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开源引领信息技术创新
| 采访人:稻子、何莹.
| 被采访人:王海良
| 编辑:袁睿斌
| 设计:谭嘉露
导言
王海良,Chatopera联合创始人 & CEO,微软人工智能最有价值专家(MVP)。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加入 IBM 四年,先后工作于软件开发实验室和新技术创新大学,从2016年开始在新创公司工作,曾任三角兽 AI 算法工程师和呤呤英语 AI 产品负责人,负责智能对话系统研发,著有《智能问答与深度学习》。
主持2015年 Node.js Live 北京站活动
探索
恰同学少年
故事的起点还要久远一些,记忆中总有有那么一些珍贵的瞬间,亦或细小不经意的时刻,却指引了未来的走向。
大二去饭堂吃饭,瞥见二层的转角处有个关于 IBM 的招聘广告,赫然写着“停止为平凡工作,开始与传奇同行”,像一道闪电在击中了我内心深处。之前也有学习编程、参加比赛,但这次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软件编程工作的价值。室友看到后调侃说,其实它根本不会理你,但我内心深处怀着对“停止为平凡工作”的认同,立下了想要加入 IBM 的志向。
当时 IBM 刚刚发布“智慧地球”战略,碰巧我所在实验室导师计划正在做一个基于 RFID 的定位系统的课题,需要实现软件和硬件结合的原型系统,我几乎投入了全部时间在上面。几个本科生,没有什么基础,一边跑中发,一边写软件。我主要是做软件,还用这个项目加入了第二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了自学了几门编程语言和很多其它编程知识,熬夜、翘课,甚至导致挂科。大二暑假的时候也没有回家,而是在实验室住了半个月。
北邮实验室眺望西山夜景
自学走了很多弯路,参加工作后,我才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快速入门一项新技术的方法。期间曾给人留下了不善于言谈的印象,之前的我并不是这样——因为沉迷开发软件,脑子里时刻装着一些异常,思考着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或者编程框架的设计模式,算法的工作原理。可以说,软件编程改变了我的性格。
伴随着创新项目的结题,从大三开始我很积极的参加技术社区活动,当时班里的同学并不热衷这些,很多人研究保研、出国,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为此还专门看了格拉德威尔的《Outlier》(异类)这本书,《Outlier》也给了我很大影响,书中最为人知的发现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作者用他的研究证明,“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个时候我明确了自己的未来规划:1万小时,成为一个职业软件工程师。至今已有十多年过去了,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及可以将人分为三种类型:自燃型,可燃型和不燃型。“自燃型的人,在他周围没有任何督促,他自己就能熊熊燃烧”。我觉得我是一个自燃型的人。
蜕变
与传奇同行的日子
在IBM美国实验室工作期间游览杀死恶魔山
2014年以后,人工智能就已经很成熟了。2016年,我便从实验室里面走了出来,打算将人工智能与商业场景结合,从业务流程引擎的实现转到了智能化的服务探索,尤其是人机对话系统,我想做一个基于自然语言的业务流程引擎,让机器更懂人。
在大公司里面创新是会受到较大的阻力,经历了内部创业项目的推动不利,我转而希望能加入一个创业团队,更快地加入到这个正在发生的、改变这个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辞职信里,我写下了:”Would you capture it or just let it slip? “
创业
跋山涉水两肩霜花
真正意义上走上了创业这条路,是以加入呤呤英语为起点。2016年,当时我和一个构建了中美儿童社交网络的创始人 Don 聊得融洽,彼此认同对方想法,便决定加入其中。Don 研发出的产品已经覆盖了数十万用户,理念是让中国小孩在游戏化的场景中与美国小孩互动,寓教于乐。但由于时区的差异,往往是中国小孩今天发了一个消息,过了12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后才得到回复,聊天体验相当不好的。我意识到,这里有很大需要空间使用聊天机器人进行改进。
儿童英语聊天机器人做了一段时间,完成了产品预研后,我加入了另一家专注做聊天机器人的公司——三角兽,为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闲聊等对话服务。三角兽有比较大的研发团队,我加入的时候刚刚完成 B 轮融资,业务快速扩张,在技术上有巨大的投入,更多的研究,在三角兽的工作经历是我作为软件工程师最开心的,在比较大的团队中依然保持创业文化,让整个公司蓬勃发展。
在三角兽做了一年的算法工程师后,为了挖掘自己的潜力,我打算自主创业,和已经认识两年多的张凯、向宇谈起这个想法得到认同。2018年6月华夏春松成立,并确立了 Chatopera 产品线做企业智能客服系统的全解决方案。我们三位联合创始人累积的从事软件工程师的时间有30年,而且都与企业 IT 研发相关,由于缺乏市场、销售和融资经验,过去的两年如履薄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有了产品、用户,完成了一轮融资,在客服系统解决方案中逐渐有了知名度。那么这些是怎么做到的呢?
