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下乡特辑第四弹 | 红色“足记”寻访,我们在路上!

. 百草青年 2020-09-24


我遇见你

如鹿归林

如舟靠岸


“你”是群山环绕、红古绿交相辉映的螺坑村,“我”是江西农业大学思源社红色“足记”寻访实践营队。


7月2日,实践营队一行人来到距东固镇街上约七公里的螺坑村,近一个半小时的步行路程,加上热辣辣的太阳,着实让实践队员体会到找寻革命故事的不易,也同样让实践队员对那段红色历史更加着迷,期盼。



参观革命旧居,忆烈士英魂


去螺坑村路上,实践队员碰巧遇到一位回村的老奶奶。奶奶十分健谈,同行过程中不断介绍村内高龄党员及革命遗迹,并贴心叮嘱说:“你们年轻人这么热的天千万别中暑,真吃得了苦……”


快到村口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黄公略旧居,黄公略烈士的斗争事迹顿时激荡在脑海: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黄公略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三军英勇作战,曾于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等部,对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将领。然而,不幸的是,在吉安东固六渡坳黄公略遭敌机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早在来之前,实践队员便搜集过黄公略烈士的相关资料,对他的革命事迹有一定的了解。如今,近距离接触他生前居住的地方,再次勾起对革命先驱的崇高敬意,驻足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黄公略烈士长眠于此,或许,他在看着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他在期盼着我们的精彩!



找寻革命遗址,品红军标语


渐渐往村内走去,依据奶奶的指引,实践队员来到云汉堂。进入里面,两个标语反对苛捐杂税”、“不还租不还债”格外显目,还有其他几条标语被涂抹或洗刷过,模糊不清,无法考辨。据考证,1929年2月20日红四军与东固地方武装红二、四团在螺坑石鼓丘河坝举行胜利会师大会后,于23日在云汉堂召开了二、四团干部和东固地方干部会议。


继续向前,实践营队来到中美村上官宗祠,宗祠正面墙上写满了红军标语,可谓名副其实的红军标语墙。这些标语字体大小不一,有的横写,有的纵写,有的字迹模糊,须仔细辨认。这些标语是:“反对军阀进攻苏区和红军”、“士兵不打士兵”、“国民政府就是黑政府”。


中美村内还有一座宗祠“荣世堂”,墙上的标语有“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官长来当红军”、“扩大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天下农民共一家团结起来斗恶霸”。据祠堂内两位奶奶讲,白军来烧屋时,一些跑不动的老人就躲在屋后的后龙山上。他们目睹白军在上官宗祠前大呼小叫不要烧,然后去烧别的村子,这样中美村的红军标语才得以全部幸存。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人喊马嘶的实景已被岁月封存,无法再现,唯有墙上的红军标语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的故事,为人民无尽的遐想。这些显示在斑驳墙上,看似陈旧的红军标语,是历史的印迹,血与火的见证。




走访老党员,了解身边亲历事


在村内,我校思源学子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老人钱恩父,他于1933年出生在横坑古村,1953年入党,至今已有65年党龄。老爷爷对思源学子们的到来表现的十分热情,一进门便招呼进屋来坐,并从房间拿出西瓜准备切开,大家见状连忙推脱,有点受宠若惊。“天气太热,你们来到这里不容易,难得有你们这样一群学生……”爷爷的几句贴心话,倍感温暖。


随后,爷爷讲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记忆斑驳的革命故事。从爷爷口中了解到,那时候,村庄里的人都积极从军,他的哥哥钱恩琪也在其中。爷爷的哥哥一直在山东从事情报工作,不幸的是,由于山东地下组织的破坏,被迫暴露了身份,不久后便英勇牺牲。然而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由于两党矛盾的暂时缓和,离家数年的他终于有机会给家里写一封书信,向母亲告慰平安。来信很短,内容为:“母亲,革命成功你就会享福,革命一定会成功,儿子安好,母亲无需挂念。”这封家书,不仅有着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关心顾念,也饱含了一位勇于斗争的革命家对革命胜利的满怀信心和坚定信念,令人动容。


品读钱恩琪的这封家书,结合钱恩父爷爷口述的革命斗争经历,我校思源学子们读出了无数共产党人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抛头颅、洒热血的拳拳赤子之心,读出了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攻难关、坚定执着追理想的满腔革命情怀,这就是红色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钱恩父爷爷回溯那段革命岁月,每每动之处近乎哽咽,有时陷入长时间的沉思之中,唯恐漏讲某处细节。临别之时,爷爷嘴上还一直挂念着:“你们这些大学生真好,这些事情确实应该被人记住,你们真的好,真的好……




采访小学教师,聆听遗址背后事


为巩固革命政权,捍卫工农利益,在反“围剿”的战斗即将打响之刻,苏维埃政府发出通告:“抓紧时间挖壕沟,抢修炮楼,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 通告发出后,曾山还特意派人来横坑通知钱圣清,要坚决执行通知精神,带一个好头。如果要修炮楼,就得有砖头,可是砖头又从哪里来呢?为了这事,已是赤卫队队长的钱圣清和钱德松等人急得抓头挠耳,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钱恩龙知道他俩为这事发愁,便献言道:“把没有后裔、无人检修的倒祠堂拆了,不就有砖了吗?”说干就干,村部一声令下,全村男女老幼齐动员,只几天的功夫,就把三个炮楼和一个哨棚全部建好,拆坊牌的砖头全部运到了赣迷岭上修炮楼和哨棚,并且在每个炮楼里都安放了一门松树炮。


