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云离开"市场套利者联盟"了吗?马化腾的替代者或许就在圆桌之上

2017-12-06 皮特王 港股那点事


 编者按
周末的乌镇一场饭局引发了大家从饭桌到互联网大佬到互联网生态格局的广泛解读和讨论。本文来自格隆汇作者皮特王(前网易财经主编),是作者为其即将出版的新书所写的前言部分,主题正好与乌镇饭局的话题不谋而合,所以特在发布之前借格隆汇的平台分享给广大的投资者。作者对新经济企业的经营新范式有长期深度的研究,他将乌镇的大多数形容是“市场的套利者”,套利者很快会离开世界舞台,中国新经济的敦刻尔克时刻已经到来。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门,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 狄更斯

 

正在写新书的前言,刚好看到了乌镇的圆桌饭局竟然演化成了娱乐事件。


在“马云挺住”的嘲讽声中,我却发现,这次偶发事件背后的逻辑,竟然跟我这篇前言的主题不谋而合,那就提前拿出来发表吧,也当作是为接下来的写作鼓鼓劲。


在我看来,被称为“东兴会”的圆桌饭局,其实并没有那么光鲜。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我新书中将要描写的“市场套利者”。他们在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中套利,以史无前例之小的贡献获得了史无前例之多的财富。除了极少数人之外,这场饭局正是近年早已广泛存在的市场套利者联盟的大聚会。


这群人紧紧围绕在“首席市场套利者”或说是“套利者之中的套利者”马化腾的周围,反而挤走了更有钱的马云。原因很简单,只有马化腾的微信能给他们想要的流量,只有借助这个流量,他们才能最快捷地完成市场套利。


整个游戏就是中国移动与SP联盟的再次上演,游戏和垄断有关,跟财富瓜分有关,唯独和技术无关,和创造无关,和新范式、新标杆的形成无关。不过,即便在古老的电信时代,这样的游戏都很难持续,何况是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转换的巨变时刻?说不定,马化腾的替代者就正好也坐在这个暧昧的圆桌。


由此,马云的孤独反而成了好事。在假大空的达摩院宣传之后,我们能不能心怀侥幸地期待一个更资深的“市场套利者”走向了技术创造之路?这个概率很低,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这个概率比马化腾要高无数倍。


因为,马云的套利窗口先于马化腾关上了,只有孤独者才有可能预知至暗时刻的正在迫近,只有至暗时刻的恐惧才有可能让套利者变成创造者。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中国新经济正在面临的敦刻尔克时刻。

 

✦  一、繁荣的峰巅


从规模和速度来看,中国新经济都似乎走到了繁荣的峰巅。


不久前,阿里巴巴的市值短暂地超过了亚马逊,腾讯的市值也一度赶超了脸书。在国内,二者的市值早就超过了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等央企巨无霸。


不仅新经济龙头的规模惊人,新品类创建者的成功速度也前所未有。美团、滴滴打车、今日头条都在短短两三年内快速融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了估值数百亿美金的大型公司。


最极致的是即将要合并的摩拜和ofo,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超高密度的资本集结。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主要城市的街头就满是共享单车。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早已远去的80年代,不需要任何增强现实(AR)就穿越到了记忆深处那个“自行车王国”。


另外一个代表速度极限的案例就是移动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迅速占领了收银台,连停车场、流浪歌手甚至乞丐都用上了扫码支付。很多人身上不再携带现金,你几乎都很难记起上次去ATM机取款是什么时候了。


这些变化令人目瞪口呆,所产生的财富效应更让人热血沸腾。一时间:共享充电宝和无人货架等劣质的幻想也成了新风口;程序员都改名成了算法工程师;所有公司都争相往自己的项目上添加“智能”字样;各类国内外财经网红和创业导师们都在发出“奇点临近”或是“未来已来”的陈词滥调;人们听着得到app,参加李善友和吴晓波的大课,盼望着罗振宇的跨年演讲。

 

✦  二、市场的套利者


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那就是更大的新经济繁荣即将到来。在新的繁荣里,依旧强者恒强、人傻钱多、见者有份。


这个假设成立吗?我们来看一下事情的另外一面。


近几年来,新经济公司的合并会成为普遍现象。典型的有58与赶集、优酷与土豆、美团与大众点评、滴滴与快的,近期很可能发生的就是摩拜与ofo的合并。


合并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合并的原因全都一样,就是产品服务高度同质化,既然谁也干不掉谁,背后的投资者就要求合并。什么叫同质化?同质化就是创新不足,同质化就是平庸,同质化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利润趋近于零。


