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人,这里有你们40年的共同记忆

宜宾发布 2019-04-15

有人说,中国老百姓有“三大人生理想”,房子、车子和票子。改革开放40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提升,人们对房子、车子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蒋元顺今年55岁,他对家的最初印象是那间有些发黑的竹笆片屋。回忆过往,他翻出这张老屋照片,一段关于住房的独家记忆缓缓展开。

“屋子破旧,一到下雨天便要漏雨。”没有干谷草和被子可换,一家人几口只好躺在湿漉漉的床上合衣而睡。


1970年,蒋元顺上小学,家里修起了青砖瓦房。“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但冬天冷风透过瓦片缝穿过屋顶的椽子,屋里冷得像“冰窖”,手、耳朵都生冻疮,脚板起裂口,走路痛得钻心 。”


随着时间侵蚀,瓦房墙体裂缝、地基下沉。一家人凑钱在家中重修了钢筋水泥屋。板房坚固冬暖夏凉,在屋顶还有晒坝,可以晒谷子、玉米、花椒、红海椒……

“爹妈请照相馆师傅,在我家新修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前照了一张黑白相片。”照片洗印了一句话:“李家过上好日子!”对于家人来说,钢筋水泥屋的修建,圆了几代人的梦。

2009年,蒋元顺所在单位在西昌修建了“经济适用房”,他又一次住进了新屋。“从会理益门中村搬新居到西昌,湿地公园就在附近,环境特别好。”蒋元顺还把85岁的老父亲接来同住,老人起初还不相信儿子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我家的住房记忆虽然有些苦涩,但也饱含温馨。”这就是蒋元顺的40年安居梦,亦是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

除了房屋

我们生活还有很多方面

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天小编先给大家来一波“回忆杀”

忆往昔,当时你正少年?童年?……

请自觉脑补旋律唱出下面这句歌词

“大风车那个吱呀吱呦转,

这里的风景真好看……”


还记得那些边写作业边看动画片的日子吗?“聪明屋”、“大风车”、“动画城”,陪你完成了多少作业?从木偶、水墨动画到如今的3D动画,从单一的国内动画到引进国外动漫节目,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的动画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练,我想打篮球!”“还有那句,‘放弃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输了!’”

这些经典台词,瞬间将人们带回那个热血沸腾的童年。《灌篮高手》、《机器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聪明的一休》……街头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脱口而出他们熟悉的动画片。

这件缝纫机和我家那台一模一样,当年我还会踩缝纫机,针脚可平整了

可不是嘛,这台黑白电视就像是从我老家里搬来的一样,还记得当年守着电视看《霍元甲》的情景,看得热血沸腾。


二八大杠自行车、脚踏缝纫机、带喜字儿的大脸盆、BP机、“大哥大”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时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主人梦想成真的激动;带拉链的可以塞钱的皮带,塞满了主人乘着经济浪潮闯荡商海的雄心。

全兴足球队“黄色旋风”的照片,是老成都忘不掉的燃情岁月;乒乓球世界冠军朱雨玲浸透了汗水的金牌和参赛队服,标志着四川健儿在赛场上不服输的精神……物不言,静存于世。

一张张老照片留住了四十载光阴,斑驳留痕的一件件老物件承载了四十载青春故事。

改革开放40年,

当年20岁的青年也历经沧桑,

成了白发斑斑的老人。

他们用大半个人生与共和国共同成长,

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变化。

千人祝福改革开放 祝福四川

国防工业小小晶体管的发展故事


今年74岁的刘从谦,1970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云南一个军工厂工作,1975年调到成都715厂产品设计所工作,负责导弹电子控制部分专用晶体管的制作。


他介绍,洲际导弹东风5号和中程导弹东风3号的发射,对中国国防实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对于在1975到1982年参加导弹电子控制部分晶体管的制作,感到很荣幸。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看到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刘从谦觉得很开心。“我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看到现在国家的发展,真的很开心也很自豪。”

航空工业八旬老人讲述飞机进出口故事

王忠全是杭州人,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成飞公司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号召下,航空工业也要走向世界。王忠全作为公司外贸处进出口的工作人员,为了飞机出口多次参加国际航展,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


1986年,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参加了范堡罗航展,迈出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那张黑白照片是英国记者采访中国展台时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那时歼7飞机第一次参加世界级的航展。当年,泰晤士报的记者在展览上拍下了这张照片,刊登于1986年9月1日第二版的报纸中,并配文:“China is planning to market”。