开源
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
这一路上做技术走来,我很喜欢开源,注重培养自己的分享精神。和华夏春松的合伙人、投资人的结识都是因为我们能聊到一起,聊什么呢?开源项目、开源代码。大家有利用新技术去支撑新的商业模式的共同愿望,就 hit off了。找客户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开源了自己做的产品大量代码,配合发布大量文档,同时做在线培训课程、撰写博客,向开发者传授我们的技能。好的开源项目不是只发布代码,而是运营开发者社区。
2019年参加开源社举办的中国开源年会
很多不了解开源的人也不理解我们的做法。我们大多使用开源、免费、还商业友好的 Apache v2.0 和 MIT 软件许可证。那为什么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呢?
我参加的第一个开源项目是 OpenStack,从中我了解到开源项目的重要运作方式、原来开源的技术是这么先进创新,而且是与不同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合作,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公司中间是相互竞争的。开源社区是一个聚集人气的地方,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才能做出好产品。产品市场足够大,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亲密合作伙伴。2015年,我着手运营 Node.js 北京社区,举办了二十二次线下分享沙龙,同时也协助其它主办方开展开源活动。从只关注自己的技能的开发者变成了组织者,帮助很多人提升他们的技能,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社区朋友,包括像微软开源、开源社等。BJ NodeJS Club 成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氛围浓厚的圈子,深入的交流让我更了解不同人的所思所想,给了我更多勇气去直面自己的理想。
某次Node.js社区聚会,当天气温近零下30,挡不住热情
逐梦
努力创造长期价值
2018年底,我和朋友合著的《智能问答与深度学习》出版了,在豆瓣、京东上,这本书依旧保持着98%的好评率。为了写书,每天早上喝一杯咖啡后上班去,下班后晚上9点到家在床上在躺一会儿,到10点再喝一杯咖啡,写到凌晨2点,第二天起来再喝一杯后上班,与同事开完会后也是继续写书。这个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后,身体开始受不了了,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白头发。
作者团队,左起 王海良、陈可心、林旭鸣、李思珍、李卓桓
写书期间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的郑柳洁女士多次沟通,起书名时,出版社认为:“书名应该紧跟热点,比如TensorFlow, Python。不然人家怎么能搜索到你?” 但我想:“靠热度,大家现在去搜,然后过了几年就没人搜了。还是写一本经典的书籍比较好”。思来想去,决定用《智能问答与深度学习》作为书名,这背后是我一以贯之的观念:努力创造长期价值。
《智能问答与深度学习》掠影
2020年,「华夏春松」将取得异彩纷呈的成果。时下,我们的产品研发更多地想专注于应用在心理咨询行业,帮助心理咨询平台打造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没什么奥秘,就是依赖大量数据做概率计算,样本空间足以覆盖一些小概率事件时,就可以取代大部分人工,我们做的产品更希望是辅助人,代劳那些重复的工作。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欢迎大家联系交流指正。
Chatbot活动与参会者交流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视频号小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