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物】下次谁再问“你咋不上天了”,这些学校、老师、同学都是答案

2017-04-24 上海学联

上海学联微信公众号将定期推出校园人物,学霸,学神,网红,运动健将,创业达人……你有你的精彩,我们便给你舞台。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推荐。


中国航天日

你知道是哪一天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95il8o5j&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仿佛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临

中国最牛的“快递小哥”天舟一号都赶紧上了个天~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它预计与天宫二号完成两次交会对接,进行2个月的在轨飞行,完成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并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天舟一号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它的发射质量比之前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都大,是目前中国送入太空质量最大的载荷。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代表着我国在探索浩瀚宇宙和无垠太空的道路上,取得了又一重要的突破。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模拟图


那夜倒计时的呐喊仿佛还在耳边

转眼间又为成功对接而欢呼雀跃

在天舟一号“快递”送达的背后

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

饱含着上海高校航天力量的青春与梦想


【航天·人物】

01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韩绍金,2005年9月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就读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大学时期的韩绍金就是一个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优秀学生,历任国防生内所有核心骨干岗位,当选2008年“感动交大”校园新闻人物,并荣获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自强自立先进奖、伍舜德精神奖等荣誉。


韩绍金在本次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主要负责控制航天器飞行,监视航天器状态,对航天器进行操控,也是本次发射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畏困难,勇于攻坚



相比之前的天宫和神舟系列,天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型号,许多技术尚未成熟,复杂程度又很高,航天团队也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使得本次的航天任务困难重重。而且这些任务都是高风险的,一个数字出现错误就可能会造成耗资几个亿的工程前功尽弃,在工作中必须时刻谨慎小心,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能打一百多个电话吧,工作难度很大,强度也很大。”


任务紧迫,争分夺秒



除了技术难题,联调工作的进行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联调就是跟着模拟软件对整个任务过程进行演练,常常要持续数个小时,并且在此期间无法同时兼顾其他工作,要耗费许多精力。


“曾经出现一天24小时,值班16小时,剩下8小时准备另外的任务。”


励志青年,共同奋斗



▲图为韩绍金与研究生室友的合影


“那时候晚上十一点熄灯,然后大家就把放键盘的那个小抽屉拿下来放在洗手池上再看一会书。现在他们都在航天中心担任技术骨干,负责航天服研发、航天员训练模拟器研发测试等,我们现在都还在一个院子里,说起来也是航天寝室。”


在航天工作的其他岗位上,同样也有一批又一批交大人的身影——


▲文昌发射场电院电子系2008届本科生王强


▲长江七号测量船电院自动化系2014届研究生李凯

图为韩绍金(右)与李凯的毕业合影


▲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电院计算机系2009届本科生吴宏


▲飞控中心电院自动化系2012届本科生戴堃


▲西安卫测中心电院电气系2009届本科生王巍峰


02

来自东华大学:



继“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飞天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参与研制的玻璃纤维经编网格织物作为太阳帆板的关键材料,又一次成功应用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为这位最牛“快递小哥”的太空之旅编织了提供能源动力的“玻璃翅膀”。


据陈南梁教授介绍,“天舟一号”主要沿用了“天宫二号”所使用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技术成果。“在前期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目前我们在航天器电池基板附着材料领域的研究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相关成果在我国航天领域的应用服务也进入了稳定供给期,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为祖国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纺织能为国计民生做的太多了”


尽管现代纺织的概念已提了多年,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对于纺织的理解,似乎大多仍停留在“穿衣织布”上。对此,陈南梁教授说,“纺织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从助力“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成功飞天,到研发北斗导航卫星“星载天线金属网”,再到致力于服务“天舟”货运飞船,陈南梁教授团队一直坚守着东华纺织人的“初心”,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笃定而从容。


“中国的纺织技术已达世界一流,但在航空航天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仍然相对是较少的,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拓展纺织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让纺织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得更多”。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在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后第一时间给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发来感谢信,感谢东华科研工作者为本次“天舟一号”发射所作出的相关贡献。


03

来自上海大学: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幕后工作者,他的研究成功应用于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系统,他潜心于科研,也醉心于培养高端人才。他培养出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带出了一批拼命三郎式的杰出人才,他就像一盏明灯,为他的团队和学生照亮了前程,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孙晋良。”


▲孙晋良院士及团队成员


鼓励年轻人拿出自己想法


跟孙晋良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独辟蹊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人家做过的,尽量不做,要做就做自己的东西。”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国家下达了研制碳/碳复合材料的任务。国外对碳/碳复合材料的工艺技术保密严格,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所有关键技术。在既无技术资料、又无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下,当时还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孙晋良被任命为课题组长。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攻关,课题组发明了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并制成新型预制体—PANOF整体毡增强骨架,成功研制出碳/碳复合材料,满足了中国航天工业发展的急需。



