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宜宾老百姓支付方式大变迁 看看你经历了哪些?

宜宾发布 2021-03-23



足不出户就能缴水电费

拿着手机便可以在网上购物

出门打车用出行软件

付款只需打开手机扫二维码

……

随着支付方式的改变

普通人的生活也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

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从支付方式看时代变化

你感受到了吗?

你经历了哪些?

支付方式的不断变迁,也昭示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关键词:票证经济 吃饭穿衣都要凭票

市民刘增是70后,如今已人到中年。

小时候,刘增由爷爷奶奶带大。在刘增的记忆中,爷爷每月月初发工资。爷爷的工资如数交到奶奶手中后,奶奶就会小心翼翼地把大额钞票夹在一个老旧的笔记本里,然后,将笔记本、粮本等贵重物品,拿块布整整齐齐地包好,压在箱子最底层,再给箱子上好锁。零钱也会用手帕包好,放到衣服里层的暗兜。只有上街赶集买东西时,奶奶才会小心翼翼地展开手帕,数出应付的钱来……最后,也会将零钱整理整齐,用手帕包好,放回贴身的衣兜里。

粮票见证了一段特殊历史和一套经济运行体制。(宜宾新闻网 王喻 摄)

刘增乐呵呵地说:“那时候还是商品计划经济,吃饭穿衣都要凭票,人们买粮食是用粮票,买布匹是用布票的……全家人吃饭是靠父亲的供应证,到指定的商店里去买。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还要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记得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托一个亲戚用票买来的。”

有了它,家里人就可以改善伙食了。(资料图)

票据收藏爱好者张华源也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说到票证时代,曾经使用过、如今收藏有票证的他颇有感触。张华源介绍,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以粮票为例,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粮票在中国使用时间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粮票之类的票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藏品。

老版人民币,已成收藏品。(宜宾新闻网 王喻 摄)

上世纪90年代关键词:现金为王 钱包鼓鼓是“大款”

1993年,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存折+现金,老百姓出门、购物都要带上足够的现金,用现金消费。钱包鼓鼓在当时成为富裕的象征。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人们乐于在现金交易中,靠消费找零互验真伪,也乐意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寻求踏实放心。在验钞机还是稀有货时,各阶层的人都有一套辨别假币的方法,包括抖钱、听声音、用手来回捻搓等等。


人们出门、购物、旅游……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

市民张英做小商品批发零售生意已有30多年,对上世纪90年代的支付方式有深刻印象。“那时候人民币面额最大的是10元纸币,1988年才出现100元面额的纸币。”张英说,“来我们这里进货的客户,钱包都是鼓鼓的。结账的时候,掏出来一沓钱,一张一张地数……我们每天营业结束后,都要点款。一般每隔三四天,就要跑一次银行,把收到的货款存了。”

分分钱成一代人的记忆。(宜宾新闻网 王喻 摄)

“1988年版的100元纸币,藏市上难得一见。1990年版的人民币,现在都成收藏品了。”钱币收藏爱好者刘诚说,1987年4月27日,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7年4月1日起,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币种停止发行。2018年5月1日起,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已经停止流通。“现在,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不少券别在市面上已很少见,一些品种实际上已进入收藏领域。其中,1980年版的50元和100元,因为年代久远,面额大,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币王’,值得收藏。”

使用“蜀信e”扫码和手机PAY闪付乘车,方便快捷。(江安农商银行 供图)

21世纪初期关键词:刷卡支付 刷卡消费便捷安全

世界第一张银行卡出现在1952年。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人民币银行卡——中银卡,1986年,又发行了第一张可在全国范围使用的信用卡——长城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截至1994年初,全国发卡量达到400万、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随着移动支付兴起,扫码支付让带娃娱乐便捷多了。(宜宾新闻网 王喻 摄)

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投资建设了大量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后来发展到刷银行卡,从此,人们出行不用再携带大量现金,一张小小的银行卡,便能随时随地刷卡消费。这时的钱包,也终于可以“瘦瘦身”了。在信用理念、信用应用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90后和00后,也开始在刷卡消费的路上渐行渐远。

2000年以后,银行卡逐步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出门、购物、旅游进入刷卡消费时代。

“我从2004年就开始用信用卡了,可以分期支付,特别方便,我每个月也会按时还款,这样我既可以提前买到心仪的东西,又不用去等待攒钱这个漫长的过程。”80后市民刘丽薇介绍说,有了银行卡和信用卡,她最大的感受便是方便。“全家外出旅游时,再也不用携带大量现金了,就带两张银行卡,一张借记卡,一张信用卡。借记卡上放几千元钱就行,刷卡消费便捷又安全,刷信用卡还可以积分,然后拿积分去换礼物。”

买个西瓜,也能扫码支付。(宜宾新闻网 王喻 摄)

2019年关键词:刷“脸卡” 移动支付风生水起

“和明星一样,我现在也是‘靠脸吃饭’了!”90后市民杨强打趣道。杨强所说的靠脸吃饭,其实是指“刷脸”支付系统——这是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该系统不需要钱包、信用卡或手机,支付时只需要面对POS机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消费者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整个交易过程十分便捷。除了微信,支付宝也正在热推刷脸支付,“在肯德基点餐的时候,可以使用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只需要一秒不到,就可以实现传说中的‘靠脸吃饭’了。”杨强说,如今大家抢着买单时,不再是拿出钱包了,而是争着掏出手机。


宜宾商行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上线,公交乘车“全支付”。(宜宾市商业银行 供图)

而对于诸如张英这样的小商品批发商来说,移动支付的兴起,不仅让他们做生意收付款更加快捷,而且也更安全。“早些年,现金购物、刷卡购物的顾客比较多。这两年就不一样了,八成以上的顾客都是刷卡、刷手机,微信支付、支付宝收付款……很方便!账目一目了然不说,还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也不用再跑银行存钱。”

从粮票、布票、纸币、硬币、银行卡到第三方支付,人们的支付方式慢慢变成“一部手机走天下”;从麻袋、皮包、钱包到手机,我们用于支付的载体,越来越轻、越来越小;人们的支付方式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支付方式的转变看似不起眼,反映出的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成功实践,也是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有力见证!



内容来源丨宜宾新闻网

图文编辑丨王冬庆

责任编辑丨胡  洁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