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智荟”发刊词】在每一次考验面前,相信专业的力量
导读
消融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墙”、“学科墙”、
“行业墙”、“企业墙”
让知识传播不再受到不当的阻碍
让社会科学成为对全社会真正“有用”的科学
让中青年学人发出光亮并被世人看见
2020年2月1日,在举国应战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健康智荟”学术思想平台上线了。
从没有一刻,像此刻一样,呼唤专业的力量。固然,人们需要提振士气的加油声,需要路见不平的批评声,但加油不能当饭吃,批评也无法建立一个新世界——真正驱动中国这艘超级航母驶出幽暗深谷的,只能是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大到整个系统架构(治理理念),小到每个零配件(技术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提出,源于一家家机构、一位位学人、一年年积淀、一次次磨炼。今天起,站在大健康行业学术界“思想巨人”和“未来领袖”的肩膀上,我们将荟萃各方智慧,为大健康行业乃至新时代医改、“健康中国”战略,整合出一份份名家访谈稿、学术通讯文、联名倡议书……我们平台试运营第一天,就上线“相信专业力量”迎战疫情特别策划,邀请到卫生法学、数字健康、公共卫生与疾控改革等10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发声,邀请到17年前参与抗击非典的行业大家为防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提出寄语,为防疫贡献思想,以文章报国为民。
从没有一刻,像此刻一样,急需专业的力量。大健康行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医疗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健康保险业等诸多细分领域。坦白讲,与现代金融业、现代零售业相比,大健康行业虽历经改革,但至今却仍未完全去除封闭、垄断、割裂的特质。在本次迎战新型肺炎疫情初期,我们一度饱尝信息封闭、各自为战的苦果,及时,专业的信息缺位,是主要原因。作为“健康智荟”学术思想平台的创始发起人和首批重点联络的中青年专家,我们分别来自智库机构、学术基金、行业协会、中央媒体,承担着学术研究、咨政建言、学术科普、大众传媒、商学教育等不同工种,但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消融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墙”“学科墙”“行业墙”“企业墙”,让知识传播不再受到不当的阻碍,让社会科学成为对全社会真正“有用”的科学,让中青年学人发出光亮并被世人看见。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健康智荟”平台成长为大健康行业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事业平台。
在此,“健康智荟”编辑部向大健康行业做出如下严肃承诺:
一是平等包容。无论您来自党政机关(党委办、政府办、政研室、调研部等),还是来自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学协会等),无论您来自产业机构(公共事务、战略研究、投资研究等),还是来自医疗机构(医疗管理、医院医保、战略研究等),我们一视同仁,一概欢迎。在这里,没有等级制,没有“鄙视链”,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等到平台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级之后,我们将开放细分学科、行业的社群,邀请大健康各个行业领域的用户加入其中,跨界互动,互学互鉴。我们深信,只有花草树木各美其美,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构建繁荣健康的学术生态。
二是思想至上。在刊登学术文章,引用学术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只遵循一条“金标准”:思想的力量。我们不是一家公共媒体,没有资质也没有能力提供新闻服务。在无法产出新的事实的前提下,我们作为一个学术思想平台,将致力于产出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逻辑线、新的思想体系。信息大爆炸真伪难辨,我们被“事实肥料”填塞得消化不良;人人自媒体声音嘈杂,我们被“观点迷雾”遮蔽得看不清前路。编辑部愿意协同各方,倾尽我们的认知资源,为您精选最打动您的真知灼见,为您探索最前沿的认知边界,持续推动知识扩散,努力下探逻辑层次,进而填平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鸿沟”。我们希望,你在这里逗留的每一分秒都不被浪费,你对我们的每一次期待都不被辜负。
三是事业平台。长期浸泡在学术圈,我们深知大健康行业学人的不易。有的朋友突然接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任务,苦于没有现成研究成果,或超出自己的认知框架,心急如焚。这时候,编辑部愿意针对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绘制知识地图,提供先导性研究框架,消除他们因无知而生的恐惧,多快好爽地完成紧急任务。有的朋友甘于沉静与清贫,十年如一日耕耘学术自留地,并形成了独创性、实战性成果。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平台运营者,编辑部成员本身没有发论文、评职称压力,更愿意为这些学术成果提供免费的摘编、转译服务,在得到行政授权、学术授权之后予以刊发,并留下学术合作的联系方式以供“伯乐相马”。在时机成熟时,编辑部还会针对中青年学人的职业发展、交友相亲、救急援助等需求,提供更暖心的免费服务。
成立中国大健康行业第一个学术思想平台,我们编辑部全体成员重担在肩,不容有失。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时,在我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周期之际,当我们的学识参与到思想启蒙、制度构建、行业实践当中,这是何等壮丽的景况,不亚于《三体》中三维人类第一次体验到四维空间。
这是我们的小确幸,也是我们的大梦想。
愿与您,大健康行业的学人伙伴,比邻同心,携手同行。
梁嘉琳 | 责任编辑
朱露、龚子怡 | 视觉设计
学术交流
梁老师 23317472(微信号)
授权转载
龚同学 Aimhunter(微信号)
联系研究成果团队
本文作者团队
加入读者社群
请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