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傲慢的北京和上海,正在把中国经济的未来逼向深圳!

2017-09-14 韩秀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

作者:韩秀

来源:深圳淘房志(ID:taofangzhi-sz)


本人北京大学2016应届毕业博士生,来上海三甲医院工作,上周被告知未达到标准分。我就想问,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到事业单位就业都无法在上海落户的话,全国能有几个应届毕业生能够在上海落户?


来自“应届生论坛”的一则帖子,一个北大博士生到上海医院就业,竟然无法落户?!当时我就震惊了!幸亏自己当年选择的是深圳,要不然像我等P民流落到大上海,估计是没什么机会入户了!


除了这位北大博士,论坛里还有很多已经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等了近2个月也没有拿到是否能落户上海的结果。


没有落户结果,就不能拿到毕业院校的报到证,没有报到证就不能到单位正式入职,只能继续等下一批落户结果,而下一批要到什么时候也是未知数。这是个死结。


有应届毕业生在帖子下面回复:“我也等得焦急,工作几个月了,公司只给实习工资,在这边上班每个月都亏钱。”


在上海,一群硕士、博士拿着3000左右的实习工资,倒贴着每个月房租3k+的生活,等着杳无音信的落户结果,你觉得他们能等多久?


拒绝人才,拒绝入户,上海是准备对年轻人关上大门了吗?


北京拒绝咪蒙,上海拒绝北大博士

应届生该去哪?


上海说要控制人口,2020年前总人口不超过2500万,但在2014年底其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2425.68万人,这就意味着,6年内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不能超过74.32万人


在可预见的未来,想要落户上海,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今年上海的积分落户政策被称之为“史上最严毕业生落户新政”,从打分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精细了。


一共有十几项加分政策,985高校毕业生高于211,211高校毕业生高于非211;博士高于硕士,硕士高于学士。但是即便如此,这位“高端人士”,北大博士也不能幸免于落户问题。


为了把“低端人士”逼走,上海建起高墙。但现在还有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符合优秀人才的条件,却因为落不了户而无法入职的人,同样被上海拒之门外。


能无期接受实习工资的,留下来继续为了“积分入户”事业奋斗,而求生存有抱负的年轻人,在上海没了工作,他们会去哪儿?北京?


北京的情况不会更好,只有更严。我们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月入千万的咪蒙也没资格入户北京,不能落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说连这样一位有实力的行业领军人物都被北京户口困扰,那普通毕业生呢?


北京也在控制人口,2020年之前,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2151.6万人,也就是说未来北京人口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长的幅度十分有限。


去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公开说:“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够资格申请),到2020年,获取北京市户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听懂了吗?教授的意思是说,你们从申请入户开始,4年内落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朋友,四年时间,黄花菜都凉了,应届毕业生又有多少个四年可以等?


在“应届生论坛”上的北京户口讨论区,一位叫 @liuxicupl 的网友表示:“派出所已经给我们公司发函了,说公司不清理完集体户,派出所不给新员工办落户。”


另一位网友称,北京居委会一个月工资2k出头的工作,一大把名牌大学毕业生抢,就是因为干满3年可以申请调户口。还有人在下面回复,“只要能解决北京户口,什么工作都能接受”


户口,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捆绑了太多其他价值可选项的身份证明。如果说中国大陆已仅剩京沪深这三个一线城市的话,那么当北京、上海都相继对年轻人关上了傲慢的大门时,更多的年轻精英们将加速涌入深圳


虽然杭州、重庆、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也会对这些年轻人形成分流,但最优秀的最有野心和梦想的人群,一定会涌向深圳


因为,深圳的大门一直敞开着。


敞开大门欢迎年轻人

人才加速流入深圳


从数据来看,应届毕业生进京数量的高峰年是2005年,约两万人。2008年起降至每年1.5万人,2010年起则降至每年一万人。


2014年、2015年、2016年这三年间,每年的引进名额都控制在1万名以内。而今年提出的“总量封顶”更加严格,将在1万名以内的引进名额基础上继续缩减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从北京逃回了深圳,他说在北京感到绝望。“申请居住证而已,又不是入户,要不要这么夸张?同住的三四个人特意定了闹钟,凌晨起来排队抢名额,结果秒光,一个都没抢到。这要放在深圳,早就入户了吧!”于是他待了半年就回深了,一个户口问题牵涉到的是他的整个职业规划。


在深圳,毕业生两年内无条件可以转深户,外加6000-1.5W的租房补贴,他回来不到两个月就搞定了户口,下一步就是准备买房了。


上海人才净流入也在逐年递减,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人才净流入率仅5.52%,甚至低于武汉、西安、苏州等二线城市,深圳则高于北京、上海,为7.11%。


