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和应对变化

拥抱不确定性的 未来之璐 2023-02-03

去年七月我离开了工作了将近八年的公司。

在应对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不仅是我,我的家人、朋友、同事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变化。

每个人看待变化的态度不同。有人害怕变化,盼望稳定可预期的生活;有人欢迎变化,视变化为机遇。

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或者应对变化,都无可否认:我们身处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

我们父辈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30岁之前就已经跳槽若干次了。

有意思的是,人是极其矛盾的,既厌恶变化,也渴望变化。

渴望变化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一成不变,希望生活中总有新鲜的刺激。

厌恶变化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从食物短缺时代带来的保护机制,厌恶应对变化所要消耗的巨大能量。

社会的变迁已经对我们大脑的这种低能耗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变化。

1. 对于自身不可控的变化,做好Plan B。一旦发生,那就尽快接受,控制恐慌,启动Plan B,保证动作和情绪不变形。

不可控的变化对于平静如水的生活,好似一场出乎意外的火灾。

身处火灾中心的人,去甲肾上腺素迅速上升,赋予了身处危险的人快速反应的能力。

比如在去甲肾上腺素的帮助下,你可能比平时跑得更快,能搬起平时搬不动的重物。

但是如果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占用大脑CPU过多,就会造成大脑一片空白,失去了冷静应对的能力。

很多年前,我在一家企业工作。这家公司在新员工试用期满后,新员工要以一场演讲来总结过去三个月的所学所得,然后中层领导组成的评审组会当场给出是否留任的结论。

有一次评审结束后,三个同事当场被评审会否决了,需要当天下班前就收拾自己的东西离开办公室。

其中一个同事虽然强烈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他满脸通红、语无伦次,已经完全失去了应对的能力。

用科学来解释,就是当时他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完全占用了大脑CPU。他在评审前一定没有预测过这样的结果。

2. 对于主动寻求变化的人,别总琢磨着憋大招,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才是主动寻求变化的正确姿势。

媒体报道特别喜欢宣传那种一夕之间就斩钉截铁地决定了换工作、换城市、换职业轨道的新闻人物。

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你的大脑发现这样可以不消耗能量,而且这种故事超出了我们对生活常态的印象。

我们都清楚,应对巨大的变化通常需要深思熟虑,加上如履薄冰的践行,成功的概率才会有保证。

除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刻意渲染情节之外,即使这样的成功案例真实存在,由于幸存者偏见,你看到被媒体宣传出来的那些成功案例不过是被放大的凤毛麟角。

不要把自己的时间、人生押在小概率事件上。

好,那么如何稳健地主动寻求变化呢?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自己在转换职业轨道中的体会。

中国传统教育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卧薪尝胆,韬光养晦。

殊不知这本身违反人性,人需要即时的正面反馈以不断前进,就好像海洋馆里跳跃的海豚,精彩一跳之后得到美味的鱼,下一跳才可能发生。

更有风险的,在现代社会以卧薪尝胆的姿势寻求变化,机会成本太高。

社会变化这么快,卧薪尝胆得到的成果很可能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付出的时间所能带来的其他潜在机会也被浪费掉了。

对于主动寻求变化的人,可行的办法是将宏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就像打怪升级一样,达到小目标,得到反馈。

如果是正向反馈,说明实践的方向没错,接着重复上述循环;如果是负面反馈,那么重新评估现状,调整方向、甚至是目标。

不断重复上述循环,直至达到你的终极目标。

人生永远不缺乏变化,变化带来不确定性。而恰恰是不确定性使人对变化恐慌。

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尼采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人不过是走在一条反脆弱的路上,被杀死,还是存活下来,进化成反脆弱的人,决定权在自己的手上。(不明白反脆弱?点击这里送你一件新的思维工具——反脆弱

祝春安。


【时刻】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

谁言迷悟迹,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两脚等闲伸。


如果觉得读得有趣,不如扫描如下二维码,常来坐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