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为例解析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路径
导读: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压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对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研究,探讨未来中西部地区有哪些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深圳产业转移路径:(1)2005年起第一次产业转移:以转移劳动密集型、重污染产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深圳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香港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随着产业结构细化和升级以及环保门槛的提高,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工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不得不向外迁,转移产业集中在电子、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化工、模具等行业。
(2)2015年起第二次产业转移:以转移先进制造业、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其中包括华为、中兴、比亚迪、富士康等企业。随着深圳产业升级,未来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5G移动通信、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一次引发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土地价格、租金和人力成本;第二、土地严重不足,在2019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集合36个片区共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
第三、营商环境变化,深圳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产业政策出台,营商环境政策改变,迫使一些产业转移出去。这一次深圳企业外迁的特点有两个:(1)企业扩大生产,在深圳以外的城市新建生产基地,扩大产能;(2)企业将制造环节外迁,但是总部和研发部门仍留在深圳。
由此可见,深圳的产业转移路径由低端加工企业向外转移,让位给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让位给第三产业,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让位给高附加值创新型未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圳作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源地,2018年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取得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备案及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800余家。目前,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几乎覆盖了临床医学的所有领域,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介入治疗类、口腔义齿类和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
根据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对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调研发现,深圳医疗器械企业外迁明显增多。从2013-2018年期间,深圳医疗器械产业陆续不断有企业转移出去,如联影医疗、稳健医疗、深圳安科、迈瑞医疗、普门科技、菲鹏生物、华大基因等。
得益于深圳在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先全国的优势,深圳汽车电子产业蓬勃发展,深圳市已经是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重要产业集群,汽车电子生产企业超过1000余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5%,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近年来,深圳很多汽车电子企业纷纷把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大部分企业环深周边城市布局,甚至到中西部城市扩展生产基地。2012-2017年期间,深圳汽车电子领域转移出去的企业,如耀美科技、兆硕电子、比亚迪、航盛电子等企业。
深圳的集成电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IC设计产业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据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深圳集成电路行业将实现销售收入897.94亿元,其中IC设计业销售额为758.7亿元,增速达到32.42%。而IC制造与封装业相对薄弱,IC制造销售额仅18.9亿元,IC封装销售额仅有74.8亿元。主要原因是IC制造和封装业需要建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且有污染问题,而深圳土地储备有限,且综合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发展IC制造与封装环节,从产业转移角度看,深圳半导体全产业链企业更能成为招商引资的对象。
近年来,深圳半导体企业有向外地布局的趋势,这些企业都到了产业扩展、纳税额增加、创新能力提高的阶段,但却因种种原因离开深圳在外地建立分公司和研制中心,深圳半导体企业已成为外地招商的目标。
从转出地来看,产业转移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接地而言,产业转移地区是未来产业招商的重点方向和重要区域,针对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转移分析,中西部地区应该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深圳为重点招商区域,以医疗器械、半导体、汽车电子等产业为重点招商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文章配图来源:摄图网
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前瞻产业研究院”,并保持文章完整性。