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到底想干嘛?

玲珑君 2021-03-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辛可 Author 辛可


来源:辛可(ID:xinke9199)


那些寄望于随着中产阶层的壮大,从而带动社会变革的人,估计会失望,也许已经失望。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故事,大概不会也不可能在中国发生。
 你愿意承认也好,不愿意承认也罢,这就是现实。我不想对此做任何价值判断,也不想批判谁,只是把真相翻出来晒晒,至于看完后你是哭还是笑,欣慰还是骂娘,就与我无关了。
 一般而言,随着中产阶层壮大并成为社会中坚,就会造成所谓的中产社会。中产阶层除了争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也会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提出一系列诉求,从而引发变革。考察人类的历史,这个逻辑大概是成立的。
 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则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认知。中产阶层逐渐崛起后,的确在经济生活中变得举足轻重,也日渐成长为有能力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但他们并没有依照惯常的逻辑,积极投身于公共事务,恰恰相反,他们对参与公共事务缺乏起码的热情,除非自身利益遭受到重大损害。
 那么,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为什么对参与公共事务缺乏热情?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就内在心理动机而言,大致有二。
 中产阶层之地位,类似三明治的中间部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之所以对参与公共事务态度消极,不全是因为受到上一阶层的压力,而是他们也奢望进入上一阶层,害怕因为过多参与公共事务破坏晋升通道。换言之,他们根本不想挑战上一阶层,而是希望成为其中之一员。欲达此目的,对公共事务保持沉默,可能是明智之举。
 他们认为,一旦过分参与公共事务,就可能带来意外的风险,甚或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从社会中层坠落到社会底层。尽管他们不少人来自社会底层,可一旦进入中产阶层,其中有些人就变脸对底层社会充满歧视。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摆脱底层社会,怎么会冒类似风险,不慎再次坠落其中?
 即便参与公共事务可能是安全的,精心盘算后,他们也会认为,这些东西跟个人利益无关,所以选择视而不见。也就是所谓不想。尽管跟上一阶层相比,他们那点财富算不了什么,社会地位也不足以让人高看一眼,但跟底层社会相比,他们依然充满着优越感,即便昨天还是底层社会的一员。就其中部分人而论,当草根变成地主,对草根的冷漠和鄙视,可能比旧地主还地主,历史之经验莫不如此。
 在他们看来,上一阶层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用不着他们去操心,巴结还来不及呢,而缺乏社会资源的底层民众,就算跟他们站在一起,既不能帮助自己更上层楼,也无助于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实在犯不着为他们操碎心。更有甚者,一旦帮助底层民众崛起,还可能增加更多的竞争者,威胁到他们现有的社会地位!
 基于这种特殊心态,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总是对参与公共事务采取一贯的冷漠姿态。除非某些政策或公共事件,严重威胁或伤害到自身以及同温层的利益,他们才可能采取行动。只要具体诉求被部分满足,又立刻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类似教育、环境、房价、股市等等问题,会不断成为社会热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为这是中产阶层心之所系。每次关于教育、环境等等问题成为焦点事件,其实都是中产阶层在后边推波助澜。没有他们的参与,只靠几个大V或愤青,不可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
 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虽然经常保持沉默,在网络上好像不太活跃,但无法否认,他们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影响力,特别在影响公共舆论方面。有些人总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把某些新闻炒热的,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中产阶层。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利益受损时,会恰当地利用愤青和底层民众制造舆论压力。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面对社会热点或焦点事件,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表现出强烈的阶级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更关心同温层的事件而非其他。如果我们考察近年来发生的很多震动全国的事件,之所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就是中产阶层为了本阶层的利益在推波助澜。
 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受害者并不是底层民众,而是来自中产群体。比如轰动一时的雷事件,如果雷不是著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公职,会不会形成如此大的舆论压力?这种事少吗,有些性质可能更严重,只是因为发生在底层民众身上,鲜有人问津。再说了,没有中产阶层热情参与,人家未必会让步。
 在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看来,雷跟他们处于同温层。他们真正关心的,也未必是雷本人,而是害怕任由这种事情蔓延,会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所以他们一改惯常的冷漠,群起呼号。很多人也受此启发,在炒作某社会事件时,强调甚至编造受害人的特殊身份,引发中产阶层的焦虑,创造巨大的流量和收益。如果主人公是底层民众,会有多少人关注?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对中产阶层的认识,是否清晰很多?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中产阶层关心公共事务,而中国的中产阶层对此不感兴趣。要言之,他们的生活更聚焦在如何实现个体与小共同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的总体进步。
