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史】《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前前后后

余玮 河北党史 2021-09-09



    【视频】国家相册——黄河大合唱:怒涛山岳般壮烈的词曲组合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激扬的旋律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响亮号角,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 
  几十年来它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人们用各种形式来演绎这不朽的旋律。战争时期唱着它,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现在唱起它,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词作者光未然:抗战诗情在壶口澎湃


从壶口瀑布往西北走10公里,蜿蜒的山路直上可到一个窑洞群“克难城”。据当地文史部门考证,“克难城”正是词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渡过黄河后的暂住地。如今,这里辟有抗战史纪念馆,并在一处标明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地。展板写道:“1938年,当时的年轻作家光未然受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派遣,以国防部政治部文化督查专员身份,到第二战区视察工作。他从武汉出发,途经西安、洛川、宜川经黄河小船窝达到‘克难城’,在此曾住数日,当看到壶口瀑布时,心潮澎湃,酝酿了长篇诗歌《黄河颂》。” 

1938年10月,光未然率抗敌演剧队在壶口东渡黄河,来到壶口瀑布旁,抗敌演剧队看上游黄河水仿佛从天而降,淼淼浩浩,滔滔滚滚,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黄河至此,河床由几百米宽突然收缩到几十米,滔滔的黄河水猛然跃落到几十米下的河槽中。瞬间,激流在那里涌动、跳跃、激荡,发出雷鸣般的咆哮,冲腾起百米高的水雾,形成了“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壮美奇观。唐朝诗人李白写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赞美此景。 

当地老百姓听说演剧队要在此渡河,连连摇头:那地方难渡啊,多少年来那滔滔翻滚的黄河水,不知吞没了多少渡河人的性命;能渡过河去的,都是命大的人。演剧队员们表示:为了抗战,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老百姓见他们如此坚决,答应帮他们想办法渡过河去。 

那是初冬时节,还很有些寒冷,船夫们却一个个光着膀子。领头的艄公一声吆喝:哎咳哟―――船夫们随着号子一起发力,把船从岸边推入河中,再翻身上船。艄公又操着陕西口音一声令下:开哟―――船夫们齐声应和道:划哟―――即有节奏地奋力摇浆,船逐渐地驶向河心。 

行船途中,随着领头艄公一声声喊着号子,两边划船的船夫们一边应和着,一边奋力划着浆,裸露着的棕色臂膀肌肉凸隆,在初冬的天气里,上面淌下一串串汗珠。 

从壶口飞泻而下的激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汹涌奔腾成一片怒涛狂澜,冲撞着礁石形成一个个急转的漩涡。渡船时刻要躲礁石、避漩涡,每经过一处危险地带时,船夫们都在艄公的指挥下,发出时而悠长高亢、时而低沉急促的号子,让演剧队的队员们听得既紧张又好奇。 

在老艄公的绝对指挥下,船夫们喊着不同的号子,动作一致地划着浆,渡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拐弯,穿急流、过险滩、躲漩涡、避礁石……闯过道道险关,向对岸驶去。艄公和船夫们一唱一和的声声号子,指挥着船工的行动,指引着渡船的方向……粗犷雄壮,高亢豪放,极富节奏感,很有音乐性;伴着隆隆涛声,如同千百人的呐喊呼吼,撼人心弦…… 

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时刻闪现在他眼前,船夫们唱和的雄壮号子声不断地萦绕在耳畔,只觉得一股澎湃的激情,像炽灼的岩浆在胸中奔腾激荡…… 

1939年1月,抗敌演剧队到了延安。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造成左臂骨折,一到延安他就被直接送进了延安边区医院。在延安5天的时间内根据1938年和1939年两渡黄河以及在黄河两岸行军打仗时的感受,写出了长达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 

1938年,在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的冼星海,收到了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信,邀请他前往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知道后非常高兴,正想去延安。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冼星海夫妇以旅行结婚的名义,甩开国民党特务盯梢,扮作侨商,躲过盘查越过封锁线,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两斤白糖换来不朽名曲 