深圳可以说是敞开大门迎接年轻人了,人社局的数据显示,自1988年到2017年,深圳接收国内应届毕业生86.12万名。特别是2014-2016年连续三年创新高,2016年接收毕业生79966人,今年上半年已经接收了53561人,占去年全年的67%。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全国人才正在加速流入深圳。和京沪相反,深圳人才引进的条件越来越宽松。简单来说,只有两个要求:大学生、45岁以下


看下身边的朋友、同事就知道了,十个里面可能有9个都是深户,剩下的那一个大概是因为自己不愿意转深户。好几个今年刚来深圳的学弟学妹很快入了深户,通过积分入户的同事也在2个月内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看下现在深圳的人口结构,标志就是年轻化,大学生更是中流砥柱。


当毕业生的首选工作城市不再是北京和上海,是不是意味着这两座城市的危机也来了?


正如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的观点:都市离不开移民,无论是在其形成之初,还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旦移民断绝,甚至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富有该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随之而停滞,而衰落,以至最终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傲慢的北京和上海,正在把中国的未来逼向深圳。


新一代的马云马化腾   

是深圳未来最大的王牌


按照目前北京、上海的落户政策,年轻时的马云、马明哲、马化腾、任正非应该都是没什么机会的。而现在,新一代的马云马化腾们很可能已被傲慢的帝都和魔都赶到了深圳。


10年前的华大基因就是最好的例子,1997年华大基因在北京成立,2007年因在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投资上与中科院产生分歧,华大基因南下深圳,开始新一轮创业。


“在北京没人理就到深圳来了”,面对媒体,回忆当年来深圳之前的“窘迫”,汪建颇有些自嘲意味。


他说,华大基因创立之初,被外界认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但最后被深圳“这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接纳了,他很感谢深圳的包容。


现在的华大基因,不仅在深圳大放光彩,成功创业板上市,在全球的生物基因领域也颇有影响力。业内戏称,深圳有三宝,腾讯、华为和华大基因


如果说,此前深圳外来人口中的绝大部分为低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那么照此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深圳很可能将无比顺利地完成年轻人口的升级和置换


从富士康和华为的出走就能看出来,这些年随着制造业的衰败,深圳早期来的务工人员大量外迁,但城市却没有因此而没落,反而凭借科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大放光彩,可见支撑深圳核心发展的群体正在发生改变


早一批南下拓荒牛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深圳需要的是更多更高质量的大学生来提升城市竞争力,这也正是深圳敞开大门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被京沪逼向深圳的年轻精英们,在与深圳这座城市激情碰撞之后,很有可能将成为未来5-10年,深圳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继续独步全国的最大王牌。

链     接

报告称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

人气不足影响发展


来源:中新网 (许青青 蒲锦绚)


5日发布的《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7)》称,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图片(下称南沙区)人口总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区域生产规模与集聚效应和消费需求,掣肘自贸区未来发展。


报告认为,从广州城市发展动力看,无论越秀区荔湾区等老城区,还是天河区黄埔区等工商业核心区,都面临存量提质增效和深度优化发展的转型与阵痛期,从增量看,南沙区将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最新数据显示,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截至2017年6月底,南沙区市场主体总数为70574户,较自贸区挂牌前翻了一番,自贸区新增企业30221家,是挂牌前的45.8倍。


然而,南沙区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报告明确指出,虽然广州提出将南沙建设为城市副中心,但南沙发展的综合基础依旧薄弱,目前发展态势与所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有较大差距。


其中,在人口方面,2016年底,南沙全区约68万的常住人口其中九成是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从番禺划拨到南沙的原划拨乡镇人口。


人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南沙区原有产业定位是重工业,原有产业体系呈现高度重型化,新近定位的产业又趋于高端化,如现代航运服务业、特色金融服务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而商贸(综合性和一般性)、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型产业和非正规行业所占比重极低。目前产业业态的共同特点是产值高、科技含量高、周期性长、智能化程度高,但对本区地方经济的关联度相对低,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相对弱。


另外,南沙地处广州远郊,各种生产尤其是生活型服务设施供给极不完善,本区很多机关事业及产业工人处于“钟摆式”的生活状态,白天在南沙上班,晚上回广州老城区居住,对南沙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差。


南沙自升格为自由贸易区后,土地和房飙升严重,很多楼盘雨后春笋般兴起,但购房者主要看中南沙的潜在升值机会,多以投资、度假、养老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自住型住房比例偏低,住房的“飞地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扎根本地的商贸气氛十分低迷。消费需求除了投资型地产外,其他生活消费和生产活动严重滞后,对南沙的生活中心、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发育、形成和发展十分不利。


报告建议,南沙区应提升人口与产业集聚度,加速推进南沙产城融合进程。构筑和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抓住国家积极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强化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要注重现有产业的带动、辐射和吸纳作用,尽量带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该报告由广州大学、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广州市建设委员会联合编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