王忠全说,那次参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就,为中国赢得了许多订单。此后的许多年,王忠全一直从事成飞的对外合作工作。1996年,在中国首次参加国际航展的十年后,中国在珠海举办了有实体飞机展示和飞行表演的航空航天博览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航展。“十年间,我们国家的航空工业发展迅速。”

虽然已82岁高龄,王忠全仍然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现在成都出的歼10、歼20等等的展出,代表着我们新一代的飞机正在推向世界市场。”王忠全家中,那些厚厚的关于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册,也记录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故事。


核工业铀矿探测员回忆探测仪器更迭故事

李启明今年81岁,年轻时曾是一名铀矿探测员。野外工作22年中,他亲历了中国铀矿探测仪从外国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变化。1981年后,虽然没有再从事铀矿探测工作,他仍然关注着探测仪器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这是前苏联制造的,用起来倒还方便,就是太不灵敏了。”李启明指着一张老照片说。这种探测仪测一个点需要好几分钟,准确性和时效性比较差,而且进口的成本很高。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苏改进了仪器,灵敏度有所提升,“但是夏天用的时候它接受太阳热量太多、太快,用起来烫肚子。”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终于自主研发了“FD-71”探测仪,因为仪器外形很像战士用的冲锋枪,业内都叫它“地质冲锋枪”。“它轻便好使,灵敏度高,防雨、防震能力都较强,而且外表美观,大家都喜欢用它。”


“现在基本都是综合性找矿,进入了攻深找盲阶段。”1981年之后,李启明没再从事铀矿探测的工作,但他依然关注着探测仪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发展得很快。”李启明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经建成独立、安全的核工业体系,也希望人类能够尽快解决能源问题。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有家长里短,有时代巨变,这些年过七旬的老者将一辈子的心血奉献给国家工业发展,他们也用自己的故事串联起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他们的故事就是时代记忆。


有的人将自己珍藏的老物件

拿出来供大家参观


一张养路费票据的故事难忘拥有人生第一辆汽车时的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购买一辆汽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拥有人生第一辆汽车时的感觉,对陈永红来说十分难忘。今年44岁的他,在2008年买了人生第一辆汽车。“那时的喜悦和幸福至今还记忆犹新。”

陈永红说,因为老家在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从没想过会买汽车。自从2001年学会开车以后,他就一直梦想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这对于当时月薪一千多元的他来说,着实困难。到了2008年春节,陈永红花了3万多元的年终奖金买下了人生的第一辆汽车。


尽管花了近两年的工资,但当时的幸福感让他觉得很值得。“开着车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幸福!”陈永红说,2008年的养路费是按座位收费的,自己买的是5座的长安面包车,每月要缴养路费105元。“我平时喜欢收藏小东西,觉得那张养路费收据挺有纪念意义的,图案也很漂亮就收藏起来了。”他说,从2009年起就不再缴养路费了,自己也换了新车,而且如今每年有20多天高速公路免过路费,这些都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福利。


温暖老物件藏改革记忆


刘才庚借出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82张四川经典门票,花花绿绿的门票继是他的旅行足迹,也是祖国的大好山河。他告诉记者,这里展出一点家乡几十年前的旅游门票,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各景点与这些门票一样缺少生机,当年人们为温饱而忙碌没有旅游这个概念。而今普通老百姓已能从南耍到北,从东游到西,从国内游到国外,旅游己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门票收藏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收藏项目,也验证了一句老话:“盛世收藏”。


这些海报里有没有你的追星故事


乐山市民宋道君提供了他使用的多个相机以及一张结婚照。照片中的海鸥4B相机购于1978年,时价125元,是宋道君的第一台相机,直到现在依然能够正常使用。从这台相机开始,宋道君已使用了5台相机,从胶片到数码,记录了改革开放的点点滴滴。前几年,宋道君补拍结婚照的时候,特意带着心爱的相机一起入镜。

75岁的黎志均将一辆永久牌PA13二八自行车借给了展览。这辆车已经陪伴了他半个世纪,但依然整洁光亮。自行车购买于1967年4月,花费200元,是老人半年的工资。骑着它,老人每天穿越大半个成都,去跟妻子见面。他也用这辆车载着孩子上幼儿园,温暖了孩子的童年。


酷炫飞机模型“扯眼球”


今年81岁的韦克敬将成都视为“第二故乡”。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成都,之后便在成都工作、成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航空模型制作领域赫赫有名的陈应明,之后便跟随他制作飞机模型。

