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以制度创新培育科创人才集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张江核心区为例

2017-09-21 陈炜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


文   /   陈炜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集聚发展决定上海科创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关系到科创中心建设的成败。上海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人才高地,具有吸引各类人才的综合优势。但是,与纽约、硅谷、东京筑波等相比,在高精尖人才集聚上存在差距,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短板。必须以制度创新寻求新突破,造就集聚一批世界水平的顶尖人才和首席科学家、企业家领袖、高技能工程师,培养集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一、科创中心建设增强了

科创中心的人才高地功能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以来,牢牢把握人才集聚大举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人才20条”和“人才30条”,同时,聚焦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改革创新,深入创建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激发激励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推动科创中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以张江核心区为例,在集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机制、配套人才生态三个方面增强了科创人才高地的优势。

 

(一)集聚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张江核心区拥有各类人才约36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两万科技人才。形成四大人才群体:一是海外高层次专家和科学家人才群体,引进3位生命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引进培养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16人,占全市20%,其中,依托创新创业引进培养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约占全市60%。二是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共集聚创业者一万多人,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优势领域。三是研发人才群体,共有5.38万研发创新人才,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研发创新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四是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共有20多万科技人才,其比重相当于美国硅谷的水平,支撑了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二)优化人才发展机制

 

以落实“人才30条”为契机,积极探索与科创中心建设相配套的人才发展机制。

 

一是优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从领军人才评价和人才团队评价两方面突破和培养造就。张江的人才评价标准正在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市场标准评价转型,在评价方法上由企业家组成评委进行打分,每年度评选产生一批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卓越人才”,一批研发创新和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二是以设立院士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为抓手,探索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对设立院士工作站的企业或有院士参股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促进园区一批创新企业与复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培养给予政策补贴,支持在赛场上培育“千里马”。

 

三是以多证联办为抓手,探索人才服务便利化机制。对接落实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新十条”,加强“多证联办”试点,优化、缩短海外人才“多证联办”试点的办理流程和时间,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申请永久居留、居留许可、人才签证,以及外国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三)完善人才“双创”生态环境

 

一是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载体建设。2016年,张江孵化器迅速增加至60多家,孵化面积达到40多万平米,在孵企业两千多家。目前,已与以色列、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成立了“中以创新中心”“中新创新中心”“中俄联合孵化器”,推动微软、英特尔等国际知名创业服务组织落户张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和美国硅谷、休斯顿,设立海外孵化基地。联合GE、联合利华、博世等跨国企业,打造了“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器”。“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率先挂牌,对离岸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配套。

 

二是优化“双创”人才生活环境。让人才安居乐业,落实人才居住、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生活配套。在人才公寓上,推出人才公寓5000余套,总计约25万平方米,满足1万余人的居住需求;张江科学城将大规模建设租赁房,使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在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也给予优质资源的配套。 


二、以制度创新举措推动

科创人才队伍的国际化、

市场化、高端化

 

习总书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出新要求,特别要求增强国际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这就决定了上海不能满足于做全国的人才高地,而且要做全球的人才高峰。

 

以全球视野看上海,上海虽然有一定的城市竞争力,但在人才高峰建设上还有差距和短板。一是人才队伍国际化不足,上海国际人才占比在全国最高,但是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国际化人才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都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人才制度市场化不足,在人才评价、人才流动、人才激励上,都存在制度限制,开放度不够,市场配置不足。例如,在绿卡管理上,我们与美国的EB1技术移民、印度海外公民证等移民政策开放度上差距较大,美国每年有数十万技术移民,印度五年内已引入100万技术移民,而上海历年来获得绿卡外籍人员可能也就是几千人。在户籍管理上,我们对科创人才也没有特殊的引进落户政策。三是科创人才高端化不足,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是高端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但是与国际先进相比,缺少为科创把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整合资源的领军人才和行业领袖的企业家人才。在硅谷,很多高科技企业都聘用国际大师级人才来指导把控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方向,培养了惠普、英特尔、FACEBOOK、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一代又一代世界级领袖企业,而上海在高科技引擎企业和行业领袖人才的培育上,与硅谷、中关村、深圳、杭州都有差距。

 

为了提升上海科创中心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实施“人才高峰”项目支持工程

 

建议在“人才30条”的普适性基础上,制定出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峰人才特殊政策。选准上海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科创领域,例如新药研发、脑计划、精准医疗、量子通讯、高端集成电路芯片和装备、智能制造等,政府对人才高峰项目在研发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在成果转化创业上给予资源配置的聚焦。支持人才高峰项目攀登世界科技创新高峰,并带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世界级领袖企业。


(二)落实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国民待遇

 

外籍高层次人才,包括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人才、“千人计划”人才、外籍首席科学家、外籍企业家领袖人才、符合申办永久居留条件的人才等,以“绿卡+身份证”的创新模式,在申办科技企业、银行贷款、市场准入、政府采购和生活待遇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


(三)落实“人才高峰”团队的市民待遇和生活待遇

 

对于被认定为人才高峰团队的项目,给予其团队成员市民待遇和生活待遇。一是直接落户。建议对符合条件的团队成员取消本市社保和个税的积分管理,探索一步到位给予落户的绿色通道。二是以租赁房解决居住需求。张江科学城规划建设高品质租赁房国际社区,直接以低租金长周期分配给“人才高峰”团队,同时,为柔性引进的海外创新人才提供短期租赁公寓。三是优化“人才高峰”团队的医疗和教育配套服务环境。引进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端和涉外教育医疗机构,为人才团队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提供便捷服务,以团购形式支持海外人才在沪就医使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结算。


(四)探索以人才基金等引进集聚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借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由民营性质的HHMI基金会提供实验室、薪酬和经费的做法,建议探索由市和新区共同设立张江科学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给予顶级团队研发奖励和资助,提高顶级人才及其团队的待遇。

 (来源:《组织人事报》2017年

9月19日第11版头条)


上海将开放共享大科学设施群

吸引外资研发中心集聚

 

文   /   姚建莉、吴佳宝

 

9月18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在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提出,将加快建设大科学设施群,统筹相关科研资源,积极推进张江实验室建设,并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开放共享。

 

此举为鼓励和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沪集聚,以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除上海张江,北京与合肥也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相对而言,上海科学门类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最为重要的,外资在上海占比较高,从事领域又相对前沿,“上海一定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统计,园区内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85家,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03家,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千人计划”96人。

 

据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将通过四个方面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体包括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以及探索建立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

 

《方案》要求,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着力增强上海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和辐射全国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国际影响力。

 

据悉,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汇聚的1万多家企业中,外资研发机构达12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50余家。

 

目前,已有大批科研院所陆续落户张江。如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此外,中国科技大学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同济大学牵头的张江干细胞产业基地和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学牵头的机器学习与虚拟现实平台和多时空尺度生物影像平台等也正在加快推进。

 

另外,今年8月,中科院宣布与上海合作,中科院将上海光源一期、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和在建的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及用户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相关人员、设施、资产、项目、经费等划转至上海高研院,用以支持张江实验室建设。

 

上海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批科研院所落户张江,将加强“国家队”和“国际队”(即跨国研发中心),与本土队创新企业的协同创新。

 

王振认为,有了张江科学城的空间规划,再加上这几年不断引进、建设的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将非常有利于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外资研发机构驻扎张江。


在配备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后,人才更显重要。一位受访专家表示,“张江需要更多的国际顶尖的人才,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应探索更具突破性的措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年9月2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