这样的两家公司合并后就好了吗?那是不可能的。美团合并了大众点评,依然面临着跟饿了么的恶战;优酷和土豆合并了,还有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竞争;滴滴和快的合并了,最后连Uber中国公司也一起合并了,但是还有神州专车,随后又来了首汽约车和美团。


合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反而带来了新的麻烦,上述公司要么继续巨亏,要么所获寥寥。这样的故事也即将发生在摩拜和ofo的身上。


合并现象背后的事实是什么?答案就是,由于本土市场无比巨大,中国的新经济公司只需要借助资本力量,做一个市场套利者,就可能很快形成较大的规模。但简单粗暴的市场套利并没有什么创新,套利行为很容易被跟风模仿,由此很难“锁住”某一个市场。


只有锁住了市场,获得主导地位,才能大幅缩减亏损,大幅提升盈利。锁不住市场,则后来者源源不断,导致补贴依然停不了,盈利依然遥遥无期,甚至为了完成融资对赌目标,还不得不进入更多需要补贴的领域。


这与上述公司的美国同行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Uber就锁住了美国网约车的市场。产生这个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Uber原创了网约车市场,Uber一起步就是一家全球公司,注定将运营一家全球网络,全球愿景带来了全球资源和全球范围的创新空间,这些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它锁住美国本土市场。


滴滴是商业模式复制者,却无法复制Uber的原创精神,由此也就不具备全球愿景,所以滴滴自始至终都只能是一家中国公司,至多就是在中国及周边小国经营的公司。市场红利耗尽,抵达国内市场的有限边界之后,还能走向何方?


从数字上来看,孙正义给Uber的报价是480亿美元,而Uber是全球经营的,滴滴只是在中国经营,你说滴滴估值的极限能到哪里?滴滴已经是新经济公司中模式相对清晰成熟的,滴滴的估值边界或许就是所有其他独角兽公司的估值边界。


从其他成熟的行业看,只在国内经营的地产龙头万科,其估值也就在3000亿左右,约等于450亿美元。


这不仅仅是滴滴一家公司的故事剧情,而几乎是中国整个新经济群体的宿命和噩梦。

 

✦  三、笼中的巨兽


从目前的市值来看,腾讯和阿里似乎突破单国经营的市值边界,双双加入了市值5000亿美元的全球科技巨头俱乐部,而二者的主要业务都高度集中于国内。这是不是说明仅在中国经营也可以成为全球领导者?


显然不是。腾讯和阿里的市盈率都超过了50倍。脸书才30倍,谷歌才不到20倍,就算排除一国愿景与全球愿景的巨大差异,仅以25倍市盈率来折算,腾讯和阿里的市值立刻就将打对折,回到2000亿美元左右。


当然,无论怎么说,2000亿美元估值也比450亿美元估值要大四五倍,这又该怎么解释?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并不是它们比别人更具原创精神,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了市场套利模式的极限值,而是二者都横跨了多个领域,多元化经营,整体的估值相当于对数个品类龙头的估值进行了叠加。


比如腾讯的估值中,至少就包含了一家互联网通讯公司、一家社交网络公司、一家网络支付公司、一家游戏公司和一家媒体广告公司。


阿里的估值中,则包含了一家B2B、B2C、C2C、网络支付、物流管理和网络广告等重要子项,每一家拿出来都是国内的品类龙头。


但致命的是,即便在国内市场,这两家公司都没有在最重要的领域建立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完全锁住市场。


拿腾讯来说,网易游戏一直紧随其后,今日头条牢牢占据了信息流的新市场,微博在短消息平台中遥遥领先。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微博和今日头条崛起时都轻松越过了腾讯的防线,后者的反击几乎都沦为笑话。这是我们观察中国新经济竞争状况的一个重要参照。


虽然其在移动支付领域后来居上,但毕竟支付宝的根基深厚,二者只能长期拉锯,谁也不能将谁取而代之。


再看阿里,京东在B2C领域的崛起让其措手不及,并且前者凭借自建近10万人的配送团队,让阿里再无赶超的可能。在新兴的跨境电商和大众消费升级领域,则面临着亚马逊和网易的先发制人与猛烈进攻。


在至关重要的物流品类上,虽然其成功整合了三通一达,但行业龙头顺丰却自成一体,建立了阿里的物流盟友们难以企及的自营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


而在最后一公里的战场上,美团的突然出现也让其惊慌失措,不得不刻意扶持实力逊色不少的饿了么与其周旋,致使二者双双陷入补贴亏损的漩涡难以自拔。


除了板块上的竞争,腾讯和阿里还整体打起了内战,都希望在对方的领地上遏制对方。内战严重制约两大巨头创造未来的能力。


这一切的根源,同样发端于中国新经济公司的非原创身份,没有原创能力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市场,获得全球愿景,启动全球创新,只能在到达国内市场极限之后,开始长期的内战拉锯。


从全球视角来看,腾讯和阿里如同两只关在同一个大笼子里的巨兽。它们的未来真的会好吗?