韦克敬和他的飞机模型

60年来,韦克敬做出了上千架缩比飞机模型,大到按1:5比例制作的一两米长的模型,小到8厘米左右的迷你模型,用双手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其中的16架飞机模型刚一亮相展厅,就引发布展工作人员的惊叹,“太精致了”“太像了”的赞叹不绝于耳。


韦克敬亲自来到展厅协助布展,他仔细确认每一架飞机模型与展签一一对应。“在做飞机模型之前,我对飞机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做了60年的模型,我学到很多飞机方面的知识。做飞机模型影响了我的一生,也承载着我的航空梦。”韦克敬说。


而在前几日

“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

参观者也在600多张照片中看到自己婚纱照

非常幸福

完全没想到会在改革开改40年的展览上,看到我当年参加集体婚礼的照片,太意外了!

11月27日,四川美术馆“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现场,42岁的成都市民李曦惊喜地说。她的身后,是著名军事摄影家刘应华拍摄的2001年“新世纪军人集体婚礼”照,照片上,她和丈夫就是新人之一。

时光转眼飞逝,当年的一张婚礼照,让李曦满满都是回忆和对岁月的感慨。她专门带着丈夫和孩子到了展览现场,与当年的照片合影留念。照片上,是属于她的青葱岁月。

此次展览中,“1996成都福利彩票首发”照片,成都体育中心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极为引人注目。这张照片的作者是成都平民摄影师王晓庄,当年,为了定格这次轰动全川的彩票发行,他专门跑到体育中心旁正在修建的一栋高层建筑,连续在七、八、九层拍摄,终于将密密麻麻的人群和“成都市2000万福利彩票发行式”的横幅一起定格。

“我至今还记得到当时的一等奖是100辆奥托车,价值5万左右;二等奖是画王彩电,三等奖是科隆冰箱。”王晓庄说,彩票是即抠即兑,好多人一盒一盒地买,两小时就抢完了所有彩票。除了体育中心,周围的街道也几乎全部被闻讯而来的人轧断,“成都市出动的警察据说有2000个,那些年生,不晓得为啥人们的劲头这么大!”

那些年,人们迸发的热情,还捧红了原本拉三轮车的散打王李伯清。成都摄影家迟阿娟拍摄的一张1994年说书的李伯清,就见证了刚刚入行的这位著名评书艺术家。黑白照片中的李伯清,身着对襟短衫,脸上还是“惊抓抓”的标志喜感表情。


1994年前的李伯清,原本以拉三轮为生。后来见成都流行茶文化,能说会道的他干脆自己也站上讲桌。李伯清对传统评书不熟,干脆就另创段子将社会中虚情假义的人情世故,以及假烟假酒注水猪肉等现象,用闲扯的方式说了出来,没想到特别引起大众共鸣,他所驻场的悦来茶馆生意火爆。这张照片,是成都媒体较早关注李伯清的见证,而从1994年,李伯清也火速进入更多人的视线,从此在西南红极一时。

此次展览的留言墙上,可以看到不少观众热切的留言。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展览中,无论是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照片,还是长江第一漂时对年轻勇士的礼赞,都充满时代印迹,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看照片和老物件

还有文艺作品可以看


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生动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巴蜀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次展览每天吸引无数观众前往。因为除了有摄影、书法、绘画等精关展品可以看,还有经典剧目可以欣赏。不仅如此,展览期间还有剪纸、竹琴、绳编、清音、金钱板等民间艺术现场表演。

记者从省文联获悉,从事民间艺术的各位艺术家,积极参与了此次展览,将展览当成难得的展示平台。


就在这几天,剪纸艺术家林琼华、袁成祥、龙玲等纷纷在展览现场进行剪纸展示。不仅分分钟剪出熊猫等图样送给现场观众,还可以为现场观众剪头像,受到观众追捧。连续多日,大家剪到手酸腰痛,看到观众惊喜的眼神又无不倍感欣慰。除了剪纸,清音、扬琴以及滑稽剧等也轮番登场,吸引了很多观众。


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

参与者与见证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改革开放记忆。

每一件展品都珍藏着

宝贵的回忆,

连接起来就是

四川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

12月11日

快去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参观

《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特展

展览将从百姓身边的点点滴滴出发,

讲述川人40年的记忆故事。

时间:2018年12月11日-2019年1月3日

地点: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

门票:全程免费开放

路线:跟随你的记忆,这里都有

提示:携父母、伴侣、子女全家前来最佳



内容来源丨网信四川

图文编辑丨李 莎(微信ID:dearshasha)

执行主编丨王晓翔(微信ID:ybfbwxx)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