这是钱其昭老师与我校思源社同学们所讲横坑天井磨刀石的故事。钱其昭老师,本是一位小学教师,却在过去几十年间,翻山越岭,四处走访,在吉安红土地上留下他搜寻故事的匆匆身影。在富田镇人眼中,他可以说是当地革命历史研究的“专家”。思源学子们多次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这位老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找钱老师,他更了解。”几经辗转之后,当地村支书拨通了钱老师电话,老师随即来到村委会接受采访。而当思源学子们得知钱老师本来有事特意绕路并腾出时间时,心中百感交集。


钱老师之后又详细讲解了磨刀石遗迹的保护情况,并为我校思源学子们诠释了里面丰富的精神内涵。采访结束之际,钱老师不禁感慨:“当代青年学生应当了解红色革命渊源,明白革命中的精神内核;要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文化。”最为感动的是,钱老师提笔写下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寄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军作风”。短短几字,包含了一位乡村教师对青年学生的勉励与期盼,代表了一名乡土红色作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赤诚真心与殷切嘱托。


如今,距离东固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已经相当久远,当时在战斗中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大都作古,而从当地老党员和革命后代口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红军在极其艰苦环境下英勇奋战、与敌人斗志斗勇的革命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的大无畏精神。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97周年之际,我校思源学子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红色故事传承的旗帜,为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用实践行动向党献礼!



采访革命后代,听革命故事


出了荣世堂,来到会师广场附近,实践队员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爷爷姓李,从他的描述中,实践队员惊喜地发现他是革命后代。随后,李爷爷讲起了他家中长辈的革命故事。


首先提到的是爷爷的母亲王秀珍,她曾随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一同参与革命,主要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从事宣传工作,直至后期在战争中受伤而退休;爷爷的父亲和伯父也是革命时期参加红军的成员,曾一起跟随当时在东固的朱德总司令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爷爷语重心长,谈起他的家人都十分自豪,激动时双手笔划,实践队员认真聆听,深度感受那种艰苦奋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


更为感动的是,爷爷真的十分热心,先后六次叫实践队员喝井水。李爷爷似乎还有点无奈的说:“我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你们就喝口吧。”最终,盛情难却,实践队员们纷纷品尝从高山上引流下来的山泉水,清凉的泉水带着丝丝甘甜,抬头望去,爷爷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队员的疲累感,仿佛一下子全都消除了。



走进东固畲族乡,倾听红军革命历史


夏淑英老师,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一位讲解员,从事讲解工作39年,早已养成“一天不讲一天不舒服”的习惯。原本早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重回岗位,即便被爱人视为患有工作“癫狂症”,她仍不改其乐。


可她又绝不仅仅是位讲解员,参加工作以来,她寻遍整个东固畲族乡,搜集了10多件珍贵的文物,面对面采访东固健在的老红军及其后人,搜集整理200余首红色歌曲和近20个感人的红色故事,成为外人眼中名副其实的红色传承者。 


 在博物馆与其交流时,她回忆:她的大姑姑当时是东固洗衣队的,专门为红军伤病员洗那些沾满了血污、脓液的衣服。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肥皂、洗衣粉这种东西,她们只能在流动的河水里,用锤子一遍遍地用力敲打或者用脚去踩这些衣服才能勉强把它们洗干净。


夏淑英老师缓慢、深情地讲解着,我校思源学子们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感受到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能够清晰品味到红军战士勇于斗争的精神。





保护家乡红色文化,传承革命赤子之心


思源学子们还拜访了钟庄炎老师,一位致力于传播红色故事与传承客家方言的作家,在他耗费无数精力编写了《走进青原》一书。从他的自述中了解到,近十年来,他到处走访当地老人及革命后代。早些年还有数位经历过战争的老红军在世,后来他们大都作古,庆幸的是,他们的革命故事永远地留在了钟庄炎老师的书中,作为一份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呈现在后人的眼中。


当思源学子们问到,为什么耗费这么多年的精力去搜集编撰这些革命历史资料时,钟庄炎爷爷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东固人,就是因为这一颗想要传承东固红色精神的心。”


钟庄炎老师的父亲钟庆鹄,是当时国民党对东固实行“三光”政策的幸存者之一,如今已是92岁高龄。八九十年过去了,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思源学子们进爷爷家采访时,爷爷主动搬出板凳,全然不顾实践队员的推脱,并连说几次:“我来,我来……”


亲身经历那个时期的钟庆鹄爷爷,再次说起那段残酷的岁月时,依旧痛心疾首。“一时间,东固街上杀声震天,血肉飞溅,鬼哭神嚎。经过十多分钟的激烈搏斗,剩下的敌人为了活命,只好跪地投降。”这是爷爷在文章《喋血东固街》的叙述,就是他当时的亲身经历及切实感受。


钟庄炎老师和钟庆鹄爷爷用尽心力传承东固革命精神,在镇上只要问起当地的红色故事,人们一想到的便是钟家两父子。保护家乡红色文化、传承家乡革命精神的执着之心、坚守之心,值得每一个青年学子牢记、践行。


真心祝愿东固的革命故事及红色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这片红土地上永远闪耀金色光芒,继续感染每一个听到这些故事的人、每一个来到东固的人!


一天的寻访

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归去的路上

迎着阳光笑容依旧灿烂

坚守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一直都在


-往期链接-

三下乡特辑 | 出征仪式

三下乡特辑第一弹丨江农学生完成墙体彩绘

三下乡特辑第二弹丨江西某高校登电视台


编辑:吴耀虹  王汝慧  夏闽

审稿:范丽琴  汪子镟   陈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