       光未然到了延安后,就碰到冼星海。冼星海说:“我们合作过,我现在想写点东西,你是不是给我一点歌词呀!”光未然说:“好啊!我正好有一首长诗叫《黄河吟》,我把它改成歌词,搞一个大合唱。”两人商量,第一段是什么,第二段是什么,一共有8段。于是,光未然就拿回去改。据冼星海的独生女、浙江省图书馆退休干部冼妮娜回忆说:“两位老战友相见又彼此非常了解,那当然是非常高兴也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看着他,之后跟他说,怎么样,咱们再来一次合作,来一次厉害的。” 

一晃,这年农历除夕之夜到了。冼星海受邀与抗敌演剧队的同志们欢聚一堂,聆听了光未然改好的《黄河吟》。冼星海坐在门边的椅子上静静地听着,越听他越觉得血脉喷张。他听完之后非常激动,一把就把诗稿抓过去了,说:“我有把握,我有把握!”大家立即为他热烈鼓掌。 

◆光未然

的确,光未然刻画的黄河形象,充分调动了读者或听众的视觉感受,使读者或听众感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就好像在眼前出现,在耳边呼啸。作为一部大型史诗,《黄河大合唱》在结构上不仅合理匀称,而且还十分注意层次与推进,其中有对比、有高潮,获得了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冼星海拿走了歌词,没有亲临壶口渡黄河的他,曾多次要求历险者讲述当时的场景,以便获取创作的源泉。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习惯是:思考一旦成熟,工作起来的劲头相当惊人,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投入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中去。指挥家严良堃说:“星海在创作‘黄河’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艰苦,在窑洞里写。当时他的夫人钱韵玲还怀着孩子。她为星海做了个小写字板,星海就坐在土炕上面写。期间,光未然来问他:‘星海,昨天开夜车了吧,怎么样了?需要给你煲汤吗?’星海说,不要煲汤了,你给我买一些水果糖吧。广东人爱吃糖。但全延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买不到水果糖!后来王明的爱人知道了,找到光未然。她说:‘我那儿有白糖,借给你两斤吧。’”就靠借来的这两斤白糖,冼星海晚上困了就一边吃白糖,一边谱曲。

冼星海的眼前不断闪现着滔滔大河的雄浑画面,奔腾于天际间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如中国人民昂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这一切在他的指尖化作一串串气势磅礴的音符。一碟子白糖成了激起他灵感的东西。他时尔抓起一撮白糖放进嘴里,时而深深地吸口烟,再重重地吐出,时而又飞快地在纸上写下一串音符。 

经过6天的创作,即在3月31日,冼星海完成了8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的谱曲。就这样,在那间小土窑里,在那盏摇曳着微弱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结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史诗性名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从红遍延安到唱响神州 

《黄河大合唱》有5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曲谱共分8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曲;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均分为4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4月13日,抗战演剧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举行了《黄河大合唱》的首演。演出非常成功,冼星海和鲁艺的师生们大受激励。

在鲁艺建校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赵毅敏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鲁艺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向主席推荐了《黄河大合唱》,邀请毛主席观看,毛泽东欣然应允。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为了让乐队的演奏更有气势,冼星海按照当时的乐器条件编写了简练的伴奏总谱,并搜集到三四把小提琴和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和一些打击乐器,几位同志还动手制作了由洋油桶改成的低音胡琴。正式演出前,冼星海又看上了学生李焕之每天系在腰上的一个大号搪瓷缸子。他取下搪瓷缸子,把合唱队员们吃饭的勺子收集一大堆放进缸子,示范性地一摇,让李焕之充当这件“新式打击乐”的演奏员。排练时,担任指挥的冼星海就朝李焕之振臂一挥,李焕之便抱着装满吃饭勺子的大搪瓷缸子奋力猛摇,于是,那密密的“哗啦啦啦”之声伴着管弦锣鼓齐鸣,发出呼啸奔腾的浪涛吼声,引出了合唱队员们“嗨哟、划哟”的雄壮歌声。表示黄河波涛声的“嗨哟”一出来,好像房子都要震裂了。那是一个呐喊的时代,歌声震动着山谷,震动着夜空,也震动着每一个演员和观众的心。唱到《保卫黄河》这一乐章时,冼星海在台上来了一个转身,指挥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一起来唱。全场沸腾了!全曲终了,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 

演出结束时,毛泽东高兴地起身拍着手连声叫好。第二天,他们又受邀为中央党校和马列主义学院加演了一场。当毛泽东从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了不少蘸水笔笔尖时,很快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了外国友人赠送他的派克牌钢笔与墨水。 