 

✦  四、迫近的大溃败


这样的描述或许令你意外,但这并非是天方夜谭。地球上只有一个市场,就是全球市场。30多年前开始,造鞋、造玩具、造微波炉的人都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何况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新经济?


新经济一定是规模范围更大的经济,也就是全球化的经济。对于所有新经济公司,只要走不出本土市场,最终一定死无葬身之地,剩下的一定是全球范围经营的公司,任何区域性的龙头都只是一种过渡现象。腾讯和阿里概莫能外。


美团王兴就公开表态说:“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只有成为‘世界冠军’才是相对安全的,哪怕成为‘全国冠军’其实也是不安全的。”


不过知易行难。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世界冠军呢?为什么一直以来未能构建全球愿景?如果已经存在可行的出海路径,那么为什么连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兽至今还依然困在笼中?


新经济的极度不稳定性加剧了领先者溃败的速度。危险的未来快速迫近,赶路的人们却丧失了方向感,只能原地踏步。更重要的是,除了手里的钱之外,人们已经没有更多可以用作探索未来的凭借。


硬件企业走出去相对简单,因为其对外扩张的内在逻辑就是中国制造的逻辑——低成本的加工和组装,30年前加工玩具,30年后加工手机。最大的差异不是产品类型,而是现在有了品牌,开始跟世界范围的用户直接打交道了,这一点极其重要,创造未来的钥匙就藏于其中。


小米两年前去了印度,现在已经成了印度第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 生产无人机的大疆声称已经占有全球市场80%的份额。更早前还有生产通信设备的华为在全球市场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但是,包括阿里和腾讯在内的其他平台型新经济企业该怎么办呢?这些企业显然不能借助中国制造的逻辑完成对外扩张了,它们显然也还没有找到与平台型业务相匹配的扩张逻辑和扩张方法。


这个新的范式一定与原创精神有关,一定与技术原创有关,并且像马克思所说的由“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带动“生产关系的革命性”,一定与组织模式的原创有关。


这个新范式早已不是海市蜃楼。不仅谷歌、亚马逊、脸书和特斯拉等公司是这样创建出来的,工业革命近300年以来,数次技术长波中的那些特立独行的成功者都是这样创建出来的,这些特立独行者们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并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规模化的生存能力检验。


但是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不是这样创建出来的,中国新经济的群体也不是这样创建出来的。何况,我们的工业化历程实在太短,我们的知识和习性事实上还停留在古代社会,同时从西方主流公司那里沾染了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各种不良习气。


在巨大的财富狂欢中,这群本该肩负创造新世界使命的革命者,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旧世界的生意人。


出海无望,但外国人又打不进来。于是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在国内打内战,就用老办法打,拼资源。最好是多条战线开战,边打内战边做投资,已经上市的找准时间多减持,没上市的找准时间快上市。


如此种种,看似东边日出西边雨,总有一头能占着。其实是加速同质化,多败俱伤,集体抱团沉海,共同向未来永别。


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这并不影响结果的确定性。最后的新经济疆土不一定是外国科技公司的,而很可能是现在尚未出现或者还未成为主导者的那些公司的。这些公司将真正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企业王国。


这并不是在重复某些预言家喊出的口号,我坚信那时在全球舞台上,我们现在熟悉的这些美国科技巨头,许多依然将是未来的主角。因为它们遵循了技术演进历史中那些最重要的范式,并完成了对这些重要范式的某种关键革新。

 

没错,现在并不是永久繁荣的开始,更不是历史的终结。相反,中国新经济群体的敦刻尔克时刻已经到来,一场平庸的大溃败即将开始,很多“市场套利者”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离开历史舞台。正如那个知名的历史事件一样,这是一个无比平庸也无比惨烈的时刻。


【作者简介】 

皮特王 | 格隆汇·专栏作者

公司战略研究者 

前网易财经主编


【精华推荐】

阿里巴巴的焦虑:不是一个达摩院就能解决的

224亿投高鑫:阿里颠覆不了实体零售,但可以把他们都买了

腾讯的寂寞:谁愿陪我慢慢变富,变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