 而在其他地方,中产阶层大多是支撑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积极投身于公共事务,力求改良社会,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他们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保护与增进个人与阶级利益。而中国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并不认为这些玩意是他们生命中必需的、不可或缺的,也许维持现状更有利于他们的利益,包括更有机会进入上一阶层。
 中产阶层其实活得未必自在,跟底层民众一样,他们也充满焦虑,充满抱怨,也需要发泄。但他们会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些问题,总以不损害自身现实利益为原则。实在憋不住了,就巧妙地利用愤青宣泄一下!我一直认为,愤青是一群热心公义的人,可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的愤怒被利用。有人问我,为什么他天天骂娘也没关系,我说,要么是你不够格,要么是有人需要你!
 与普通愤青和底层民众相比,中产阶层更有机会了解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高的知识素养,很多人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只是不愿意为实践某些价值,承担任何风险,做出任何努力甚至牺牲,除非这样做可以带来现实的利益,而且不能是将来,只能是现在!
 对此我有深刻的体验。有朋友在大学里教书,经常写一些政论,主题无非是那些时髦的玩意,也时常来信找我探讨。大概是去年吧,邀请我去他在中关村的家,就相关主题一下午滔滔不绝。随后他儿子回来,父子俩吵了起来,他大骂儿子:你们单位的领导找我谈了,说你天天发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些东西跟你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农民工过得好不好,是你该操的心吗,你不要忘了,为了你这份工作,老子送了十几万!
 然后继续跟我展开热烈讨论,并严厉讨伐了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并一再鼓励我,就算如何不易,被搞得多糟糕,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做社会的良知。
 晚饭后我坐10号线回国贸,一路上百感交集,但似乎也能理解。我的朋友并非个案,而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中产阶层的普通心态。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唱唱高调,但前提是绝不能损害自身利益,让他们为公共事务做出牺牲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中产阶层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甚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究其根源是非常复杂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特殊的历史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特殊的民族性格。几千年的小农社会导致中国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而不关心公共事务,那似乎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换言之,公共权力被士大夫阶层垄断,老百姓鲜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他们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改良社会,实在活不了,就去造反。造反结束,换个主子,继续过“各扫门前雪”的小日子。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如此顽固,不是换身西装喝点咖啡就可以改变的。
 而中产阶层的绝大多数却是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崛起,也不足以消解漫长历史时代形成的特殊民族性格。要改造国民性,何其难哉!昨天的穷光蛋突然富裕了,难免自信心不足甚至带着某种与生俱来的自卑,种种让人厌恶的暴发户姿态,莫不是自卑使然。因为快速崛起,大部分人来不及提升其现代文明素养,自然对参与公共事务缺乏责任与自信。要找到这种自信,还需要时间打磨,也许经过世代的累积才会明显改观。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各阶层存在普遍的焦虑,中产阶层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时候,他们似乎比底层民众更焦虑,更缺乏安全感。一方面,他们害怕失去现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奢望更上层楼,每天被各种欲望来回折磨,能不焦虑吗?不少人看似表面风光,其实他们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承受着各种压力。所以,他们对任何潜在的风险高度敏感,退一步讲,大多数人为了维系现有的生活疲于奔命,似乎也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公共事务。
 但我并不否认,就算中产阶层始终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动性,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也存在其他可能。历史充满不确定性,除过江湖骗子,谁敢断定明天具体会发生什么?我素来反感历史主义决定论,在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作者介绍:辛可,学者、作家。非土著北京人,毕业于北京王四营驾校。出版有《逼下梁山》《斯文扫地》《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等著作。


- END -  


更多精品好物好书

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玲珑品质生活微店




玲珑推荐往期文章


1、蓦然回首   已到中年

2、王二,你这被命运嫌弃的一生

3、死亡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4、谁的晚年都是一场血雨腥风

5、混在县城

6、鲁迅先生的朋友圈,笑死人不偿命!

7、制度的力量

8、陈独秀的鼾声

9、消失了的江西十万子弟

10、一个人的老去


看更多分享,请识别上图二维码加玲珑私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玲珑品质生活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