题。
所以,能活下去的关键在于——你的商业模式是否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只有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才可以吸引到新的融资。
李铭和陈侦相比对这一点体会更深,所以他们选择了暂时关停、调整战略方向。或许再开张,他们会让自己的商业模式更为简单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味道在最初的运营阶段还是十分顺利的。2015年4月妈妈味道正式运营,短短四个月就达到了过万的日单量。当然这也是一度吸引了洪泰基金的一个数字。
但好的开端并不代表未来。
早在去年9月妈妈味道拿到融资时,亿欧网就以众包阿姨私厨平台为例指出C2C模式的问题:一是需要大量资金,平台强大需要阿姨和用户两端双补贴,烧钱在所难免;二是周边竞争大,外卖和厨师上门以及半成品到家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外卖行业;三是配送效率低成本高,一般家庭都是阿姨为家政主妇,不方便离开家里,做菜和配送不可兼得;四是盈利空间有限,对于现有的正餐供应,平台对其普通正餐不便提成,毛利的提升空间太低。
现在看来,几乎样样都中了。
私厨这个模式,在中国属新兴,但在国外却相对普及。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EatWith。这家公司早在2012年就成立,总部位于以色列,目前已经获得了120万美元的融资。
同为私厨类O2O,EatWith的模式有所不同。相同的地方是,它也包含厨师一方和食客方。不同的地方是,这些厨师并非只有家庭主妇,其中的许多人都是专业厨师,甚至据使用者说,还遇见过米其林大厨。
厨师制作自己的菜单、上传菜肴图片和简介、并填写地址。食客则可以选择合适的用餐地区和口味。
在这里厨师更像是一个聚餐的组织者,他选择地点、负责做饭、并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聚餐的地点也许是在厨师的家里、也许是在公园的草地上、也可能在海边……食客则有很多都是外来的旅游者。
大家就像下图一样。
食客们需要支付厨师餐费,据了解一般在30—60美元之间,这客单价可不是国内私厨O2O能比的。而平台会抽取大概15%的佣金。
EatWith目前已经扩展到许多国家,或许,这种模式是妈妈到家们可以借鉴和模仿的。
回到国内,目前国内私厨O2O模式比较类似,其中一种是妈妈到家式的模式,另一种是请厨师到家的模式。
而EatWith对国内公司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因为形式以聚餐为主,所以对品质要求较高,许多人聚餐同时除了享受美食还可以拓展人脉,基于这两点,客单价和重复购买率都会相较家庭厨房的炒菜米饭高出很多。
私厨O2O与如今大热的共享经济趋势是相契合的。尽管国内私厨市场蓝海一片,但整体来说,依然还处在萌芽之中。
而许多公司就是夭折在萌芽阶段的探索当中,比如APP妈妈的菜,在此前也遭遇了和妈妈味道类似的处境。
不同于EatWith的模式,所以国内私厨类O2O公司面临着许多特定的问题。
比如最后一公里配送。既然都愿意打妈妈牌,那至少要做得像妈一样随叫随叫,这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为炒菜阿姨一个“妈”要伺候好多“娃”,所以很难又炒菜又配送,平台自备配送吧,社区布局散乱,成本那叫一个高,融的钱烧不了多久就没有了。
就算钱足够多,配送问题解决了,那么最后一个——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来了——食品安全。
由于厨师大多来自寻常家庭,不仅不同家庭的卫生习惯不同,且外卖餐食成品的卫生情况也无从考量。所以说,私厨平台如果想坚持走下去,食材的采购和清洗,炊具、烹饪环境的卫生条件,甚至厨师自身的健康情况,都需要平台给出标准化的规定、以及建立监督机制。
然而,你以为只要这样就够了么?
你搞得再干净再卫生,这也只是你自己认可的而已。如我们所知,正规的食品实体店,都会通过审批获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并且会执行食品流通相关法规。但私厨一般都设在厨师们小区的家里,又何谈《食品流通许可证》呢。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也有了这样一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也就是说,妈妈味道们需要为平台下的厨师们负责,这也就又绕了回来。
据了解,妈妈味道的规定是要求私厨们提交自己的健康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同时要求私厨们提交产品原料的照片和收据。但显然,这也并非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由于这种私厨外卖客单价都不高,所以即使顾客有诸如吃坏肚子一类的不满意,也很少会大动干戈诉诸法律。即使有了维权的想法,因为同时涉及到第三方平台、第三方配送、网络信息发布等诸多法律关系,处理起来也十分麻烦。
当然,法律法规总是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相信这一点在未来终将有解决方法。但在此之前,私厨行业还依然需要顽强探索。
版权声明: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本文已加原创标识,无需联系我们即可转载,转载时,请注明转载来源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