多年来,孙晋良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4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及部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外技术封锁情况下白手起家,研发出一系列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我们的研究项目,完全靠自力更生,一直坚持用国产的东西,不受国外的任何制约。”材料学院2010级博士生马骁记得孙老师这样说过。“




有一次设计化学气相沉积实验方案,我们直接照搬了国外研究者加氢气的做法。向孙老师汇报后,他让我们仔细思考,能否充分利用实验反应分解出的微量氢气,这样更加安全高效。”小马说,跟着孙老师,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在学术科研上走出自己的路。


 带出一队“拼命三郎”


这些年,孙晋良带了3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对科研的严谨和对青年人才的爱护,让青年教师李红终生难忘。2011年,一个国家级项目招标,出乎李红意料的是,孙晋良提出让她这个三十出头的小字辈担当负责人,参加招投标公开答辩,经过努力,项目最终中标。直到如今,李红依旧很感动。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慕苏说,“每当团队获奖,孙院士总是说:成绩是大家的,是团队的功劳。话虽简单,但让人倍觉温暖。在他的模范带领下,项目组成员都成了‘拼命三郎’。”


04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张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量子密钥通信机主任设计师。他所在团队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总体单位,先后突破了星地光路快速捕获、高精度跟踪与瞄准、复杂光机系统高保真偏振调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星地量子通信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保障了国际首颗量子卫星核心指标的实现和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重大国际影响。团队成果曾获2015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博士,也是大家说的“土鳖”。去年8月16号,我们国家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甚至发表了“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评论文章。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世界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颗卫星做的是全世界都想做却都没有做过的事情,它要向相隔1千公里的两个地面站发送纠缠光子对,而这些光子中包含了量子信息。这就相当于在1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同时向两个储钱罐扔旋转的硬币(见视频)。通过这颗卫星,我国将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绝对安全的保密通信实验,这对我国信息安全意义重大。


由于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我们自主研发并突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它证明了我们本土科学家,也能做全世界最领先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卫星的研制团队非常年轻,大部分人刚参加的时候还不到30岁。令人骄傲的是,我也是其中的一名成员。”


▲年轻的研发团队


“我们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基于热气球的量子通信实验,成果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杂志上,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人类向星地量子保密通信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青海湖旁做实验


虽然地面试验成功了,但距离卫星上天还很远。


2011年,我研究生毕业了,当初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小伙伴有一些已经退出这个项目。我当时留了下来,后来担任了量子卫星其中最大一个载荷的技术负责人。


航天项目和地面试验不一样,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卫星上天了发生状况,整颗卫星就废掉了,不只是国家损失几个亿的问题,整个航天探索都会深受打击。当时压力很大,我们花了3个月时间推倒重来,不能容许出任何差错。原先沿用别人的设计也不再完全适用,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没人做过的高精尖产品,单纯继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根子进行创新。




数不清的日夜后,2016年8月16日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那天,当我看到现场传回来的第一手数据和图片的时候,我又不争气地哭了。我终于见到了这颗星,它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它确实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将近十年的时间,我把青春都献给了这颗卫星。很多人笑我傻,但我不觉得。这十年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有我们的队友情,导师的师生情,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做了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我为我自己,更为我们这个集体感到骄傲。”


【航天·发展史】


学联菌带你一分钟补齐发展史噢!

(截止至2016年10月)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强国梦想启航。

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前仆又后继的奋斗者。

岁月,或许会磨白他们的发色,带走他们的青春。

但是岁月,

更会证明他们遭受千淘万漉后的真金本色


是他们的青春和奋斗,

是他们的梦想和信念,

是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着。

他们,是我们上海高校学子永远的骄傲


用心铭记他们的故事,

奋斗属于自己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

祝愿祖国在不久的将来

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达到新高度,

各大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能遥遥领先!

我们,加油!!

祖国,加油!!!



来源 | “上海教育”、“ 中国航天日”、“中科院之声”、“解放日报”、“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大发布”、“瓜大生活圈”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学联菌 瑰宝


不可错过的往期热文(戳下方标题)


这件事情吃土都不能做  |  学联是神马 | 三生三世学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诺坎普  | 玩坏emoji

狼人杀爆笑桥段  学生干部如何平衡  | 喜茶





上海学联新媒体中心长期招新,感兴趣的请戳这里!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公众号:     

shanghaixuelian

联系我们:
shxlxmt@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