自此,《黄河大合唱》在延河两岸不胫而走,也成为了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保留节目,招待了来延安的国共两党的抗日将领、爱国华侨、民间团体代表和外国宾客。其中有国民党元老张继、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著名作家老舍和茅盾、美国记者斯诺、美国军事考察团代表、赴中国调停内战的美国马歇尔将军等。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还通过全国各地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和分配到各地的鲁艺学生广为传播。当时,油印歌本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不少人用手抄的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带出延安。光未然离开延安后,也托人将曲谱交给重庆生活书店排印出版。这些,都使《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 


中华民族音乐史诗的“国际魅力”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与袁牧之一起携带延安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胶片赴苏联莫斯科,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任务。 

化名“黄训”的冼星海到达苏联莫斯科后,在忙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整个影片作曲任务之余,挤出时间考察苏联的音乐艺术发展情况,与著名音乐家们探讨音乐创作,介绍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概况和新音乐发展动向,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抗战歌曲,并用钢琴弹奏了《黄河大合唱》。这是《黄河大合唱》在国外的首次演奏。 

然而,由于德国入侵苏联战争全面爆发,冼星海等人既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也无法徒步穿越中蒙边境的戈壁沙漠以及国民党统治区和侵华日军的封锁线返回延安,冼星海一行人只能折返乌兰巴托。冼星海化名“孔宇”,在中国工人俱乐部谱歌、教授乐器演奏,并组织业余文艺队伍在乌兰巴托公演了《黄河大合唱》。 

1941年上半年,太平洋战争的战火燃烧到了缅甸,光未然带领缅甸华侨战工队(文工团)在当地进行反法西斯的巡回演出,压轴的节目总是《黄河大合唱》。1942年春节期间,由光未然担任总领队的“缅甸华侨战工队”连续3天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1942年冬季,冼星海秘密离开乌兰巴托,只身返回莫斯科转道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打算寻找机会,仍从出国时的新疆口岸回国,但始终未能如愿。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严重营养不良引起的肝炎、肺炎等疾病终于渐渐将冼星海击倒。1945年10月30日,被转送至莫斯科的冼星海最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严良堃说:“1956年在莫斯科,举办了苏中友好年的活动。当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演出,用俄文唱了《黄河大合唱》,很隆重。那是外国人用他们本国的语言来演出的。我们感觉很骄傲,过去我们主要是用中文唱外国歌曲,这次可是他们用俄文唱中国歌曲。解放以后开展中日友好的工作,吕骥把这个谱子送给了日本的一个进步团体,他们用日文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备受人们喜爱的《黄河大合唱》流传这么长时间,也是很坎坷的。在10年“文革”中遭受了冷遇甚至诋毁,词作者光未然也受到批斗。当年,还曾被责令要求重新填词。《保卫黄河》中的名句“风在吼,马在叫”要改成时髦的“红旗飘、军号响”;《黄水谣》中作者描述的日本侵略前的乡村景象“河东千里成平壤,男女老少喜洋洋”被认定是“美化国民党统治”,要改成“男女老少耕地忙”;《黄河怨》中一个流离失所妇人的一句“命啊这么苦”,则成了“丑化中国人民”“宣扬投降路线”的代名词,要被改为“夜啊这么长”。修改受到了音乐界许多人士的抵制,后来惊动了中央的一些领导才收回了修改意见。 

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河大合唱》被殷承宗等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1970年元旦,在北京进行了首演,周恩来总理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喊道:“冼星海复活了!” 

冼星海在海外的生活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友谊奠定了基础。1998年7月3日,江泽民主席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亲自为阿拉木图“冼星海故居”揭牌。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引用冼星海的故事谈中哈情谊。如今,在中哈两国的共同努力下,阿拉木图市的一条街道整饰一新,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街口建有莲花状的有冼星海头像和中哈俄三国文字铭文的纪念碑。



出处|《红歌纪事》

责编|郭小丽

编审|胡振江  项东民


相关阅读

【周末读史】《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前前后后
【周末读史】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赴京纪实

【周末读史】纠正有关党史军史的几个虚假传言

【周末读史】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跟共产党走?

【周末读史】李克农带病指挥朝鲜停战谈判

【周末读史】毛泽东亲笔签发烈士证的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是谁?

【周末读史】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周末读史】毛泽东是如何过春节的?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