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快时评丨陈晓峰:北京城不需要“梵高”

陈晓峰 当代艺术频道 2021-09-26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 News Headlines ——

新浪当代艺术头条


407




花了7年时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95分钟的纯油画电影《至爱梵高》,一瞬间让人泪流满面。



梵高是国外的,但是国人的油画启蒙导师中,有一位一定是梵高。我到燕郊电影院看的电影《至爱梵高》,这是我感受到电影院最为安静的一次。在负面新闻看多了时刻,观影者对“梵高”的至爱,还是让我这个异乡人在特别的“人文”寒冬,心头一热,原来每个人尤其是四个字的人群还是对“纯粹的梵高”有着特殊热情的。北京人民或燕郊人民可能就在于这种穿越时空的距离与身份折叠,因此“梵高”所代表的也被折叠出来。眼下真实的是北京城已不需要奋斗路上的“梵高”,因为梵高不是高端群体。不过,不可能割裂的事实是,燕郊神一样的聚集是北京发展的隐喻。北京和燕郊之间连接的北漂每一个个体,像极性格古怪的梵高,没有人愿意为他未来的光芒现在开始背书。加勒医生是希望梵高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是自私的是,他阻挡了他的女儿和梵高交往,以致这个女人在梵高自杀之后,每天都要带一束花去看梵高,以致她四十四年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庄园,梵高给这个女人画的像,也一直陪伴着她。



燕郊活生生的被北京上班族群睡成了北京的睡城,这里的人们似乎是北京城上班族的“梵高”,就像梵高认为他的作品一定如星空那样璀璨,寻找上班的全部激情或努力打通现实世界上行通道的存在,乃至可以成为耀眼的CEO,可是眼前的现实是每天堵车几小时来回,让我无意识的联想到燕郊也有一个近物质时代的“梵高”年代。有把天际线一刀切露出的阔气而陌生的北京,一定就有在潮白河岸上人潮拥挤但物种多样化之美的燕郊。


一方面被无比丰富无比焦虑现实折腾的国人最通透梵高的世界,以此作为通往艺术之路激励自己坚守的高贵精神。另一方面那个被屏蔽的低四个字的群体,让如今的梵高所寄托的价值开始贬值,因为今日对这四个字标签的群体打击,正如当年梵高的困境。每个在路上的艺术家以及体制外文艺工作者,说白了都是一个梵高矛盾体,一面渴望艺术道路上热烈纯粹如梵高,一面要尽早摆脱梵高的悲剧让自己活着的时候上岸。



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直言自己就是若干年后北京所言的那四个字的群体之一,但是他坚信“心有真实,艳丽璀璨”。梵高28岁开始画画,画了八年,就直接把生命推高到自己的尽头,自杀都是与众不同的,别人自杀都是在头部或者嘴巴里挂上一枪,但是他却是在腹部。他想和妓女搞上一炮,却被未来的银行家雷内捉弄抢去。梵高一生中创作出864幅油画,1037张素描,150幅水彩画,现在张张价值连城,但是生前却只卖掉一张。如今再看市场中的梵高,他留下的杰作成为全世界艺术爱好者膜拜的对象,甚至养活了大芬村也同属那四个字的群体。



梵高把耳朵割给妓女看,本来可以推高到高潮的场景,导演都不愿意加强,大抵导演只想还原一个追求真实和异常敏感的梵高,而不是刻意强调梵高的疯狂。在一个秩序分明的社会,梵高只是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外国人在异乡的旅馆漂泊,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五点像上班一样精确的外出画画,这是需要多大的专注和心理状态。因此我宁愿相信梵高自杀时心理状态是稳定的,他的自杀只是推开了另一个被需要世界的存在而已——这个世界等着每个人,无论你最终富有,还是贫穷,每个人都要回应精神世界的指向,这也是我认为的这部95分钟电影的终极意义所在。



梵高偏激在于他看到了自己的世界,而没有看到被叠加,甚至被嫉妒的社会逻辑,让他不能成为异类分子。这就是社会进化逻辑的残酷性,你成为出轨的人,或者异端的人,否则你就是一个危险的人,比如从酒店老板的女儿,警察,花花公子,妓女等等都认为梵高是超级奇怪的人。命运就在此打转,我们很多人成为了平庸之人,成为一开始自己所反对和憎恨自己的那个角色。

每个人都想强加给梵高正确的意识形态,唯独梵高本人对自己充满着星空般闪耀的光芒。不断捉弄梵高的花花公子雷内就是想通过金钱的方式改造或控制梵高,但是却只是给梵高提供了偷走手枪的便利。加勒医生希望梵高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却自私的把自己女儿隔离在梵高需要寄托的世界之外。这就是社交世界的自利行为,没有道德的评判高点,但是需要提醒的过多社交网点组成的当下社会,在每个节点会更大的杀死走向梵高之路的人。梵高越来越稀缺,这就是现时社会的定律。



谁能拯救梵高?梵高挚爱的提奥弟弟也没能拯救自己的哥哥,恰恰是梵高激怒了加勒医生,而加勒医生把梵高所要的“真实”讲述了出来,原来梵高的弟弟为他承担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这让梵高活在物质世界的勇气荡然无存。


对于年代的人梵高是“梵高现象”,是一个精神绝对纯粹物种的象征,比如50后,60后,70后文艺人心里都有一个贫困而纯粹的梵高镜像来投影自己,尤其北漂们,燕郊北漂的人们。对于更物质化的80后,虚拟社交的90后,00后,梵高只是一个衍生品,他们只需要购买一张电影票就可以解馋,是无法拔高到精神认同区间,或者一定要和60后,70后来个“梵高认知”一致。



在每个异乡的路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投影,正如梵高所象征的精神或浓缩的内涵,在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也恰恰是这部叙述平和本真的电影在国内上演附着的时代价值。或许梵高并没能走入这个时代,但是梵高却是在骨子里把这个时代的问题呈现得异常激烈。比如,燕郊人民的电影院很安静,大概人们的精神世界里需要一个最热烈的梵高让作为镇定剂来安慰一下被物质抽离的精神世界。


梵高精神已经被折叠成三段,一段是古典版的梵高,在记忆里我们都有一个梵高,让自己精神生命空间对应着曾经热血沸腾过的梵高;另一段是现时版的梵高,他只能在北京城外,在夹缝中保留奋进的生命力,比如宋庄,前提是在北京郊外做艺术家梵高更像是勇敢者的游戏,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宋庄艺术家群体大多数因为没有固定职业,没有社会最低保障;还有一段则是在未来继续书写“梵高”,把梵高视为奇迹,但是前提是在商业的弯道里成为市场效率和流量入口的“梵高”,此时肉身的梵高早已经脱俗,不再需要蜗居北京彩钢结构的空间。



北京城需不需要“梵高”,暂时是高端群体决定的,但是非高端人群的创造活力从来都不能轻易被遏制。


一个时代的迷惘,不是自杀一个梵高所能言尽,但是它确对是一个思想分离对照物,不要苟同粗暴的天际线,而是需要价值观多元的辩论。




作者简介


青年批评家陈晓峰


陈晓峰,资深传媒人。国内当代艺术时评倡导者。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00级作家班,200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新浪当代艺术频道总监,艺术小镇发起人。曾联合创办艺术圈内知名刊物《美术焦点》、《红艺术》、《艺周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以及曾担任《中国宋庄网》主编、新华网书画频道执行主编、艺术典中国主编。

相关文章

最快时评丨陈晓峰:中国艺术圈需要最贵艺术品《救世主》加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